提起毛姆,我们首先想到他的《月亮与六便士》中,书中,那个事业有成的证券经纪人毅然出走,人到中年抛妻弃子,去追寻理想。
如果说《月亮与六便士》讲的是天才的选择与挣扎,那么《人性的枷锁》讲的就是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困顿与浮沉,对应的是每一个平凡人。
这本书是毛姆的半自传体小说,主人公菲利普身上有太多毛姆的影子。两人都有身体的缺陷,自幼丧亲,学生时代饱受欺凌,甚至职业经历都相似。
书中关于菲利普追问人生意义的回答,更是作者本人一生经历的“大彻大悟”。
彼时的作者经历了事业的跌宕、感情的离合,看清了套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一层层枷锁,审视人生,得出一个震人心魄的结论,影响了无数年轻人。
1.苦难磨砺意志,意志决定命运
菲利普自幼丧父,9岁那年,母亲亡故,他被交由伯父一家抚养。
他天生跛足,不爱说话,不苟言笑的伯父并不怎么喜欢他。
伯父是位郊区牧师,生活节俭,他看不惯菲利普的一些小习惯,对他经常有各种要求。
菲利普最先感受到的,是他的被禁锢,不能如在母亲身边那样自由生活。
到了寄宿学校,菲利普的跛足开始被注意到,他成了被嘲讽、排挤的对象。
同学伸出脚来绊他,骂他残废,他只能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每天被噩梦惊醒。
他开始尝到生命的苦涩,觉得这种痛苦可能会伴随他一生。他恍惚间觉得母亲的离世、在伯父家的日子、以及在学校的可怕遭遇都只是一场梦。
然而第二天吵醒他的,还是学校可恶的铃声。
这些痛苦的经历让他过早摆脱朦胧,他意识到,在这样一个糟糕的环境中,能拯救他的只有他自己。
他开始拼命学习,到了12岁时,已经成为了高年级里的优等生。却依然被同学说:“他除了埋头死学,什么也干不了。”
学校兴起了宗教热,菲利普虔诚地祈祷,期待上帝给他健全的身体。他在下雪天脱光衣服跪在地上,但上帝并没有理睬他。
学校污浊的环境,让他进一步认识到宗教的虚伪,他拒绝伯父让他做牧师的安排,选择去德国留学。
那一年,菲利普16岁,7年的磨砺让他脆弱的心房生长出一层盔甲,他变得强大而坚韧,做出了人生第一次自主的决定。
这个决定,让他体验到接下来不一样的人生。
就像东野圭吾所说: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是父母无法选择,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正是菲利普的坚韧,让他挣开原生家庭的束缚,有了重启人生的钥匙。
2.有欲望就有枷锁,生活无绝对自由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留学过程中,菲利普意识到自己已不再相信上帝。他察觉到那丢掉的拐杖、从肩膀上滑落的外套就像是生命中无法承受的重担,被他卸了下来。
然而这暂时的轻松就像流星滑落,他很快被套上了新的枷锁。
他和一个大自己十几岁的女人发生了关系,但他并不爱她,仅仅是因为朋友口中那关于爱情的“华丽辞藻”,觉得自己也该有点“恋爱经验”。
他马上感到后悔,但从此对爱情的幻想挥之不去。
毕业后的菲利普被伯父安排去会计事务所实习,他很快感到厌倦,这一切与他的理想相差甚远。
他决心当个艺术家,一年后就辞职去了巴黎,学习画画。
他觉得世上只有两件事值得苟且:艺术和爱情。他为此赴汤蹈火,但结果并不如愿。
首先是艺术,在巴黎,他看到了各种关于追求艺术的“惨象”,他亲眼看着画室一位年轻姑娘饿死在公寓里。
而他的画作又得不到认可,他认为自己无法成为顶尖画家,而做个二流画家一点意义都没有。
因为缺少钱和天赋,他最终放弃了画画,选择学医,尽管他曾说讨厌做医生。
再是爱情,在学医的日子里,他爱上了一个姑娘,米尔德里德。
