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今天我们所学习的、所欣赏的这些古典诗词也是如此。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所依据的也是不同的历史史实。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单独读这首古诗好像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了解了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就会发现,其实诗人写这首古诗的时候掺杂出了深刻的情感和批判指向。
古典文学批评史就有这样的观点。诗歌向来有“兴观群怨”这四种批评功能,尤其是其中的怨则主要是表达讽刺意味。文学的讽刺价值是最有生命力的体现之一。因为它非常贴近现实,而且有更高的追求。
今天我们所分享的是杜甫一首很有名气的古诗,看上去写音乐非常动听,是一种赞美。但是实际上如果结合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来看,却是充满了无尽的讽刺意味。
有诗为证: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首古诗的题目是《赠花卿》,是杜甫晚年一首很有名气的讽刺古诗。花卿是当时成都的一个达官贵人,本名花敬定。对于这首古诗的最后两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多数人都是曾经见过的,这两句古诗用来夸赞丝竹之声的美妙,实在是再妥帖不过的了。
但是在这首古诗的原作品当中,所表达的意义乃是讽刺。一开篇就写音乐演奏声音之美,“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令人沉醉。在那个极度缺乏娱乐的年代里,这样的音乐演奏能够带给人绝美的感受,显然杜甫也被吸引了过来。
不光是杜甫,连自然界当中的景物也深深陶醉其中,“半入江风半入云”,江风和天边的云彩听到了这样美妙的音乐声,各自拿去了一半儿。因为在杜甫看来,这样美妙的音乐声,绝非世间才能存在的。
毕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样美妙的乐曲,只能在天上存在,人间哪里能够听得到几回呢?
如果说我们今天听到天籁之声,用这两句古诗来评价,当真没毛病吧?但是杜甫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告诉我们,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杜甫当时用这首古诗讽刺的是达官贵人的僭越礼制。也就是说,这首曲子原本是在朝廷重要的场合当中才能用到的,但是却被一些达官贵人用到了自家的享乐当中,这显然是违反礼制的,也是忠心的杜甫所不能容忍的。
所以杜甫在唐诗当中才会说明,这样的曲子“只应天上有”,只能使用于朝廷的重大场合,“人间”,指的是达官贵人和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资格听到的。而且花卿此番作为,显然也写出了他的野心。
当然杜甫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有些问题,但是毕竟时代的局限性摆在那里。对于这首古诗,我们只需要知道杜甫在诗歌当中浸透的讽刺意味就可以了,而且这种讽刺的写作手法值得今天的我们加以借鉴。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