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里的美图(人类生活中的距离)(1)

“距离”之美

图文/杨思杰

2020.05.17

一个晚上,在给摄友用手电给他的拍摄对象的补光过程,有时灯光太远,模糊看不清,灯光太近则“亮瞎眼”,因而产生灵感。地球距离太阳150亿公里,正好处在宜居带,而且太阳本身的状态也非常稳定等各种因素完美结合,才有了生命的诞生。物与物之间的距离绝大多数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而人与人的“距离”,用科学都难以解释,这正是奇妙之处,不同阶层、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见解,得用一生去实践。

年少时,喜欢一个人,就会在自己心目中构成一个“完美”形象,跟活在“娱乐界”的狗仔队似的,Ta每天的吃喝玩乐都想了解,哪天没“跟踪”到Ta动态,便闷闷不乐。殊不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我们无限靠近一张照片或一幅油画时,看不到它的全貌,而一个人凑得太近时也是如此,你看到的或许满屏是Ta你从未想象到过的缺点,瞬间有了失落感。换做自己,也不会让任何人轻易了解自己的一切,试图保持距离。

现实生活里的美图(人类生活中的距离)(2)

距离产生“美”,当你看不见你喜欢的那个Ta时,你会思念Ta,为见不到而揪心,去感受Ta无处不在的气息,而当你有机会面对面,只顾着“看”和“听”,在视觉和听觉甚至嗅觉的冲击下,也就没多少时间,去用脑袋“想象”了。距离太近,久而久之,总有“视听”疲劳的那天,就仿佛一部电影被“剧透”,令人丧失好奇心。这时就需适当保持距离,留给大脑想象空间,大脑总“不知疲倦”地指引你继续生活,就算是睡觉也时常“梦想”。人与人空间“远离”,心与心反而相近了,再次见面,往往倍加珍惜。

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句话得结合他的职业身份来理解,他作为一个战地摄影记者,摄影是一种再创作,如果只是远远观望而非近距离记录,那么照片难以震撼人心。亲临现场,方能捕捉战火中的真实。若没结合当时“语境”,单从这句话的字面看,这句话就不一定准确了。

如果你想拍到一样东西,无论距离是远是近,都有它的“美”,这需要看的人是否懂得欣赏。比如,在一辆通往西藏阿里的大巴上,每个人坐的位置不一样,有的人选择坐车头,有的人选择两边,有人选择车尾,由于座位有限,有的则别无他选,只能“随机”坐下。巴士一直在朝同一方向前进的,他们或许看不到其他位置能看到的东西,但透过身旁的窗口,他们依然能拥有属于他们的独特风景,即便没窗口的人,也能观察车上看风景人的各种状态。遵循内心,无论所处位置如何,都像一个“人”的活着,拍到其他位置拍不到的景象,关键在于那个人是否“屑于”。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0年5月10日报道,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CEO马斯克认为,5年至10年后人们主要将进行非语言交流,人类语言将会消失。他表示:“我们的大脑花费许多精力把复杂的概念压缩成词汇,在这种压缩中丢失了大量的信息。然后您说这些词汇时,它们还需要被解释。”他认为,如果人能与机器结合,将实现更快更准确地沟通,这种非语言交流是人们更好地彼此沟通的机会。

猛一看,语言消失,有点荒唐。从另一个角度讲,在没有机器设备辅助下,人与人间达到心有灵犀,无需语言便能感知彼此内心世界,这恰恰也是人类的一种进步。

现实生活里的美图(人类生活中的距离)(3)

《物理评论快报》里一篇论文提到,量子纠缠或是真实的,光子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上出现的纠缠态之间存在关联。这种量子纠缠作用神奇之处就在于:两个相距非常遥远的粒子,一个粒子发生了振动,另外一个相关联的粒子都会瞬间作出回应,不需要任何媒质传递,也不需要任何传递时间。不能百分比证实这科学理论,但我坚信我们生活中时常会遇见的某种科学难以解释的心灵感应现象。人与人有空间距离,心与心却可以达到“零”距离。

人类现实生活,由于环境与阶级不平等的原因,即便拥有“零距离”这种快感,也不能自由地展示出来。

我们看到的人与人的距离,很多都是被“掩饰”过的,比如娱乐界那些大腕明星间的暧昧关系或是国家与国家间的外交关系,表面看到的距离是近还是远都是假象,一旦被曝光,又多了一群“吃瓜”群众。

两个人在一起时的状态,一般最真实的,一旦多了一人,各自都有“表演”成分,不再表里如一。由于自己与自己的“神同步”“零距离”,很多人渐渐地察觉,Ta自己才是真正“好人”,甚至比身边人还好,做“好人”并不会获得什么,反而会撩倒生活,但真正的“好”本来就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它是一种发自内心地活着。还是那句,遵循自己内心。无论在哪里都像一个“人”,突破距离界限。

说着说着,距离主题,越跑越远,就此打住……期待再叙。

现实生活里的美图(人类生活中的距离)(4)

现实生活里的美图(人类生活中的距离)(5)

现实生活里的美图(人类生活中的距离)(6)

现实生活里的美图(人类生活中的距离)(7)

现实生活里的美图(人类生活中的距离)(8)

现实生活里的美图(人类生活中的距离)(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