姑娘并不爱他,这更激起了他的欲望,哪怕明知她是一个毫无廉耻心的拜金女。
姑娘很快嫁人,又很快被抛弃,怀孕后的她重新出现在菲利普面前,菲利普依然接纳了她,给她租房子。
但姑娘本性难改,又和他的同学搞在一起,他还出钱让他们去度蜜月,只为她回来继续爱自己。
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这爱情就像寄生虫,以他的血液为食,吸食他的精气,他比谁都明白,但无法摆脱。
几年之后,带着女儿的米尔德里德又回来了,菲利普重新接纳她,但无法再去纯粹爱她。
如他自己所说:“没有比同时爱着又鄙视着一个人更折磨的事情了。”
这爱情的枷锁,菲利普戴了好多年。爱的欲望与求而不得的痛苦像一个巨大的漩涡,让他总在窒息的边缘挣扎,却又甘愿沉沦。
无论工作还是爱情,菲利普总像生活在一个无止境的牢笼里,以为找到出口,却发现身处一个连环套。
他总想摆脱枷锁,却总是给自己戴上另一层枷锁。一步一桎梏,一念一阻碍。
欲望总是与枷锁同行,追求幸福的过程,其实是减少欲望,挣脱枷锁的过程。
3.勇于接受平凡,逐个摆脱枷锁学医过程中,菲利普想赚钱,拿出所有积蓄去炒股,赔光了,无法继续学业。
他被房东赶了出来,流浪街头。幸而好友索普给他介绍了工作,去百货公司做商场引导员。
面试的痛苦过程让他感觉,似乎正是在一次次接受屈辱,甚至大胆地直面屈辱的过程中,他逼着命运之神向自己低头。
当然,也是他向命运之神低头,当他不再执着于成就一番大事,身上的枷锁也就脱掉了一层。
后来,他接受了伯伯的遗产,得以继续学业。
他一直抗拒结婚生子的人生模式,想当个随船医生周游世界,但索普的女儿萨莉告诉他,她可能怀了他的孩子。
他原本觉得自己的未来一片光明,如今又出现了一堵墙,他恨自己。
但当萨莉告诉他她搞错了时,他非但没感到轻松,反而陷入绝望。
他忽然察觉到,他只是想要一个妻子,一个家庭。
他向萨利求婚。
“他曾经想看透这生活的复杂与无为,勾勒一幅精密绝伦、美不胜收的人生图案。可他从没发现也许由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编织出的最简单的形状才是最完美的模样。”
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认了生命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比任何勋章都更加闪亮。
臣服于最简单的平凡,才更容易得到幸福。
写在最后:
书的结尾处,有这样一个故事。
菲利普有一个朋友,曾心怀志向、意气风发,最终一事无成,窝囊地病死。
他得知消息,绝望地自问:“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
他想起了那个同样一事无成的诗人朋友,曾送给他一条波斯地毯,说里面隐含了人生意义的谜底。
他忽然想到,织毯子的人在编织花纹时也许仅仅凭借着一种审美的感觉,并不是出于什么目的,人生在世亦是如此。
答案很简单:生命没有意义。
他欣喜若狂,如同小时候摆脱对上帝的信仰一般,似乎最后一层枷锁已从他身上卸去,他感到彻底的自由。
他回望自己的一生,他总是在期待着度过,到头来却混得悲惨,一切好似全无道理。
他忽然明白人生其实并无什么价值可言,失败不重要,成功也一文不值。
关键在于那一刻的感受与体验,如若我们手中握着生命的轻纱,而一旦明白生命本无意义,就能自如地选择几根纬纱,编成想要的图案。
痛苦与幸福也被编织在图案里,当日子终了那天,我们会因图案的完成而欣慰不已。
因为这一生无论如何度过,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生命本无意义,体验即是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