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即历史
胶卷迷俱乐部快速关注
我希望有一天可以为我的偶像毛晓彤拍一套照片,感谢各位新朋友的加入,更感谢各位老朋友多年的支持
M6
1981年徕卡推出M4P相机,加入了6条框线,并且在M相机上第一次出现红点商标。然而,徕卡M4P依然是纯机械相机,面对80年代全面自动曝光的日本相机,技术差距进一步拉大。另一方面,徕卡M相机用户已经发生较大变化,重新推出TTL测光相机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10年前,徕卡曾经推出M5相机追赶技术,然而M5市场反响不佳,徕茨家族都难以为继。70年代徕茨家族出售了大部分股份,之后徕卡在加拿大工厂生产M4-2和M4-P相机,加拿大时代还生产了许多经典镜头,包括早期的50/1.0。
1984年徕茨在M4-P的机身基础上加入了一套TTL测光系统,推出M6相机。由于1986年徕茨公司将照相机业务分离出来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因此M6早期红点在1984年-1987年是LEITZ标,1987年之后是LEICA标。
M6相机的左肩则是刻有LEICA M6字样,徕卡M6换了LEICA标后,有一段时间出现了只有M6字样的机器,叫做大字机,但很快又改回了本来的LEICA M6。
此外,1990年到1993年有一批银色机身使用了一些黑色部件,被叫做熊猫机。
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M6版本,用料略有不同,功能都是一样的。最早的M6使用了一些M4-P的材料。最老的M6距离现在已经快40年了,也是很老的机器了。
除此之外,徕卡M6有数量惊人的限量版,有几十种,我会在结尾的时候给大家整理一些。
徕卡M6从1984年开始生产,到1998年进行了一次调整,加入了机身直接TTL闪光功能。这种新的M6体型比老M6略大,快门盘也增大,所以俗称“大盘机”,为了对照会把原来的M6叫做小盘机。今天文中M6就是小盘,大盘会专门指出。M6相机整体在2002年前后停产,被MP相机所替代。
根据徕卡公司的说法,徕卡M6的总产量是17.5万台,如果加上大盘机超过20万台,是徕卡M3之后徕卡产量最大的M相机。
大盘机顶
小盘机顶
整体性能
快门:快门使用B,1秒-1/1000秒机械横走布制快门,闪光同步速度1/50秒,有一个专门的半档。大盘机的快门盘更大,调整也更顺手,徕卡的小盘调整快门比较吃力。
测光:相机使用中央重点TTL测光,小盘机身本身没有开关,快门上弦状态下测光系统就启动了,使用一个SPD测光器。
M6的测光指示只有两个箭头,两边一样亮就是曝光正常。只亮一边说明过或者欠。但是M6还会出现两边都亮,但是一边亮一边暗的情况来提示过一点,欠一点(官方提示欠半档)。
大盘机指示要更清楚,是两个箭头加一个红点。红点亮起说明曝光准确,只有箭头说明过和欠。然后用箭头 红点表示过一点,欠一点,替代过去练眼神。
小盘取景情况:
大盘取景情况:
框线和取景倍率:徕卡M6的取景倍率依然是0.72。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旁轴相机的取景器角度是固定的,不像单反能够看到什么拍什么,因此一些旁轴取景器本身也是有角度的,我们用取景倍率的说法来提示。取景倍率1,说明看到的就是实际大小。取景倍率0.72,说明看到的东西是原本72%大,取景器相当于广角。取景倍率0.5,说明看到的东西只有原本的50%大,取景器相当于超广角。
0.72倍率能够更好地使用35mm镜头。
M6一共有3组6条框线,亮线框技术,带有一定视差修正功能。
框线分别是28/90,50/75,35/135。
M6的测距基线长69mm,由于有0.72的倍率,所以实际测距基线49.9mm。旁轴相机实际测距基线越长,对焦越准确。
大盘机后期出现了0.85和0.58两种新倍率取景器,前者适合50,75,90头使用,后者适合广角和超广角。两种新倍率各少一条框,0.85的没有28mm,0.58的没有135mm。
此外,徕卡说明书提示,M6的0.72的平视的大取景范围可以当24mm理解,全部取景范围可以当21mm理解。
0.72倍率是最便于使用的,也是最常见的。一般情况下,用户会在第二台,或者第三台徕卡时才换倍率,而且0.58和0.85倍率机主要集中在MP上。
操作:M6使用的依然是传统手动曝光流程,没有自动档。装片,过片和倒片都延续M4的模式,整体依然是开底盖,如果习惯熟练掌握,的确可以比大开门的装片更快一些。
在加速过片方面,可以通用手动快速过片器和电动过片器,但现在的大部分徕卡M用户都只使用过片扳手,使用手动快速过片器的都很少。(也就是LEICAVIT,贵得吓死人!)
