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现 代 人 物朱高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句容在南京的名人?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句容在南京的名人(句容近现代)

句容在南京的名人

近 现 代 人 物

朱高氏

朱高氏(1894~1943),女,句容行香高庙村人。其儿朱云峰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工作,常在家中召集会议,朱经常为他们站岗、放哨。皖南事变后,朱担任茅山专署联络员,负责给新四军送情报。

1943年春的于秋岗战斗,就是靠朱的情报使住在南山子的新四军早作准备,取得了胜利。同年3月,句容县抗日民主政府二区区长带领一部分人在高庙开会,由于叛徒出卖,日军派兵包围高庙,朱及时报告情况,使几十名同志安然脱险。她还负责转移新四军伤病员,保管好部队物资。

1943年6月2日,在日伪军疯狂“扫荡”、“清乡”时,朱高氏不幸被捕。敌人逼她说出新四军的去向,朱一口咬定“不知道”!打手用板凳猛击其头部,朱用手去挡,被敌人用刺刀砍断4个指头。敌人又用辣椒水,火油往朱高氏嘴里灌,灌得肚子高高突起,然后在她的肚子上狠狠地踩。敌人还使用老虎凳等酷刑,妄图逼朱高氏供出新四军的活动情况。一天一夜的严刑拷打,把朱高氏折磨得奄奄一息,可她至死都未吐露半点真情,最后被敌人杀害。同年7月,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并呈报茅山专署批准,授予朱高氏“伟大的母亲”光荣称号,以示哀悼。

孔 宪 功

孔宪功(1862~1945),字懋哉,号肺山,又号瞀翁,以字行,句容人。自幼好学,18岁考中秀才。曾应举人试,主考批以“本拟取中,额满见遗”而落第,自此弃绝科名。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致力革命。民国初,在本县办理国民党句容分部事务,历任县农会会长、教育会会长、通俗教育馆馆长、师范讲习所及县中教员等职。1924年,曾在上海张园谒见孙中山先生。北伐战争后,历任县修志局主任兼总编辑、县古物保管委员会主任、县救济院院长、禁烟委员会委员、江苏61县议会联合会代表等职。

孔性诙谐健谈,清廉自守,不置私产。从政时,坚持操守,办事公正,热心办地方教育,培养人才,故桃李成荫,为民爱戴。

抗日战争爆发,句容城沦陷前夕,城内秩序混乱,人心惶惶,城内公务人员撤走一空,很多同仁劝他早日避难他乡。孔说:“遇敌逃跑,成何体统?”他不忍弃城,离家,经同仁再三劝说,儿子跪求,答应暂避南乡戴圩村。他在乡间号召民众,宣传抗日主张,讲述民族英雄故事,反对汉奸走狗卖国求荣。

1938年,孔应青城埠村民聘请,徙居该村教书。翌年,日伪县知事陈希周写信邀请孔进城参加维持会,孔严词拒绝,痛斥伪县知事言论荒谬,厚颜无耻。1943年,汪伪县长王杰又写信聘请孔任县修志局主任,孔特撰写自挽联以表拒绝:“老死不投降,溯先辈遗型,愿学黄梨洲一派;同盟有主义,嘱后人谨守,勿忘孙总理三民。”

孔拥护国共合作抗日,曾与新四军军政干部巫恒通、钟国楚、姜杰、宿士平等有过友好交往,有诗为记:“钟馗捉鬼传家法,姜尚垂纶映过芳”(指钟国楚、姜杰)。1945年7月,孔病逝于青城埠。

抗战胜利后,邑人钦仰孔氏“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民族正气,120人联名发起追悼,聊表哀思。句容《大风报》于1946年12月16日以一版篇幅发表纪念文章,推崇孔宪功之晚节。

张 荣 春

张荣春(1904~1947),字雍冲,号炎民,句容黄梅乡人,苏州农专毕业。北伐前,追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加入国民党。1927年,在国民党句容县党部工作,并主持全县民训事宜。1930年,倡办县立师范,不久,因教育经费拮据,与县立中学合并,张亦入县中任教。1933年后,曾任吴淞职工学校、南京下关职工学校校长等职。1938年,张筹组句容地方游击司令部,自任司令,驻扎茅山。同年7月,句容县抗敌自卫委员会分会成立,张为主任,旋任江苏省江南行署视察。1939年夏,任国民党江宁县县长,建立江宁常备队。1940年6月,在三岔镇与日伪军作战,粉碎日伪军的扫荡。1941年,任江苏省动员委员会江南办事处组长、秘书、第三战区第二游击区党政工作总队长。抗战胜利后,在县城首办句容银行,继设公医院,创办《大风报》。1947年1月,任县首届参议会议长,主张积谷独立,不得藉故挪用。县府提出田赋附加,每亩征谷一斗八升,张主张减半。后几经折衡,县府核减二升。张坚持原议,复提参议会通过,维持减半,使全县农民减少了54000石稻谷的负担,为民称赞。同年11月6日,张在去石狮后莘至杜家山公路上遭枪击殒命。

