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县,隶属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位于黑吉蒙三省区交汇处、齐齐哈尔市西部、雅鲁河畔,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西邻内蒙古自治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全县总面积6175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169个村(居)民委员会;人口总数60万(2014年)[1]。
上古三代属肃慎地。周迄汉为神貊地。柜三迄晋时大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后魏、北齐时期属豆莫娄地。1949年,划属黑龙江省所辖。1955年由富拉尔基迁驻朱家坎镇,1956年景星县又并入龙江县。1985年,归齐齐哈尔市所辖。
龙江县是著名的杂粮产区,畜牧大县。境内有龙兴镇张公馆、沙家街古城遗址、金长城遗址、景星镇缸窑遗址、七棵树镇望海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址。是全国文化先进县。2018年6月,农业农村部确定“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龙江县入选。
历史建制
龙江县图册(14)
上古三代属肃慎地;周迄汉为神貊地;柜三迄晋时大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后魏、北齐时期属豆莫娄地;隋为靺鞨黑水部;唐代属黑水靺鞨苦仆固两部;辽代属东京道长春州北境及东北路统军司伯斯鼻骨德部;金代属蒲与路;元属斡赤厅分地。后属荸苦江军民万户府;明时设置拜苦卫、兀刺忽卫,隶属奴儿干都司统辖;清天聪年间此地为索伦、达斡尔两部所据。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设副都统,隶属黑龙江将军管辖。同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将军移驻于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黑水厅,同年十二月废副部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黑水厅升为龙江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龙江县,划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本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一等县,伪满洲国建国之初仍沿用旧制·至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十四省,本县划归新设的龙江省管辖。康德三年(1936年)由龙江县析置齐齐哈尔市。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改为九省,取消龙江省,本县划归嫩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龙江县划属黑龙江省所辖。一九五六年景星县又并入龙江县。
1699年黑龙江将军府搬迁到齐齐哈尔,齐齐哈尔遂成为清代至1954年之间黑龙江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不过清、民两代,没有“市”的建制,所以齐齐哈尔既是黑龙江的省会,又是龙江县的县城所在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府县同城。1927年齐齐哈尔开始设置市,不过这一时候龙江县依然还在市区呢,这是市县同城。
1946年4月,龙江县从齐齐哈尔市区迁至富拉尔基。
建国以后
1955年9月,龙江县由富拉尔基迁驻朱家坎镇,1958年9月,将朱家坎镇改为龙江镇。
而现在的富区当时只是有1000多人口的一个火车站,基本就是一个村庄的规模[2]建国后,龙江县县城首先搬迁到了富区,国家一五计划开始以后,为发展东北重工业,国家把许多大型厂矿搬迁到齐齐哈尔,像一重等大型企业就搬迁到了远离市区的富拉尔基,随后,龙江县政府又从富区搬迁到了朱家坎,也就是现在龙江县县城所在地。
管辖:龙江镇 景星镇 龙兴镇 山泉镇 七棵树镇 对宝乡 雅鲁河乡 永发乡 济沁河乡 头站乡 杏山乡 柳树乡 东华乡兴隆川乡 白山乡 合山乡 黑岗乡 鲁河乡 华民乡 发达乡 哈拉海乡
2003年,撤销合山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龙江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龙江镇镇府街;撤销永发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景星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景星村;撤销雅鲁河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龙兴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龙兴村;撤销对宝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山泉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平安村(黑民区[2003]108号)。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7月7日14时32分,在黑龙江省龙江县(北纬47.1度,东经123.0度)发生4.6级地震。
综合概况
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和增幅创历史新高。初步核算,全县生产总值实现23.91亿元,同比增长34.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13.97亿元,增长75.2%;第二产业实现3.75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实现6.19亿元,增长1.3%。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22户企业退出国有和集体资本11391万元,化解企业债务12465万元,2794人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共发放经济补偿金1736万元。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务用车改革进展顺利。农牧场改革也迈出了可喜步伐,7个农牧场分别划归所在乡镇管理。通过一系列改革,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全力推进“四个换位”进程。2005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
58.4:15.7:25.9。大力发展绿色、特色经济,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扩大到127万亩,“雅鲁河”牌龙江小米等共10个产品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识,被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县。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100%和85%。城镇低保对象达到8550人,发放低保资金477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偏小,经济总体实力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稳固。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富余人员较多,社会就业压力较大。
农业经济
2005年,全县紧紧围绕“以调促农、主副换位”的发展思路不动摇,进一步突出“一大两快”工作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43487万元,同比增长58.7%;增加值实现139635万元,增长75%。
1、种植业:2005年我县风调雨顺,日照充足,霜期延后,受此影响粮食产量获得历史性大丰收。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81.6万亩,粮豆薯总产超过百万吨大关,达到111万吨,同比增加近68万吨。仅种植业就实现产值161383万元,同比增长121.5%;增加值实现100057万元,增长153.3%。
2.畜牧水产业:“牧业富民”战略扎实推进。积极推进“一羊两牛”和“草业生产”四个产业化建设。畜牧业发展呈现出较好发展势头,对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牧业产值实现74717万元,增加值实现33996万元,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渔业产值实现5287万元,增加值实现396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0.2%和4.9%。
3.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善。通过“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项目建设,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3万亩,森林面积达到1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4.3%。加大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对西部山区、半山区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工业和投资建筑业
几年来,全县上下坚持“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不动摇,采取出售、租赁、招商等多种措施,全力发展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已全面走出低谷,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工业经济的掘起,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8425万元,增长7.2%;销售收入实现40158万元,增长17.6%;利税实现4128万元,增长9.8%;增加值实现12168万元,增长2.7%。
