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沂蒙山小调》那纯朴、优美、流畅的旋律一经飘起,就会荡人心魄,引人遐想,一幅幅美好山水风光的画像就会浮现在眼前,使人仿佛置身青山绿水之间,立刻心情舒畅,精神为之一振。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为宣传抗日、激励军民,是当时抗大文工团的团员们在一间简陋的民房里创作的。
“小调”是一种民歌,有的地方称“小曲”,是一种流传于民间,在结构等各方面都很规整而且短小的一种演唱艺术,小调多采用一个曲调多段词,旋律朗朗上口,有很强的变现力,变化多样,可以表达多种情绪。
《沂蒙山小调》的曲调以临沂当地流传的花鼓调为基础,曲调美妙动听,旋律朗朗上口,歌词质朴、亲切、自然,既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充满了诗情画意。又采用了山东民歌中常见的“打得儿”的唱法加以强调,非常生动地突显了“山东味”。而且起承转合工整的特点,很能代表北方人的情感和性格。所以,《沂蒙山小调》不仅沂蒙人喜欢,山东人甚至北方人也很喜欢。现在,《沂蒙山小调》不仅成为了临沂市的市歌,而且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中国优秀民歌。沂蒙从来就不是一个行政区域,而是一个人文、地理区域,所以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作为地理概念,“沂”、“蒙”二字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沂其乂,蒙羽其艺。”“沂”是指沂水,“蒙”是指蒙山。意思是淮河、沂河如果治理好了,蒙山、羽山这一广大地区就可以种植庄稼了。沂蒙的核心地区在今天山东省临沂市,还包括周边的十余个县、市的部分地区。方圆八百里,有一千多万人口。
沂蒙文化与北部的齐文化和西部的鲁文化连袂鼎足,构成山东文化形态的体系,在中国文化地图中拥有自己独特的位置。沂蒙文化的空间载体不是行政区域,不随历史上行政区化的变化而变化,反而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沂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生成与演进拥有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学者研究指出了沂蒙文化的发展分期,史前是原生时期,西周至春秋战国是拓展时期,秦汉是蓬勃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是辉煌时期,隋唐宋金元是低落时期,明清是复兴时期,近现代是输入革命文化的焕然时期。
沂蒙文化的自我确证要求在当代十分高涨,这种文化的自我意识,是自觉意识到沂蒙文化的独特性并试图保持这种独特性的意识,是由于多极文化主体共存的现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激发出了人们对独特文化认同的强烈渴望,以及捍卫自身文化特殊性的不懈努力。所以要防止沂蒙文化走向自我孤立,在孤立的自觉意识中寻找价值共识。沂蒙文化的自救之途必须与价值重建相连,要用与时俱进的主体性代替守成单一的主体性;要以博大精深的包容性和融合性的文化底蕴,承载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集大成文化;要用全球化思考与本土化行动展现沂蒙文化在全球化趋势的积极效应,才能在保有和维系沂蒙文化本土化运行发展的同时,参与全球化的过程,由此构成相谐共生的文化大语境,在续写沂蒙文化的道德传统的同时,实现充满无限生机与可能的沂蒙新文化的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