操作与一些问题
从操作来看徕卡M6就是那种70,80年代手动相机的感觉,手动曝光,旁轴框线取景,黄斑对焦。如果熟练掌握那么一张照片拍起来是很快的。
如果要使用闪光,那么只需要使用那种单点手动曝光的闪光灯就能轻松使用。
徕卡M6也有一些操作不太方便的地方。
它的背盘调感光度,那个转盘是按压后才可以旋转,而且还精确到了1/3档,用起来有点吃力。
然后就是那个电池盖了。徕卡M6机身正面那个圆圈就是电池仓,拧下来需要一定的功夫。也有当中有一个一字的盖子,但那种盖子严重破坏了机身的美感。
跳框是自动的,上什么镜头会自动跳框,由于这个部件使用非常少,所以故障率也比较高,如果是35和50头需要切换的用户,这个故障是一定要修的。
此外,有一批M6因为涂装问题会出现机顶起泡的情况,虽然不影响功能,但是样子非常难看(图就不上了,很密集恐惧),有一阵子这种起泡机的价格会低不少。但这并不是黑色M6的通病,我的M6是1995年产的,就没有这个毛病。不过如果实在看不下去,现在可以取找人给相机重新涂装,上个黑漆什么的。
M6整体还是相当耐用的,我因为拍照特别多,一般快门2万次左右保养调整一次。不过,就算整体把M6的快门换掉,其实也没多少钱。
我个人认为,如果你第一次玩徕卡,那么M6是最合适的相机,既能够体会到徕卡旁轴相机的操作和各类M口镜头的魅力,在操作上也相对便利。特别是测光功能,大大简化了操作。
尽管徕卡说M6是M的标志,但我觉得如果徕卡复刻M3也会说M3是徕卡的标志的。
对比M6和M3:M3可以在熟悉M系统后再玩,且不说测光,M3相比M6有2大困难,其一是M3的装片较为麻烦,还不是爪式快速装片,倒片也需要搓搓搓。但真正的问题是M3的取景倍率比较大,有0.92,自带3条框线50,90,135,对旁轴镜头的绝对大户35mm不太友好。
对比M6和M7:其实第一台玩M7也可以,但M7毕竟是电子程度很高的相机,它的快门只有2档机械档,多少缺失了一点徕卡机味儿。
对比M6和MP:东西其实一样,但是MP比M6贵。初玩徕卡就是玩个红点,大佬才低调。
等M6用多了,熟悉了系统,再用M3,M2,能更好体会老徕卡的风味和乐趣。或者觉得懒了,搞一台M7用用,那样能体会到M7的方便。
其实徕卡机身真没什么好说的,就是看个样子,整体机能简单而成熟,操作也算便捷。徕卡真正的奥妙是隐藏在徕卡镜头里,M6推出后,特别是徕卡相机公司独立之后,他们开始进行一系列非球面镜头研发工作,夯实了自身在135镜头领域的强大优势。
最后我们聊聊M6的限量版。
M6的限量版是徕卡相机里最多的,基本就是换皮刻字之类的,有一些是专门定制的,也有徕卡自己搞的。
各类限量人气不同,有的限量像模仿M3造型的M6J,后期的黑漆大盘机人气都比较高,而一般刻字相机就一般了。
此外,M6也有金色,甚至是镶钻的纪念版本,都是土豪用的。
反正各种都放一点,大家看个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