周 长 兴

周长兴(1896~1951),句容磨盘乡人。周岁时,因生父母生活艰难,被弃于磨盘山坭龙村,被养父抱回抚育。旧时宗族观念强烈,不许入宗祠,贬称“野鸡”。养父死后负气出走,到江西吉安当矿工。1938年,在安徽屯溪受到新四军宣传抗日影响,于次年回到磨盘山村,从事抗日活动,负责地方税收和秘密交通,其家为新四军南北交通联络点。为了开辟工作,上级授意他利用帮会形式收一批干儿子作耳目,势力范围扩展到金坛薛埠和句容天王寺等地。1943年,任磨盘山中共支部书记,交通站负责人,地方自卫队长及乡中队长等职。1945年10月,新四军军政人员北撤,茅山留守处武工队活动受阻,环境危急。为了掩护茅山留守机关和留守人员,茅山工委和句容武工队决定派周长兴和陈明高等携枪,以组织商团名义,混入金坛薛埠自卫团第二分队任队长。武工队指导员宋亚欣在半边山突围时腿部受伤,周长兴子将他秘密送薛埠,由周长兴设法隐蔽治疗,安全转移。1946年夏,国民党军怀疑周与新四军有联系,将周的二分队调朱林全部缴械,队伍解散,周被关押,后因无确证获释。此后,周到上海躲避数月,至下蜀邹家凹村狩猎为生。

句容解放后,周长兴返回磨盘老家,参与土改反霸斗争。由于宗族矛盾未除,被诬陷“携枪投敌,叛变革命,杀害宋亚欣,充任自卫团长”等罪名,于1951年1月15日遭处决。1965年原武工队指导员宋亚欣亲自证明事实经过,1979年县人民法院经复查,实属错杀,予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中共句容县委确认其党籍。

樊 绪 经

樊绪经(1909~1959),句容行香乡樊古隍村人。15岁高小毕业,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在家帮助放牛种田。1928年,经多方设法筹集学费,到句容师范读书。毕业后,先后任山南初级小学、袁相小学、吴甲小学校长。1937年冬,日军入侵,句容沦陷,樊结束了教育生涯。为保卫家乡,12月,组织自卫武装,成立三乡自卫委员会,樊为自卫团长。1938年6月,新四军一支队进入茅山地区,樊当即配合民运科长王丰庆开展乡抗会的工作。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句容区委书记、四县抗敌总会党团书记兼科长和独立营长。1941年3月,组织短枪队坚持斗争,留守樊古隍。某日叛徒引敌搜捕,樊在冲出大门时与敌人相遇,由于对本地情况熟悉,安然脱险。为了隐蔽活动,他秘密将长枪藏在村东保埂塘内,子弹用罐子装好埋在牛囤地下,完成了区党委交待的任务。1942年4月,樊任苏南专署财经处长。1945年1月,调任浙西专署财经处长。6月,从浙西调回苏南,任江宁县县长兼警卫团长。10月,随军北撤,历任四纵七十二团团长、六纵供给部副部长兼同仁公司经理、后勤处处长、党委书记、先遣纵队第一大队副队长等职。1949年4月,南京解放,他以军代表的身份接管国民党中央盐务局。10月,调华东财办任华东盐务局运销处副处长,华东区土产公司、食品公司、出口公司经理。樊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刻苦钻研;生活上艰苦朴素,从不搞特殊化。著有《鸡蛋经营的概述》。1959年9月30日在北京病逝,终年50岁。

钱 立 三

钱立三(1919~1959),祖籍句容葛村乡赤岸村。生于徐州。抗战前,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钱好考古,曾在徐州附近搜集到一箱古石器和古陶片。1938年2月,日军侵犯徐州,钱携带考古器物去四川避难,所乘船只在途经武汉江面时沉没,人遇救,而古器物遗失。后随父回句容赤岸村居住,在湖熟租房开设源和酒店,苦度生涯。他不论门第,与赤岸村农家姑娘结婚,被人讥为“钱呆子”。1949年冬,在南京参观《从猿到人展览》。回湖熟后闲步梁台,发现有一些古石器和,陶片与展览的文物相似,就搜集保存。1951年,他把搜集的古器物带到南京博物馆鉴定,引起考古界人士重视。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根据钱立三所献古文物线索,与南京大学教授胡小石率一考古工作组来湖熟梁台、城岗头、老虎墩、前岗及鞍头岗等处考察发掘,发现一批古遗物,有石镞、石斧、石纺轮、陶器及青铜器的箭头、削刀、鱼钩等。这些文物证实了远在4000多年前秦淮河边就有原始人类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遂将其称为“湖熟文化”。嗣后,凡在长江中下游两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类似遗物,都被称为“湖熟文化”,而钱立三就是“湖熟文化”的最早发现人。1959年,钱病逝于葛村乡赤岸村。

