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北人哼唱着《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时,山东人则津津乐道于央视宣传片中的“好客山东”。而另一方面,一些针对特定省份的偏见也每每呈现于网络之中。对相关地域及当地民众的刻板印象言论,即是我们所说的“地图炮”。“地图炮”自古就有,无论经典名著还是历史名人,都常会不经意对特定地区“发射”“地图炮”。江苏,概莫能外。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指的什么 古人也开地图炮(1)

崇祯《皇明职方地图》中的南京(南直隶)地图

地理总志中的“地图炮”:苏州人彪悍,连云港人浮夸

现今常见的几部古代地理总志中,产生于宋代的占了很大一部分,《太平寰宇记》是其中一部。《太平寰宇记》的一项特色是其中记录了各地的风俗。关于江苏人的表述,它上面是怎样的呢?在讲到苏州风俗时,《太平寰宇记》引用旧籍《郡国志》,表示“俗好用剑,轻死。盖湛卢、属镂、干将、要离之遗风耳”,认为苏州人彪悍,不看重生死。提到常州人时说他们“人性质直,黎庶淳让”。至于镇江,则称“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人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简直和苏州人一样彪悍,但突然又说“自永嘉南迁,斯为淳乡,人性礼让谦谨”,镇江人又和常州人差不多了,最后又加了一句“亦骄奢淫逸”。南京则是“风俗与润州同”,宁镇一体化了。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指的什么 古人也开地图炮(2)

常州被认为是“人性质直,黎庶淳让”。图为《康熙南巡图》中常州文亨桥一带。

综合来看,《太平寰宇记》对苏南的人情表述十分混乱,谈苏州只谈汉朝甚至春秋战国时的苏州,讲常州只讲当代(北宋)常州,对于南京和镇江则是古今皆有,算是比较全面了。经过分析可以看出,书中对苏南各地的风土人情看法基本是一个模板:古时候比较豪放,当代人懂得礼节,但又比较铺张浪费。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指的什么 古人也开地图炮(3)

《南都繁会景物图》中的南京城市景象

关于江淮地区的风俗记录内容已经遗失,无法明确得知《太平寰宇记》对这片区域风俗的评价。但可以发现,该书把扬州、泰州、南通、盐城、淮安、宿迁视为风土人情一样的地方。

《太平寰宇记》对连云港人的评价非常细致,表示“其士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其失则奢夸朋党,言与行谬,虚诈不情,言不可得其情也,急之则离散,缓之则放纵”,认为连云港人聪明爱学习,但比较滑头,不太真诚。这种评论已经和当今的“地图炮”很相似了。而在《太平寰宇记》里,徐州与孔孟之乡的风土人情是一样——“无林泽之饶,俗广义爱亲趋礼,乐好敦行”,堪称正面典范了。

人文地理著作里的“地图炮”:南京人爱美,淮安人粗野

和《太平寰宇记》过于注重文献不一样,带有个人亲身经历痕迹的著作往往能呈现出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但其中也会时不时地发射“地图炮”,典型之作为明代王士性的《广志绎》。

《广志绎》在讨论南直隶风土人情时表示:“淮阳年少,武健鸷愎,椎埋作奸,往往有厄人胯下之风。”这是说苏北北部一带的年轻人十分野蛮残暴,“厄人胯下之风”让人想到了韩信的“胯下之辱”。这些风气与《太平寰宇记》展现出的“爱亲趋礼,乐好敦行”大不相同。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指的什么 古人也开地图炮(4)

《水程图》中的淮安移风闸一带风景

关于南京,《广志绎》则表示“白下则鲜衣冶容,流连光景。盖六朝余习犹有存者,大抵古今风俗不甚相远。”作者声称南京人很重视穿着打扮,喜欢闲游,这又让人想到《世说新语》里的很多情景。“鲜衣冶容,流连光景”和今天人们常说的“南京大萝卜”是不太相符的。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指的什么 古人也开地图炮(5)

《上元灯彩图》与《广志绎》时代相近,都展现了明代中后期的南京城市形象。

被评价最多的还是苏州人,一句“姑苏人聪慧好古”把苏州人高人一筹的文化素养彰显了出来。又表示苏州人“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州人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全国民众追捧的时尚潮流。对于不好的方面,《广志绎》声称“吴中子弟嗜尚怪僻”,当地年轻人喜欢标新立异,乐于搞怪异行为,最终弄得声名狼藉。总而言之,《广志绎》展现的苏州人似乎和《太平寰宇记》里的连云港人有些相似了。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指的什么 古人也开地图炮(6)

