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在前两天的文章中,分别聊了一下从青年到老年都绯闻不断的欧阳修,以及有“包青天”之称的包拯。在文章中骆驼曾提到,包拯死后的谥号“孝肃”远不如欧阳修的谥号“文忠”,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公元99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包拯,于公元1027年高中进士,而在前一年,1007年在四川绵阳出生的欧阳修,则刚经历了自己的第二次考试失败。不过欧阳修之所以没考中,并不是因为欧阳修的水平不够,而是因为他还没能看破那层窗户纸,在他“醒悟”过来之后,他先后斩获了广文馆试、国学解试、礼部省试的三个第一,如果不是有考官为了磨砺他成才,他可能还会拿下殿试的状元。
包拯虽然比欧阳修参加工作要早,不过因为父母身体不好等原因,他曾长期停薪留职呆在家里。后来他返回去工作期间,曾以使臣的身份出使过辽国,还曾以三司使等身份抓过经济,不过包拯做得最好,最出名的,还是他以严峻刚正的形象打击腐败,以至于很多在经济上有问题的官员,都对他忌惮,而他“包青天”形象的树立,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在“反腐”上的强硬作风。
相比包拯在仕途上的简单明了,欧阳修的人生经历则要更丰富一点。欧阳修在顺利考中进士金榜题名之后,紧接着就迎来了“人生四大喜”中的第二喜,他被在自己落榜时,保举自己进国子监的恩人胥偃给“榜下捉婿”了。不过欧阳修并没有高兴太久,因为他的新婚妻子胥氏,以及后来又娶的妻子杨氏都在和他成婚后不久就去世了。
不知道是欧阳修感情受到的伤害太大,还是因为他当时的上司是钱惟演(吴越王之后,因为怕大宋的统治者对他有想法,所以一直以沉迷声色犬马的形象示人),这个曾经被单亲母亲抚养长大,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能用芦苇杆当笔的“寒门贵子”,竟然成了洛阳城有名的“花下客”。
骆驼用“花下客”称呼这一时期的欧阳修,不光是因为此时的他,经常和有一技之长女性传出绯闻,还因为欧阳修在此期间,曾写下了一本有关牡丹花的专著《洛阳牡丹记》,这篇近3000字的专著,详细地描绘出了有关牡丹的内容,不光在当时盛行一时,在后来这本书也流传很广,在加上这一时期欧阳修所创作的诗文,欧阳修的“文名”在当时已经远非包拯所能比得了的了。
不过作为一名官员,欧阳修别说是写出了一本《洛阳牡丹记》,就是把他的成名作《醉翁亭记》等所有诗文加在一起,再加上他曾倡导“古文运动”,他也未必能在谥号超过包大人,这点从李白、杜甫的遭遇我们就能管窥一斑。
不过欧阳修的文名,却为他后来的工作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帮助。欧阳修在官方的文学上的工作,主要是编纂史书。他曾和宋祁共同主持了《新唐史》的编写,后来他还曾独自搞定了《新五代史》,而大家非常熟悉的《二十四史》,就包含了这两部史书,除此之外,编纂《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也是被他发掘并举荐的,可以说欧阳修对于当时(以及后来)的史学是有巨大贡献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包拯因为荐人不当而被贬时,欧阳修还曾向皇帝极力推荐过包拯的能力,包拯因此被重新重用,而当包拯因为接连弹劾两任三司使,然后自己当上三司使时,欧阳修又公开批评自己的老大哥做事“不讲究”,并指责包拯学问不够深。
此外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都算是他的弟子,而王安石也受到过他的提携。但反观包大人,几乎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朋友和弟子。而在当年范仲淹为了让大宋富强,而推行改革时,欧阳修紧随其后,但包拯却在这场影响深远的“庆历新政”中,没有什么积极作为。
包拯最出名的两个职务,分别是龙图阁(直)学士,以及开封府话事人(权知开封府),此外包拯还有一个不太为人知的重要官职——枢密副使。而这三个官职,欧阳修也都曾经历过,除此之外,欧阳修还曾当过包拯没当过的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师等职。而在两人去世以后,包拯只被追封过礼部尚书一职,而欧阳修被追封的官职则有:太子太师、太尉、太师、国公等。
通过上述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包拯是一个清廉的好官,在打击贪腐上也确实有一定作为,但是他的主要功绩也仅于此。而相比欧阳修政绩的“丰富多彩”,包拯的功绩就显得非常淡薄。
而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和包拯很像,他就是我国历史上另一个被称为“青天”的官员,他就是明朝的海青天海瑞。海瑞最出名的是他的清廉个刚正,不过除了这两点之外,海瑞还在水务、法规等实务上有一定贡献,而海瑞死后的谥号是“忠介”,比包拯的谥号也是只高不低。
由此可见,包拯的谥号之所以不如欧阳修,是因为包拯在实务上做得不如欧阳修。
这是骆驼的第721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