沈 全 福

沈全福(1919~1961),苏州市人。1931年在苏州“荣和堂”学艺。1937年拜师,工花旦,擅京胡、二胡、唢呐,二胡以长弓、短弓、柔弦、滑音、独奏曲等为优,以近轻远雅著称。吹功运气足,换气匀,节奏清晰,音响宏亮。1952年在苏南地方戏集训学习后,分配到句容县文力锡剧团,任副团长兼乐队队长。沈悉心钻研业务,探讨音乐改革,在锡剧基础上加以发展,吸收京、昆唱腔曲牌,把原来的“迷魂调”定腔定谱加工整理为“十字迷魂调”新腔。1956年参加镇江地区民间职业剧团观摩演出,《蔡金莲》一剧获优秀音乐奖和音乐创作奖。1959年为创作剧《旱年记》作曲、《打金枝》谱曲,运用了浪腔、拖腔、沉腔,给人以“轻、乐”之感。1959年应省戏剧学校之聘,任教一年。1961年因患胃癌,医治无效病故。

陈 金 山

陈金山(1897~1961),句容袁巷戴庄人。从小帮工,喜唱花鼓戏。1913年拜广德“李猫子”戏班班主李志荣为师。1917年登台演出。主演过除旦角外的小生、老生、大小花脸,在句容南乡、溧水、溧阳、江宁、高淳、金坛等地农村颇受群众欢迎。因戏艺高超,唱功出名,曾有花鼓戏的“梅兰芳”和“戏王”之称。在安徽和江苏高淳、溧水地区收艺徒百人。1959年被安徽省芜湖地区花鼓戏剧团聘请,任唱腔教师一年多。因肺病于1961年病故。

陈 力

陈力(1917~1962),原名陈开金,句容环城乡瓜子沟人。幼年在西庙入学,后于城镇高小毕业,成绩优秀。喜爱京戏。1933年考取栖霞乡村师范。毕业后,曾在桥头、郭庄庙小学任教。1937年冬,日军入侵,句容沦陷,全家逃难三岔。陈目睹日军烧杀抢掠,残害百姓,遂筹组抗日自卫队,奋起救亡。1938年,在郭庄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后,在一支队战地服务团工作,后在老二团任侦察员。

1942年,任一师二旅机要秘书。1943年1月,任十六旅直属特务营教导员,坚持在两溧、句、金、丹等地,开展反“清乡”、反封锁、反特工、反投降妥协斗争,粉碎日伪军围剿阴谋。1944年,随旅部进驻苏、浙、皖边境,在郎溪、广德、宜兴、长兴一带,多次攻打据点。1945年10月,随军渡江北上,参加苏中战役,战黄桥,打徐州,身临七战七捷。解放战争期间,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六纵十六师四十八团政治处副主任,随营学校大队长、政治部组织科长、三野教导师二团政委等职。1949

年4月随军渡江。1950年转地方工作,历任南京市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委员会党组副书记。1956年,华东航空学院与西北工业大学合并,转西安,从事高等院校党委和理论教育工作。著有《两类矛盾的讲话》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解释》。1962年11月15日因病医治无效,卒于西安。

洪 天 寿

洪天寿(1911~1967),原名洪添寿,字仁山,句容东昌乡裔庄人。5岁入本村私塾就读,后转入句容代用小学、县立初级中学,由于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得教师器重。1931年秋,曾先后担任县立女小教师和谢巷、裔庄小学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一支抗敌自卫武装,保境安民。