《苏州市景商业图册》中的苏州街景

文学名著里的“地图炮”:南京饿死人,扬州俗地方

文学名著中也不乏“地图炮”。《儒林外史》展现的江苏城市较多,但书中有的人物对部分城市的评论令人大跌眼镜。其中有个人物叫做季苇萧,言行较为浮夸,称赞杜慎卿时表示“小弟虽年少,浪游江湖,阅人多矣,从不曾见先生珠辉玉映,真乃天上仙班。今对着先生,小弟亦是神仙中人了。”季苇萧对人的评价是如此不着边际,对城市也同样如此。季苇萧在扬州写了一封信让亲戚带到南京,劝在南京的朋友季恬逸回安庆,亲戚临走时,季苇萧再三告诫:“姑老爷到南京,千万寻到状元境,劝我那朋友季恬逸回去。南京这地方是可以饿的死人的,万不可久住!”在其眼中,南京成为一个难以生存甚至会饿死在此的城市。

关于扬州,《儒林外史》里也有对应的“地图炮”。书中有两位辛先生、金先生,他们身在扬州,但对扬州这个城市不满意,向往南京,表示道:“我们同在这个俗地方,人不知道敬重,将来也要到南京去。”扬州被他们认为是个风气不佳的庸俗之地。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指的什么 古人也开地图炮(7)

画作《邗江胜揽图》展现了扬州美景,其与《儒林外史》产生于同一时代。

当然,《儒林外史》也有对城市良好的评价。今天的人们熟知书记说的“扬州是个好地方”以及出自《雷雨》的“无锡是个好地方”,殊不知“南京是个好地方”出现得更早。《儒林外史》中,常州才女沈琼枝怕回常州会被家乡人笑话,突然想到“南京是个好地方,有多少名人在那里。我又会做两句诗,何不到南京去卖诗过日子?”“南京是个好地方”否定了“南京饿死人”的说法。

无独有偶,苏州府常熟县的虞博士也对南京称赞有加,当他得知能去南京做国子监博士时欢喜道:“南京好地方,有山有水,又和我家乡相近。”“南京好地方”再一次由书中人物脱口而出。

帝王与状元的“地图炮”:镇江人刁钻,南通人守旧

帝王将相也是常人,同样可能会冒出有关“地图炮”的言论,比如司马光曾向神宗皇帝表示“闽人狡险,楚人轻易”,这种评价令人瞠目结舌。对江苏而言,最著名的“地图炮”莫过于“穷山恶水,泼妇刁民”了。

关于“穷山恶水,泼妇刁民”的说法,据说来源于乾隆皇帝之口,“穷山恶水”之地指的是徐州,一说为镇江,因为镇江别称“南徐”。现今人们更多地认同“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形容的是镇江。传说乾隆着便装在镇江城调戏民女,被对方打了一巴掌,又不好透露自己的身份,只得发出“穷山恶水,泼妇刁民”的牢骚。这纯属坊间好事者的无稽之谈,毫无可信之处。一种较合理的看法是,镇江地方官向朝廷表述镇江是“破府凋民”,“破府凋民”传达了对民生的担忧。事实上,民间经常将一些特定说法庸俗化,如“无度不丈夫”成了“无毒不丈夫”,“无尖不商”说成“无奸不商”,“破府凋民”经谐音转变成“泼妇刁民”是比较可信的。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指的什么 古人也开地图炮(8)

《京口三山图》印证了镇江并非“穷山恶水”

帝王之外,状元也与“地图炮”相关。原籍通州直隶州、生于海门直隶厅的张謇将南通与海门的民众性格进行了对比,表示“通境之民性弱知保守,而乏振作的精神;海境之民性强知进取,而乏急公之思想”。两地虽然靠得很近,但差异被描述得很大,南通人成了守旧不进取的典型,海门人则被描述为敢闯敢拼、不注重公益事业的形象。时至今日,人们仍时不时以此区分通、海两地民众。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指的什么 古人也开地图炮(9)

《通州三十六行风俗图》中的南通城区景象

传统年代里的江苏,“地图炮”满天飞,有的逐渐演变成恶意的贬损,如我们熟知的“江北人”之说。而其中一部分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们的存在是有理论依据的。《汉书·地理志》中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大致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郑樵在《通志·都邑略》序言中也认为水土与所居民众的性格有关。宋元之际的学术大咖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列举了《管子》、《汉书》和杜牧言论,展示了“水土决定风气”众多材料。而至于这些“地图炮”有几分合理,有几分荒唐,还得靠大家去充分分辨。

-END-

作者简介

黄浪,江苏海门人。1984年生。历史、地理类作品散见于《青年文摘》、《扬子晚报》、《解放日报》、《南通日报》、《金陵晚报》、《江海晚报》、《海门日报》。早年偶作童话、寓言、青春文学,作品散见于《散文诗》(校园版)、《杂文月刊》、《读写算》、《七彩语文》、《南通广播电视报》。

来源: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供稿

审核、发布:张一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