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283万元,增长17.3%。其中,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7808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7119万元;城镇私人建房投资356万元。
县内具有资质等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4家,外埠来我县投资的房地产企业5家。共完成房地产投资17119万元,其中住宅投资12769万元;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71178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39877平方米;完成住宅1570余套。
交通运输邮电业
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境内通车里程分别为50公里和1485公里,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3910万吨公里,其中铁路13000万吨公里,公路910万吨公里。旅客运输周转量8685万人公里,其中铁路2485万人公里,公路6200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量5009万元,同比增长27.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7万户,增长19.5%。
商贸与物价
城乡商贸流通比较活跃,社会需求稳中有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大大提高了居民的购买力。各大市场均呈现出购消两旺的良好局面。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8069万元,增长8.1%。
市场价格缓慢回落。据县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调查结果显示,在8大类商品和服务中,医疗保健、食品涨幅均有不同程度回落。2005年全县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为102.9%,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利用各种展会、媒体广泛宣传龙江、推介龙江,让更多的人认识龙江,了解龙江、关注龙江。2005年全县共落实引资项目96个,引进内资55112万元,外资150万美元。
财税金融业
财政形势明显好转。克服征税起点提高,支出压力加大等诸多困难,大力培植财源,积级拓宽财政增收渠道。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超出年初计划1674万元,干部职工工资得到了按时足额发放,而且还告别了只开结构工资的历史。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10674万元,增长33.2%,财政总支出实现42395万元,增长30.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44.3%,地方财政支出实现35758万元,增长29.6%。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首次超过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
金融形势进一步好转,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金融机构面临借贷权限上收的不利形势,积极向上级业务部门申请信贷资金支持“三农”发展。全县各项存款余额167772万元,增长16.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38845万元,增长11.2%。各项贷款余额165808万元,同比增加111万元,农业贷款51967万元,增长30%。
社会保险业不断发展。全年实现各类保险金额18.8亿元,其中财产险18.5亿元,人寿险0.3亿元。保费收入5169万元,其中财产险828万元,人寿险4341万元。
科教文化卫生
坚持“科教兴县”战略不动摇。初步建立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城乡办学水平和教学条件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我县被省政府评为教育督导评估先进县。全县共有中学26所,小学202所,专业任课教师3764人。中学在校生35024人,小学在校生28241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41.1%,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龙江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播出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提高,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新架有线电视光缆100公里,有线电视村通播率达到99%,城镇入户率达到48%,农村入户率达到20%。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1个,其中县直医疗单位7个,乡镇卫生院14个,拥有乡及乡以上卫生技术人员766人。疾病控制传染病房、妇幼保健院建设如期完成,县医院获全国百姓放心医院示范院称号,被评为省级卫生城。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通过生态县规划,把部分能源消耗指标、环保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相匹配,进一步树立了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全年累计投入环境污染治理资金达204万元,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332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22%,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8%,大气总悬浮微粒日均值0.256毫克/立方米,城镇环境噪声62.2分贝。
人口和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增长得到控制,全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38.4万元全部足额发放到位。全县总人口609358人,其中城镇人口111081人,农村人口498277人。计划生育率达到97.21%,人口出生率为8.39‰,自然增长率为4.78‰。被评为市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全省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于财政形势的明显好转,广大干部职工的工资明显提高,而且还兑现了一个月的奖励工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创历史新高,达4212元,增长45.2%。农业取得历史性的大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8元,增长41.5%。居民在医、食、住、行等方面消费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整顿和规范医药市场等措施,保证全县居民享受安全方便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反映在吃的方面,现在人们已由吃饱向吃好型转变,更注重了生活质量的提高。节假日在外用餐在我县正悄然兴起,餐饮业异常火爆。在住的方面,居民更加追求安全、温暖、舒适的家居环境。我县个体出租车发展迅速,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全社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21963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879万元,增长37.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084元,增长14.1%。
龙江县资源丰富。物产富饶 ,盛产玉米、大豆、高梁、水稻、谷子、马铃薯、葵花、中草药等杂粮和经济作物,粮 豆薯 总产量常年稳定在 20亿公斤。年均商品量在150万吨以上,肉牛、肉羊、大鹅饲养量分别达到20万头、85万只、200万只以上。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以建材、机电、食品、冶金、饲料为主的 5个传统产业和以农副产品深加工、 畜产品 深加工、 矿产品 深加工 3个新兴产业为主导的8大工业体系。商贸条件优越。是历史形成的吉林、内蒙、黑龙江省西部三省区农副产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市场体系健全,商业网点遍布城乡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山秀水美,景色怡人,空气清新,远离污染,是不可多得的生态旅游胜地, 朝阳山 、敖宝山、 老龙头 、 大青山 等名山坐落在龙江境内,其中 朝阳山 为 齐齐哈尔市 最高峰。矿产资源丰富。 麦饭石 、石灰石、陶粒泥(页)岩全市独有,储量第一。交通四通八达。 滨洲铁路 贯穿县境,碾北公路、龙甘公路、龙景公路在县城交汇,龙江县政府所在地 龙江镇 距 齐齐哈尔机场 70公里。社会事业日新月异,金融、保险、通讯、邮电等社会服务体系配套齐全。今年,全县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绿色特色农业。绿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13万亩,特色作物种植面积136万亩,药材面积15224亩,龙江县A级“ 雅鲁河 ”牌绿色食品小米、大米、玉米、绿豆、 红小豆 ,龙江县A级“宏盛”牌绿色食品羊肉分割产品经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批准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