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在东昌、青山、茅庄三乡成立抗日自卫队,任队长。4月,新四军委派巫恒通组建句容东北区民众抗敌自卫团,以三乡自卫队武装为基础,编成第一大队,洪为大队长。1940年初,改编为新四军新三团,任第一营营长,出入京畿,打击敌人,威震一方。是年夏,茅山抗日根据地建立区级政权,洪任句容一区区长。他采取分化瓦解和各个击破的策略,争取教育多数,孤立打击少数,使猖獗一时的当地匪患逐步得到平息,抗日政权得到巩固,群众誉称洪天寿为“老天”。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日军对茅山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形势非常险恶。10月,洪为苏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审时度势,智勇双全,针对严峻形势坚韧不拔,坚持斗争。1942年以后,洪随新四军六师师长谭震林渡江,前往淮南根据地参观学习,收获很大,为后来进行异常尖锐复杂的斗争,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次年1月,镇句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洪任县长,肩负着控制长江沿岸南北联系和铁路沿线东西贯通的重任。当时在镇句县沿江及铁路线交通要隘,除驻有日军外,还有闻名于镇、丹、句三县境的伪军“十三把指挥刀”。洪为了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小茅山开香堂收徒弟,利用帮会势力瓦解敌伪,并为我所用,建立多处秘密可靠的交通站。

1944年底,粟裕率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特务一、四团及地方干部300多人南下,经句北下蜀与龙潭之间渡江穿越铁路。洪周密安排,做好沿江沿路伪军工作,全力掩护,使全部人员和辎重安全通过敌人封锁线。1945年6月,洪调离镇句县,担任溧阳县独立团团长,兼任卫戍司令。10月,随新四军北撤。1946年1月,任中共华中分局江南工委委员、办事处淮南站站长,负责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工作。全国解放后,任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文化大革命”中,于1967年11月20日受迫害含冤逝世,终年56岁。1978年6月27日,冤案昭雪,安葬于上海龙华革命公墓。

田 见 岭

田见岭(1912~1971),江苏泗阳县人。幼小家贫,1947年乞讨到苏南,次年8月在溧阳县当养路工。1953年从宜兴调句容县公路管理站,任天王寺养路道班副班长兼后白养路组组长。先后13次被评为省、地、县先进生产者、五好工人。省交通厅曾赞誉:“南京路上有个好八连,宁杭线上有个好老田。”

田见岭在旧社会生活37年,吃够了旧社会的苦,尝到了新社会的甜,知苦惜甜促进他勤奋上进,努力学习文化和业务,拼命干好养路工。他说:“公路就是我的家,保证路面良好是我的天职。”他勤勤恳恳忘我劳动,风里来,雨里去。1964年12月上旬连续5天冒雨修路,他把胶鞋雨衣让给民工穿,自己披着麻袋冒雨干,人手不足时,叫妻子上路义务劳动。群众在田的带动下,终于及时完成了12000米的路面加铺任务。班里工人有病住院,他白天劳动,晚上陪伴,一连7个夜晚,端茶送水,扶着病人大小便,工人说他比亲人还亲。1965年夏,宁杭线1290号电杆被飓风刮倒,田为维护通讯,抢扶电杆,和工人一同迅速抢修好。他养护的9公里路面,始终保持平、实、美、畅通的先进水平。当时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在他的鉴定上写了三句评语:“吃苦耐劳,以身作则,工作认真负责。”

1971年7月,田有病在身,仍坚持巡查公路路面,直至昏倒路旁,被21车队驾驶员发现,送到县医院,经诊断已是癌症晚期。住院期间,他仍思念养路,从不提自己的身体。儿子来看望,他再三叮嘱:“以后要好好养路。”一个月后病情恶化,医治无效逝世。

祁 正 文

祁正文(1921~1972),句容茅山乡人。从小读私塾、放牛、种田。1950年当村民委员。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茅山乡农会主任,茅山、后白乡乡长。为人正直,平易近人,思想开朗,廉洁奉公。常说:“吃了人家嘴软,拿了人家手软”、“变质由懒、贪、占开始”。1966年,祁调北山水库工作,正值大坝加高加固以及高低涵洞和溢洪道续建,工程任务艰巨,工作繁忙。他精心组织,现场指挥,及时完成施工任务,得到镇江专署的表彰。1972年7月2日至3日凌晨,陡降暴雨262.3毫米,山洪暴发,水库水位猛升到53.34米,超过汛限(52米)1.34米,来势汹涌,溢闸泄洪不及,洪水从正在施工的启门井内溢入隧洞,冲刷坝基,危及大坝安全。在这紧急关头,祁正文一面电话请示县里,一面采取果断措施,炸开临时溢洪道。县委领导闻讯,随即驱车北上,可是到了大卓公社境内,田野、公路已被淹没,交通受阻。在这瞬息万变的紧急时刻,祁正文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亲临现场指挥爆破手起爆。祁在撤避时,不幸被一块二三斤重的飞石击中腰部。7月3日下午5时,洪水减退,大坝保住了,祁正文却离开了人间。

江 宽 余

江宽余(1901~1974),小名小牛,艺名千斤大力士,句容大卓乡光里庙村人。幼时受父命在家里学习竹器编织,少年时在南京做浴室工人,因爱好武术,又拜师学习武艺,先后在上海、杭州等地从事卖艺,颇有名气。

