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名著儿童读物(名著速读国外篇----第181章三姊妹)(1)

第1页 作者简介

《三姊妹》作者是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俄国作家,剧作家。187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并开始文学创作。1880年至1884年,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其中包括《变色龙》《外科手术》等。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10000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 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使他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

1890年至1900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并转向戏剧创作。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4年7月2日契诃夫因肺病恶化而辞世。最终,他的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20世纪世界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2004年初,“青年契诃夫”国际座谈会在契诃夫的家乡、俄南部港口城市塔甘罗格举行。莫斯科附近的梅利科沃村——契诃夫曾在此写出多部重要作品——也召开了重要的国际研讨会。俄罗斯《真理报》7月15日的报道说,来自英国、意大利、美国、伊朗、乌克兰、保加利亚、塞黑、德国、日本、法国、芬兰和中国台湾等地的学者与会,研讨会的主要成果已结集成书,名为《契诃夫身后百年》。同年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前的街角矗立起一座契诃夫纪念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契诃夫年”。

国外名著儿童读物(名著速读国外篇----第181章三姊妹)(2)

第2页 内容概要

《三姊妹》主要讲述了:在一个外省的小城里,住着三姐妹:娥尔加、玛霞和伊丽娜。她们都很聪明,懂得好几门外语,而且都有一番理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们的才能无法施展,她们的理想无法实现。长姐娥尔加痛苦地感到自己的青春“每天一滴一滴地消耗着”;三妹伊丽娜翘首渴望找到一个富于诗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玛霞的命运是最可悲的,因为她已经出嫁,而丈夫库雷庚是个十分猥琐的人。

故事开始是从阳光灿烂的五月,这天是伊丽娜的命名日,城防军的一些军官前来祝贺。娥尔加和伊丽娜想到11年前她们是从莫斯科迁居来的,她们幻想着重新回到莫斯科去,开始新的生活。玛霞则在这天爱上了陆军中校韦尔希宁,这使她对生活又萌发出了新的希望。

三姊妹度过了难得的充满希望的一天。但好景不长。三姊妹的哥哥安德烈娶了十分凶悍的妻子娜妲霞。娜妲霞一到三妹妹家就把她们视为异己,并逐步设法把三姊妹从家中排挤出去。而三姊妹的爱情悲剧也接踵而来。玛霞所爱的韦尔希宁不久随部队调防到别处去了,她的唯一可能得到的幸福也就成了画饼。

伊丽娜在实在找不到理想对象的情况下,横了心准备嫁给外貌不扬但为人忠厚的屠森霸荷,但不料他又在和苏林内的一场决斗中丧了命。而先前三姊妹一再念叨的“到莫斯科去”的渴望,也等于成了泡影。

故事以三姊妹送别城防军开拔的场面告终。娥尔加抱着两个妹妹目送着远去的团队说道:“啊,我亲爱的妹妹们哟,我们的生活还没有结束。我们要活下去!军乐奏得这么欢乐,这么愉快,仿佛再过不久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痛苦……”

这种悲怆但不悲观,寄希望于未来的调子,反映了契诃夫本人的思想立场:俄国的现实生活是黑暗的、苦痛的,但光明就在前头,有为的青年应该坚强地活下去!

国外名著儿童读物(名著速读国外篇----第181章三姊妹)(3)

第3页 写作背景

《三姊妹》是俄罗斯作家安东尼·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创作于1900年的同名四幕话剧,写于新世纪已经来临之时,而此时契诃夫却已重病在身,自知不久于人世,因此,我们可以把《三姐妹》看作是契诃夫留给世人的艺术的遗嘱。他的这份遗嘱归根结底一句话: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

而这恰恰是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意义的所在。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因此,契诃夫的那些可爱的戏剧人物的精神痛苦与精神追求,也越来越被现代人所理解,这就是契诃夫的戏剧成了当今世界舞台上演得最多的经典戏剧之一的原因所在。

《三姐妹》讲述了俄罗斯边远小城的一个帝俄军官家庭中三个女儿和她们哥哥的故事。三姊妹一直渴望着回到他们少年时生长的莫斯科去生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精神家园、最向往的地方。在三姊妹心中,这个精神家园就是莫斯科。然而生活在悄悄地变化着,在她们的美好理想与现实庸俗的冲突中,理想似乎距离她们越来越远,而对于精神家园的渴望、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却从来没有消逝……

国外名著儿童读物(名著速读国外篇----第181章三姊妹)(4)

第4页 读者评论

《三姐妹》的确如曹禺所说,“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发展”,这是因为,在《三姐妹》里既没有一个贯串性的戏剧事件,也没有一个发生在人物与人物间的持久的戏剧性冲突。契诃夫说他“违背所有戏剧法规”。他的对于传统“戏剧法规”的重大冒犯,恰恰是在他对“戏剧冲突”的重新认识与重新构建上。

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的经典性定义是黑格尔首先提出来的。黑格尔认为:“戏剧是以目的和人物性格的冲突以及这种斗争的必然解决为中心。”他把不同人物的不同目的与性格的冲突,解释为戏剧冲突的主要内容。

但也有人持所谓“意志冲突”说。但无论是“性格冲突”还是“意志冲突”,都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恰恰是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戏剧冲突的基础。契诃夫作为现代戏剧的前驱人物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他用一种全新的戏剧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取代了“人与人的冲突”模式。

在契诃夫的戏剧中,不是这个人物与那个人物过不去,而是所有这一群人都被他们所处的环境压迫着。在契诃夫戏剧中,人和生活环境永恒地冲突着。

然而,契诃夫戏剧的这一创新特征,迟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被充分地意识到,这是因为包括荒诞派戏剧在内的西方现代戏剧的戏剧冲突也是以“人与环境的冲突”为基本内容,从而也更巩固了契诃夫作为20世纪现代戏剧开拓者的历史地位

国外名著儿童读物(名著速读国外篇----第181章三姊妹)(5)

第5页 名言佳句

1、伊莉娜:我今天醒过来,起来洗了脸,我忽然觉得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清楚了,我知道应该怎样生活。亲爱的伊凡•罗曼内奇,我全知道了。人,不管他是谁,都应当劳动,应当工作到脸上流汗;人的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人的幸福,人的喜悦,全在这一点上。做一个天不亮就起床、在街上敲石头的工人,或者做一个牧人,或者做一个教育孩子的教师,或者做一个铁路上的司机……那是多么好啊!我的上帝呀,慢说是做一个人,就是做一条牛,做一披普通的马,只要干活,那也比做一个年轻的女人,白天十二点钟才起床,然后坐在床上喝咖啡,花两个钟头穿衣服要强得多……啊,那样的生活多么可怕!如同在炎热的天气有的时候人想喝水一样,我呢,想工作。要是我不早起,不劳动,您就不要把我当作您的朋友。

2、安德烈:你在莫斯科,在饭馆的大厅里坐着,你不认得人家,人家也不认得你,你却并不觉得自己是个陌生人。可是在这儿大家都认得你,你也认得大家,你反而觉得跟大家陌生,陌生……陌生而孤单。

3、既然茶还没来,我们聊聊哲学吧。

(未完待续)

国外名著儿童读物(名著速读国外篇----第181章三姊妹)(6)

(文中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