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遗传与变异章节判断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生物必修二遗传题解题大招?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物必修二遗传题解题大招
必修二 遗传与变异章节判断题
一、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判断题
1.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是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
2.孟德尔以豌豆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发现了遗传规律。
3.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
4.自交时,雌蕊和雄蕊都无须除去。
5.遗传学实验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须是易于区分的。
6.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
7.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1.杂合子与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2.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3.F1产生雌、雄配子的比例为1:1。
4.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总与预期相符。
5.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
6.符合分离定律但F2并不一定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7.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1.减数分裂发生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雄性动物体内的精原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
4.精原细胞进行连续两次的细胞分裂即产生成熟的精子。
5.形状、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6.同源染色体携带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
7.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9.每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产生4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复杂的变形,才能成为精子。
三、卵细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
1.卵细胞与精子的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是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均进行不均等分裂。
2.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3.卵细胞形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均进行不均等分裂。
4.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5.一个精原细胞,在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能产生四种组合类型的精子。
6.受精的实质是精子进入卵细胞中。
7.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8.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能够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意义。
四、基因在染色体上
1.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说明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2.染色体和基因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很多基因。
3.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提出者是萨顿,证明者是摩尔根。
4.摩尔根利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控制果蝇红、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5.萨顿利用假说一演绎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6.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7.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所有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五、伴性遗传
1.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决定性别。
2.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含有红绿色盲基因就一定患病。
3.色盲基因都是由外祖父经他的女儿传给外孙的。
4.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女患病比例基本相当。
5.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患病男孩,则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6.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7.性染色体组成为ZW型的生物,W染色体来自父本。
8.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
9.所有具有性染色体的生物,雄性性染色体组成都为XY型,雌性性染色体组成都为XX型。
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格里非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在艾弗里的实验中,DNA 酶将S型细菌的DNA分解为脱氧核苷酸,因此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观察其作用。
4.噬菌体的结构较为简单,仅含蛋白质和DNA,是探索遗传物质的理想材料。
5.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DNA与X蛋白质分离。
6.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5S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而用P标记一组实验,结果正好相反。
7.生物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
8.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RNA。
9.小麦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七、DNA分子的结构和DNA分子的复制
1.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2.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发现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
3.DNA一般由两条链组成,且按反向平行的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4.DNA分子中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5.碱基之间通过氢键互补配对,遵循A=G、T=C的配对原则。
6.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磷酸和脱氧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1.可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研究DNA的复制方式。
2.真核生物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能量。
3.DNA聚合酶催化两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
4.DNA复制时,严格遵循A-U,C—G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中共含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6.DNA解旋后的每一条脱氧核苷酸链都可以作为DNA复制的模板。
7.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以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DNA复制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
8.DNA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新合成的DNA分子中两条链均是新合成的。
八、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基因中碱基的数量远少于DNA中碱基的数量。
2.基因在DNA上,且是DNA分子中任意的片段。
3.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
4.DNA分子的多样性体现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5.DNA分子的特异性体现在每一个DNA分子中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
6.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九、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DNA和RNA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别体现在五碳糖和碱基的种类。
2.RNA一般为单链,且比DNA长,可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
3.转录的模板链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转录过程中DNA的双链结构发生可逆性变化。(
5.mRNA分子中相邻的三个碱基称为密码子,参与
編码氨基酸。
6.并不是所有密码子均编码氨基酸,但一个氨基酸均对应多种密码子。
7.一个tRNA分子由两条单链构成,负责氨基酸的转运。
8.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三个碱基,且为反密码子。
9.转录和翻译过程都存在T—A、A—U、G—C碱基配对方式。
10.肽链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直接进入细胞质,开始承担细胞生命活动的各项职责。
十、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包括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2.由逆转录酶催化的是RNA→DNA。
3.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4.逆转录过程及RNA的复制仅发生某些病毒体内。
5.豌豆圆粒和皱粒的形成,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6.基因和性状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表现型是基因型与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7.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8.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得以实现的基础。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发生了替换。
2.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均会引起基因突变。
3.突变的基因一般不会随着体细胞向后代遗传。
4.基因突变只能由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诱导产生。
5.病毒、大肠杆菌及动植物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6.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7.受精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
8.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基因型和重组性状,不能产生新基因和新性状。
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可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2.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3.染色体曾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4.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5.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
6.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二倍体,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多倍体。
7.秋水仙素可抑制分裂后期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8.单倍体体细胞中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人类遗传病
1.人类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2.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3.21三体综合征是由21号染色体数目异常造成的。
4.哮喘病、青少年型糖尿病都属于多基因遗传病。
5.多基因遗传病具有家族群聚现象,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6.调查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7.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患者家系中抽样调查。
8.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9.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24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排列顺序。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1.传统的选择育种不仅周期长,而且可选择的范围是有限的。
2.杂交育种的有效方法是将两个优良品种杂交,实现优良性状的集合,原理是基因重组。
3.在F2进行选择的原因是从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4.杂交育种一般都要经过选择和培育,才能获得新品种。
5.诱变育种的方法是利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其发生基因突变。
6.诱变育种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7.通过诱变育种可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1.基因工程可实现生物性状的定向改造。
2.基因工程所需的工具酶包括基因的“剪刀”、基因的“针线”利基因的运载体。
3.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识别多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4.DNA连接酶可将不同来源、具有不同末端的DNA片段连接起来。
5.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作用的化学键相同。
6.质粒是能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只存在于原核细胞中。
7.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中,未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8.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药物研制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3.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4.达尔文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5.达尔文未能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全盘否定了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6.达尔文强调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种群。
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含有的所有的A与a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在种群非常大、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保持不变。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是指基因突变。
5.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6.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7.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8.自然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1.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属于同一个物种。
2.存在地理隔离的两个生物仍可能进行基因交流。
3.生殖隔离包括两者不能交配,或交配产生的后代不育两种现象。
4.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5.“精明的捕食者”策略认为,捕食者会将被捕食者全部吃掉。
6.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7.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