1937年底,句容沦陷,江宽余失业回到家乡,自发组织自卫队,筹集30多条枪支,巡逻放哨,抗敌自卫。日军得悉江武艺超群,曾劝说、威胁其“归顺”,并以委任团长相利诱,江坚决不从。后与新四军巫恒通领导的句容县东北区民众抗敌自卫团接上关系,联合抗敌。1939年秋,江带领自卫队和数百名群众,在镇句公路与句丹路交叉路口的北段掘毁路基,阻截日军卡车。日军恼羞成怒,进行野蛮报复,放火烧了江宽余的家,胁迫群众,追其下落。江得此消息,悲愤交加,被迫带着家小离开故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江领着妻子、女儿回到家乡,听说家乡人民为兴办公共事业筹集资金,江宽余欣然应允赞助。他亲自表演气功“斗牛”,连续义演3天,所得门票收入全部献出,为建造句容县公医院所用。句容解放前夕,去香港、九龙卖艺谋生,1974年病故于九龙。

陈 进 功

陈进功(1895~1976),字勋伯,句容城镇人。民国初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四师范,毕业后在句容县师范讲习所任教。1923年任句容县立师范校长。1925年师范学校停办,接办岳父张萼楼代用小学。他注重教学质量,治学严谨,讲究教育方法,得到社会公众的良好反映。陈待人谦和,他的家连着学校,一日三餐却在饭堂与教师、工友同桌共餐,长年如此,从不破例。他对一些贫穷的学生和失学青年求学很为关注,经常鼓励和资助他们到外地求学深造,为句容造就人才,深得各界人士赞誉。陈进功在代用小学从教20余年,弟子千人,桃李满园,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1976年11月病逝,终年81岁。

樊 玉 琳

樊玉琳(1900~1977),字瑶阶,句容行香樊古隍村人。1920年毕业于句容师范,旋任小学及职业学校教师、校长。1927年参加国民党,曾任三区行政助理、县政府戒烟科科长。抗战初期组织武装抗日自卫。1938年6月,在陈毅启发下,拥护新四军抗日主张。6月17日,被选为镇句金丹四县抗敌总会筹委会副主任,后为四县抗敌总会主任。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特别党员。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及中共东南局渡江北移,当第3批人员到达茅山时,日伪军大举“扫荡”,沿路沿江均被敌人严密封锁。樊带领40多位女同志和十几位男同志夜过茅山,寒冬腊月,樊身穿湿衣往返照应行军,病倒在荒野山村。形势紧张,人心波动,樊玉林将两个儿子给薛暮桥带往苏北参加革命,又将家中土地无偿交农民耕种,将财产变卖充作抗日经费。自己则就地坚持活动,常率领短枪队,突然袭击,打击敌人。是年5月,苏南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和保安司令部成立,樊任司令,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广交朋友,并以帮会名义招收徒弟2000余人,因时因地灵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43年初,日伪军调集重兵“扫荡”茅山根据地。茅山党政军统一部署,秘密发动上万群众,火烧竹篱笆。樊玉琳在内线人员配合下,率部捣毁日伪“清乡”指挥机构,将宪兵队、政工团和“清乡”大队等全部歼灭,俘敌政工团团长以下100余人,威震茅山。1944年6月,樊任苏南第一行政分区专员。1945年10月随军北撤。次年,中共江南工委建立,设江南办事处,樊为主任。是年冬,到山东接受新工作。1949年上海解放,任上海军管会政务接管委员会福利接管组专员及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等职。1977年4月30日病故于镇江。

高 静

高静(1925~1978),女,原名高凤珍,无锡埝桥乡戴祁村人。1939年拜师学艺,专工花旦,尤以青衣旦见长。她口齿清晰,唱腔优美,送音柔和轻远,腿功、腰功功底较好,在无锡地区演出时,初露锋芒,受到群众好评。1952年7月,参加苏南地方剧团集训班学习3个月,分配到句容县文力锡剧团,以花旦闻名全县。1956年在《蔡金莲》一剧中饰金莲,被镇江地区评为演员一等奖,成为著名锡剧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剧团副团长。1959年到省戏剧学校进修3个月。《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双珠凤》、《珍珠塔》等剧是她的拿手戏。“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9年8月下放场圃劳动,剧团解体。1978年5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后,高静旧病复发,大脑蜘蛛网腔出血,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张 映 珍

