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之害【原典】,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孙子兵法谋略思想和作战用兵原则 孙子兵法用兵之害?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孙子兵法谋略思想和作战用兵原则 孙子兵法用兵之害

孙子兵法谋略思想和作战用兵原则 孙子兵法用兵之害

用兵之害

【原典】

其用战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精义】

出动大军打仗,贵在速胜,长久僵持则军队疲惫、锐气被挫,攻城则会耗尽兵力,长期陈兵国外,则国内资财不足。如果军队疲惫,锐气受挫,兵力耗尽,财政枯竭,那么其他诸侯国就会趁机举兵进攻,到那时即使是再睿智、高明的人也难以挽回危局。用兵打仗,听说过能力低的统帅也要求速战速决的,没有听说指挥艺术高超却要拖延战争时日的。战争时间长而对国家有利这种事,从来就没有过。因此,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危害的人,也就不会真正体会到战争带来的好处。

【读解】

战争需要的财物支出是巨大的,如果持久作战,国家财力就会不支。因此。既要想获得用兵带来的益处,又要回避用兵带来的危害,那么在战争中就要贯彻孙子的“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

大凡用兵作战,讲求先发制人,速战速决。要争取迅速捕捉战机,快速进攻,快速制敌。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快速解决战斗可以实现以最低的战争消耗获得战争胜利的最终目标。战争拖延太久,从心理层面来考虑,会使士气低落将士无心应战,以致出现反战情绪;从物质层面来说,会使国家财政难以为继,国民经济崩溃,生产混乱。第二,速战速决也是实行“诡道欺敌”战术的必然要求。在作战中、双方都要设法弄清对方的战略方针与作战意图。如果战争拖得太久,战略意图就很容易被对方识破,难以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从而贻误战机。

【实案】 东征高丽之战

隋炀帝即位后,为炫耀武力,借口高丽王不亲自入朝觐见,下令出兵进攻高丽,先后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战争。

大业七年(611年)二月,隋炀帝下诏征讨高丽,命令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必须在次年正月会集到涿郡(今北京),并征调大批工匠在山东东莱(今山东莱州)海口打造战船。他还征调江淮以南的民工和船只,把洛口仓等大粮仓的粮食运到涿郡。

第二年正月,113万将士集中于涿郡,号称200万人,隋炀帝正式出兵讨伐高丽。正月初三,隋军第一军出发,此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40里,40天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不懂军事的隋炀帝为炫耀武力,摆出庞大的出师仪式,致使隋军行动迟缓,失去战机。

三月,隋军强渡辽水,在东岸大败高丽军,乘胜进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高丽军固守辽东,隋军久攻不破。因长期屯兵坚城之下,人困马乏,隋军士气战斗力大减。

七月,隋军中了高丽军的埋伏,大败而归。隋炀帝下令班师,第一次远征高丽以失败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丽。当年六月,隋军陆军刚到前线,水军尚未出发,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叛,并准备攻打东都洛阳。隋炀帝急忙撤军回救洛阳,堆积如山的军需、兵械全部弃之不顾。退兵时,隋军受到数千高丽军的追击,伤亡惨重。

隋炀帝在镇压杨玄感反叛后,不顾内外危机,于大业十年(614年)又发动了第三次征讨高丽之战。这时,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遍及全国,兵士大量逃亡。高丽因久战困乏,国力不支,于是派使臣前来求和。隋朝也无力再战,只得答应议和。

历经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文帝杨坚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刚刚统一全国的隋朝国力并不强盛、因长期战乱,人民受战争蹂躏已久,国家没有得到休养生息,经济实力远没有恢复,而且国内叛乱也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远征高丽,完全不顾及国家财力物力的实际情况,连年征战,不仅给国家造成财政上的巨大亏空,还持久作战,极大地挫伤了士兵的士气,使国内叛军有机可乘,更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这正验证了孙子所言“用战也贵胜”。如不能速胜即可休战,要是国家长期陷于战争中,必然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消耗,最后连应付战争的能力都没有了,国家必然走向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