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滉人物评价 清华园中的举火人(1)

数风流人物

施滉:清华园中的举火人

施滉(1900~1933),男,白族,云南省洱源县玉湖镇人。其父施培德,原姓赵,因家庭贫困,入赘施家,靠教书度日,1905年施滉随父亲到乔后井小学读书。1913年夏小学毕业后随父到昆明,考入云南省军医学校学习。1916年,施滉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军医学校。

1917年秋,施滉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的前身)。1918年,他与冀朝鼎等同学成立了清华园第一个进步的社团——“暑假修业团”,出版《修业杂志》,宣传新文化运动。1920年,“暑假修业团”改为“唯真学会”,施滉被选为该会会长。1923年,在“唯真学会”内部,成立了一个秘密核心组织“超桃”(即超过旧时代的桃源主义),成员8人,施滉推选为领导人。接着,施滉被选为清华学生会会长,被誉为“清华学生进步的倡导者”、“清华园中的举火人”。

施滉在参加“五四”运动和清华学校“三赶校长”等斗争中,积极投身到斗争第一线,曾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逮捕关押。在清华学校要求实现校内民主和学生的自治,改组美国控制的董事会的斗争中,他被推选为“改组董事会全权委员会主席”。在负责主编《清华周刊》的国情报告专栏过程中,他发表了许多改革学校和社会的文章,报道“中国时局中最重要的政治、外交问题”,主张学习孙中山、列宁,提倡“政治救国”。他写的文章,观点明确、语言犀利、短小精干、被人称道。

1924年,施滉在清华学校毕业后进入美国西部最负盛名的斯坦福大学学习东方史。留学美国前他到广州拜见过李大钊、孙中山,求教“将来如何做事,以为求学的方针”。

1926年,施滉结识美国共产党旧金山区委书记莱文,参加美共领导的“反帝大同盟”,并参加美共领导的“研究小组”研习马克思主义。1927年3月,施滉毅然加入了美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留美学生中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传到美国后,施滉义愤填膺,以个人的名义先后发表了10篇声讨蒋介石罪行的宣言,并解散了国民党旧金山等地的支部。施滉在美国的革命行动,引起了国民党南京政府的仇视,遭到了蒋介石政府的通缉,在国内的老家也被查抄。旅美华侨和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先后在美国各地加入了共产党。为了集中领导,在美共领导下,秘密成立了共产党中央中国局。在中国局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施滉当选为中国局书记,被公认为“旅美中共中卓越的领导人”。

1928年7月,施滉获得硕士学位,并历时两年即从1926年起将《孙中山评传》缀字成文,离开旧金山至纽约。12月,他被美共中央派往古巴、加拿大,在华侨中发展共产党的秘密组织。1929年施滉由古巴回到美国,2月19日至21日,在纽约主持中国局第二次代表大会。3月1日,施滉、李道煊、洛一伦参加了美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9年秋,施滉离开美国到苏联莫斯科,党组织派他到国际学校担任翻译工作,不久又调到莫斯科郊区少年共产国际所属的一所工人学校去作翻译。在搞好工作的同时,他抓紧一切机会,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组织职工会和开展群众斗争的经验和方法。

1930年秋末,施滉受组织之命,回到了阔别6年的祖国,先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秘书处工作,不久又调到中共中央翻译科,任务是把党的文件译为英文。1931年4月,党派施滉去香港,任海员工会秘书,在蔡和森领导下开展革命工作。当时香港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内出现了叛徒,蔡和森、施滉到海员工会参加一次紧急会议,被窜往香港的叛徒顾顺章跟踪、告密而被捕。在狱中,施滉坚持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英勇气概。后经广东省党组织和红色济难会营救出狱,乘邮轮抵达上海,从事工会工作;再到北平,以北平艺专教员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1932年5月,施滉参加中共河北省委的领导工作,先后任中共河北地委委员、宣传部长和省委书记。1933年冬,在北平艺专开会时,施滉再次被叛徒出卖被捕。在被审讯时他痛斥国民党罪行,当场被杀害,年仅33岁。为纪念他为美国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美国共产党将每年的1月1日定为“施滉纪念日”,成为国际共运的一段佳话。

更值得欣慰的是,在英烈出生的红土地上的人民没有忘记他,云南民族学院的白族副教授刘彭陶经过8年的努力翻译,《孙中山评传》中文版于1996年在云南面世。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门厅内为纪念施滉树了一块纪念碑,碑上写着这样四句话:“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存不朽”。四句话高度概括了施滉革命的一生。

来源:州“学做”办宣传组、大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