张映珍(1909~1981),句容陈武乡戴村人,中医妇科名医张延珖五代后裔。年轻好学,专心中药中医,成年后即沿用张大房老牌,坐堂行医,以中医妇科著称,专治妇女产后风寒、咳嗽、贫血、月经不调、红白带下、节骨疼痛、食滞等症。张医风医德高尚,从医40余年,不管生人熟人,老叟孺子,一视同仁,关心备至,患者不能行走登门诊治,远道信函咨询,有问必答。上海、新疆、黑龙江等地有些产妇慕名汇款来购药,他总是细心阅看病情介绍,及时复信寄药。1956年,其药店由公私合营转入联合诊所,张主动公开了妇科秘方,受到同行好评。他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注重药物质量,精心用祖传肉桂、吴茱萸、小茴香、兔丝子等五味中药,按其分量不同混合后共研为粉末,针对患者病情,掌握用药剂量,疗效达95%以上。曾任句容县政协委员。1981年因病逝世。

赵 治 和

赵治和(1901~1982),又名煦春,化名执中,句容葛村乡西地蒋社村人。9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7岁在家雇工种田。1934年家乡大旱,外出谋生,在南京更新大舞台当招待,誊写剧本。1939年10月,在江宁地区开展抗日活动,动员各村扩武参军,做军鞋,向富户预借公款,劝募寒衣等。赵为了掩护新四军到茅山进行革命活动,经常送些钱财给南阳桥绥靖队,多次掩护新四军越过敌人封锁线。1940年4月,新四军罗忠毅、廖海涛率部驻葛村东岗头,被金坛、溧阳和天王寺的日军包围。赵向罗、廖建议,迅速转移到西顶村北边小铜山潜伏,并带路摸黑行军30里,安全到达溧水县爱廉乡田家圩,冲出了包围圈。1941年4月,陆纲带领皖南事变突围后的主要人员住在赵家里,此时,敌人已从三面包围上来,赵即报告陆纲向南往浮山转移,穿过虾塘,突破敌人包围,使部队脱险。1942年4月,江宁县第五区六乡办事处成立,赵为办事处主任。1945年10月,新四军奉命北撤,樊绪经县长决定赵配合林德润留守当地,将埋藏的银元、铜板、储备券、布匹等保管好。次年2月,赵为免遭敌人迫害,到广德誓节渡牌坊村避难。1948年秋,回到葛村。

解放后,赵历任句容县副县长、省政协委员、县政协副主席等职。他一生“粗布衣服菜饭饱”,乐于助人,只要自己有或者能借来的钱、物,总是毫不吝惜帮助别人;他不辞劳瘁,勤勤恳恳工作,孜孜以求,晚节可风。1982年病逝。

巫 兰 溪

巫兰溪(1901~1982),一名巫馥,字涵春,笔名巫春生,化名吴泰来,句容白兔上荣庄人。曾在县讲习所、南京国学专修馆、东南大学、上海中国公学就读。因经济关系,都未能结业。

1926年冬加入中国国民党,步入政界。1927年3月,北伐军第十七军进驻句容,巫和骆继纲等在该军二师政治部指导下,建立国民党句容县党部,巫任监委会主任。“四·一二”后,国民党右派接管句容县党部、县政府,下令缉办巫兰溪等人。其时,汪精卫、陈公博等领导中国国民党革命同志会(简称“改组派”),号召“反蒋”,并秘密在各地发展党员。巫兰溪当时认为“反蒋即是革命”,加入“改组派”。1928年冬,任国民党句容县党部执委兼宣传部长,主办《句容导报》。1929年冬,被委为“护党救国军”江宁第一梯队司令。国民党中央以“宣传阶级斗争,实行武装暴动”的罪名,永远开除其出党,并下令通缉,后蒋、汪重新合伙,巫案不了了之。1936年1月,经周佛海介绍在中央民众训练部任视察,恢复国民党党籍。10月,调中央党部青年科工作。时南京市学生为反对内战,举行“哭灵”运动,巫参与压制学生运动。

1938年6月,在中央社会部第三战区皖南总动员委员会任总干事。同年10月,巫被汪精卫提名为江苏省党部执委,兼京镇区专员。曾与冷欣主持的第三战区第二游击指挥部、江苏省政府江南行署配合工作,任江南行署秘书长并兼第二游击区指挥部机要室主任、秘书等职。在苏南敌后战场,与新四军一、二支队开辟的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同属第三战区,巫即充当第二游击区、江南行署和新四军联络的代表,与陈毅、粟裕接触频繁,在国共合作抗日上做了一些好事。1940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反共摩擦,顾祝同调集兵力,妄图围歼新四军。陈毅为缓和矛盾,共同对敌,特向冷欣电请派员共商抗日大局,冷欣派巫前往。陈毅与巫竟夜长谈,所见相同,一致认为应顾全大局,相见以诚。陈毅并为之作诗一首,以表达他对巫的殷切希望。可惜他不能自重自爱,1942年春去上海治病时,投靠汪精卫,出任汪伪上海市粮食局长。

1943年2月,又任汪伪行政院副秘书长。1944年10月,汪精卫死后,改任汪伪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直到日本投降。冷欣到南京筹办受降时,曾先与巫接洽,江苏省主席王懋功也曾拉巫。巫存有幻想,不久便逃离南京,化名吴泰来,先逃上海,后潜天津。上海解放后不久,巫回上海向陈毅市长上书悔过,就地从事教育工作。1953年“肃反”中曾被捕。1982年9月病卒于句容县东昌乡青山村外甥家。

魏 今 非

魏今非(1903~1983),又名魏仰之,句容郭庄乡高阳桥(1969年11月划江宁周岗公社)人。1926年在湖北蕲春县组织店员工会迎接北伐。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蕲春县总工会秘书兼组织部长、县委委员、区委书记兼特支书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后因蕲春暴动失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回家乡当小学教师。曾组织秘密党支部,开展党的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江句县筹组救亡协会,组织抗日武装。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魏曾任安徽定远县县长、鲁南三专署专员、陕南行署副主任、中原财办秘书长、中原临时人民政府秘书长。解放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委常委、候补书记、副省长,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商业部顾问,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为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魏今非参加革命半个多世纪,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在江青反革命集团横行时期,受到迫害。

1977年重新工作,忠实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生活朴素,待人诚恳,联系群众,团结同志。晚年将收藏的有价值的古字画,大部分赠献给故宫博物院,15幅明清字画赠献给南京博物院。1983年10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李 卷 兰

李卷兰(1891~1983),女,句容茅山成村人。抗日战争时她的二儿子朱礼德,任句容二区玉晨乡中队副,她积极支持儿子开展抗日活动,为新四军保存军用物资。1943年春,日军在茅山地区疯狂“清乡”、“扫荡”。李卷兰被日军抓住,逼问朱礼德和枪支弹药在何处?李从容不迫地回答:“不知道!”敌人见逼不出什么东西,就将她五花大绑游乡,一路上被打得不能行走,又逼她下河去捞枪,冷水刺骨冻得全身发紫。后敌人将她押到陈岗庙内,剥光她的上衣,吊在屋梁上,用黄藤鞭抽打,打得她昏死过去。面对敌人的严刑毒打,她毫不畏惧,没有吐露一点真情。经过40多天的折磨,敌人仍一无所获,只好将她放了出去。从此李卷兰成了疯癫人,伤势也非常严重。句容县抗日民主政府非常关心她的病情,派员前去慰问,送去医药费,并通令全县,尊呼为“伟大的母亲”。

句容解放后,这位坚贞不屈的伟大母亲仍象当年关心新四军一样,关心着干部和战士,经常对后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83年病逝,终年92岁。

姜 玉 门

姜玉门(1919~1984),原籍泗阳。幼年家贫,逃荒到江宁上坊,后在私人商店学徒。1951年到句容县供销社刨烟。1957年,在县农杂公司担任土产、茶叶、仓库保管和调运工作。为“变废为宝”,多收废旧物资,他改变等客上门的工作方法,主动上门收购废铜烂铁10多万斤,废纸1万多斤,碎玻璃3万多斤。为节省开支,加速资金周转,姜带头组织人员,自装自卸物资300多吨。他在工作中处处为人民着想,方便群众。1976年,姜身患高血压病,有时因工作劳累,鼻孔出血、头昏,但他稍事休息就上班。平时医生出具的病休证明,他大多放在口袋里,仍坚持天天上班。他年年完成经济指标,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迹,1978年出席江苏省财贸双学会议,获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80年退休,1984年9月病逝。

王 白 划

王白划(1914~1951),又名王伯华,王青萍,句容葛村乡人。苏州美专毕业。1933~1934年,在上海铁道部吴淞职工学校任教。1935年2月,回句容任《松风报》、《新句容报》和《晓风诗社》编辑。1937年日军入侵,句容沦陷,在家乡组织青年抗日。1938年7月,参加新四军一支队战地服务团,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任句容县工委书记,12月任句容县县委书记。次年9月,调溧阳江南指挥部任战地服务团团长。1940年5月,复任句容县县委书记。

皖南事变后,王被派往南京郊区开展工作,因环境恶劣,形势复杂,思想动摇,自动脱离组织,到上海教书。1942年9月,主动向句容县南京行动总队自首,叛变革命,充任国民党军统南京站站长、茅山“清剿”指挥部侦抚队长、绥靖总队直属二中队参谋、保密局郎溪组组长、苏浙皖边区站副站长。先后拟就开展南京地区工作计划、茅山地区“清剿”计划、宣宁广地区绥靖计划,组建特务组织和情报网,在溧水一带刺探新四军十六旅军事情报,为虎作伥,在茅山、郎溪地区,残害中共干部和秘密交通员。1947年4月,先后派人去上海逮捕朱年坤、黄维明、钱震宇3人,并企图唆使拉拢茅山地区武工队和镇句留守处工作人员自首。1948年11月,在安徽歙县、宁国、浙江孝丰及江苏溧阳等地布置潜伏特务电台小组,搜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番号、兵力分布、地形位置。解放后,王白划慑于解放军威力,向句容县人民政府投降。因其罪恶累累,民愤极大,经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于1951年1月5日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巫 孔 玺

巫孔玺(1909~1952),句容白兔胜潭人。句容县中毕业,在包巷村当过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新四军地方工作,任本村治安保卫队队副,协同王丰庆、曾昭墟组织句容一区抗敌救国自卫队兼队副。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句容、丹阳、镇江、金坛四县民政科科员,句一、句七区区长,句容县代理县长,镇江县县长,镇句办事处主任等职。1943年10月,巫孔玺在日伪“清乡”和新四军反“围剿”艰苦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贪生怕死,革命意志动摇,暗中与包建华勾结,叛变投敌,充当日伪汉奸,任日伪镇江“清乡公署特别行动总队”队副,指挥“清乡”、“扫荡”,为害人民,将茅山地区新四军经常活动的地区,以及各机关、团体组织名称、部队番号、武器装备、情报网等全部奉告敌人,破坏新四军秘密组织和敌工人员活动,打死镇三区区长徐盘荣,军事科长王金龙和农民20余人。在马陵、赵庄搜缴民枪20余支。在东昌街等地巧立名目,加重粮赋,搜刮民脂民膏,强拆民房90余间,筑碉堡、壕沟。

1945年4月,别动队改编为“江浙闽独立团”,移驻浙江龛山、后梅村、青云观等地,巫为团长。不久,该团解散,暗送24支短枪补充包建华的县保安队,复以国民党“先遣军”面目出现,任镇江县保安大队中队长。1946年底,因汉奸罪被捕,解杭州高等法院监禁,后通过贿赂在杭州陆军监狱获释。出狱后化名巫金友,潜居杭州,以开茶店、做柴炭行司帐谋生。解放后,被华清池浴室的句容籍工人发现,1951年5月11日在杭州逮捕归案,押回句容审理。1952年1月10日,以反革命、叛徒、汉奸罪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包 建 华

包建华(1912~?),原名包凤翔,句容白兔镇包巷村人。抗战初期参加新四军地方工作,1942年2~9月任丹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辖2、3区)。10月到次年5月,任镇丹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在日伪军“清乡”、“扫荡”时,茅山地委根据反“清乡”、反“围剿”斗争需要,决定包建华留在茅山,兼任县委敌工委员会副主任,组织领导地方抗日武装,坚持原地斗争,发动群众抗捐抗粮,破坏交通,锄奸肃特。

1943年6月,包建华惧怕艰苦复杂的环境,离队到老家包巷。7月到上海治病,与汪伪行政院副秘书长巫兰溪联系,密谋策划,并伙同原镇句办事处主任巫孔玺公开叛变投敌。汉奸汪精卫亲到镇江接见。不久,被委任为“镇江清乡公署特别行动队”总队长,积极搜罗地痞流氓,拼凑汉奸特务武装,为虎作伥,千方百计破坏新四军在镇丹、镇句地区的抗日军政要害部门,大肆搜捕革命领导干部和政工人员。

1944年1月,中共镇句县委通过内线关系,策动白兔据点暴动,包建华在混战中窜逃。6月,包以300万元(中储券)重金贿赂,谋取了伪句容县县长兼保安大队长职务。他死心踏地与人民为敌,在全县伪区长、保安大队长联席会议上公开推行“杀人、罚款,有钱就罚,无钱就杀;每乡先杀一个,不行每保杀一个”的反革命政策,因而驻青山、茅庄、东昌、沸泉、东荆、陈武等乡的别动队,抢劫钱财,霸占民女,无恶不作,当地百姓恨之入骨。1945年2月,句容游击区人民对包建华的罪行提起控诉、声讨。《苏南报)1945年2月13日293期载文,揭露包建华强迫缴纳粮、钱、物;陆时摊派杂捐;借故定罪;敲诈勒索,枪杀人民;强奸妇女等罪恶。抗战胜利前夕,包建华自知末日来临,化名潜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曾以汉奸罪通缉在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