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彼得大帝完成对俄罗斯的初步改革后,沙皇俄国就走上了一条对外扩张之路。到了叶卡捷琳娜时代时,俄罗斯帝国已经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

但俄罗斯的野心不止于此,在亚历山大二世继位后,帝国加紧了对外扩张的进程,除了加紧对东欧基本盘的控制外,帝国将新一轮征服目标放在了远东地区上,而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积贫积弱的清王朝自然成为了其征服对象。

1860年,俄罗斯当局逼迫清廷签署了《北京条约》,强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以及库页岛在内的大块领土。

俄罗斯帝国获得了通往东亚海域的出海口,而位于阿穆尔半岛最南端的海参崴,自然成为了俄罗斯远东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

沙俄为何不放弃海参崴(海参崴与俄罗斯的远东战略)(1)

一 、沙皇时代的建设

在攫取了中国东北的大片土地后,沙皇俄国开始了对远东地区的布局。

1892年,当局开始修建横贯西伯利亚直达太平洋沿岸海参崴的铁路,这条铁路大动脉的修筑,对沙皇俄国向远东地区扩张具有经济和军事的双重目的。

在经济方面,沙皇俄国横跨欧亚大陆,是与东亚诸国相距最近的欧洲国家,当时的东亚可谓是西方殖民者的乐园,中日朝三国总人口达到了惊人的4.6亿,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而沙俄修建的铁路将成为连接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桥梁。

正如时任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所言:“西伯利亚大铁路修成之后,可以使得中国的茶叶不通过英国海运就能输送到欧洲地区”。同时俄国也可以大大增加棉布、毛织品以及金属制品在中国地区的销售。

沙俄为何不放弃海参崴(海参崴与俄罗斯的远东战略)(2)

而随着英法德等国在远东地区的竞争愈演愈烈,俄国迫切需要在远东地区驻有大量军队,以作为向亚洲地区扩张的坚实后盾。

当时俄国在远东地区只有约1万的驻军,装备稀缺且落后,物资供给不畅,不少士兵仍在使用老式的前膛装药步枪,导致俄国在远东战略中处于天然劣势。因此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被沙皇当局视为远东发展的重中之重。

基于上述情况,沙皇俄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铁路建设运动,并于1903年修成了长达7000俄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铁路西起莫斯科,沿途经过满洲里、海拉尔、哈尔滨直达海参崴。

这条铁路的修建具有极大的国际意义,他改变了整个欧亚市场,此前东亚及美洲与欧洲的商品运输主要通过苏伊士运河、红海等,从欧洲到远东大约需要45天,而如果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进行运输,时间将被缩短到18天。

而一旦该铁路建成,远东以及欧洲地区的货物将通过海参崴港进行转运,从而使得海参崴成为具有国际中转功能的贸易商港。

沙俄为何不放弃海参崴(海参崴与俄罗斯的远东战略)(3)

正因为海参崴在沙皇俄国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俄国对海参崴的建设可以说是非常重视。

1900年,华夏大陆上爆发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借着入华镇压义和团的机会,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修建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满洲铁路网络,进一步提升了沙俄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

二 、苏联早期的海参崴

1914年,帝国主义集团为了争夺世界展开了一场血腥的不义战争。沙皇俄国自然也成为了战争集团中的一员,但当时的俄国可以说是高位截瘫的格斗高手,内部早已腐朽不堪。

时任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倒行逆施使得俄国在经济及军事实力上远远落后于欧洲的其他国家,三年的战争将沙俄拉进了深渊之中,百姓民不聊生,革命思潮如野火一般在各地蔓延。

终于在1917年3月,忍无可忍的人民和资产阶级发动了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同年11月,因不满临时政府继续参战以及镇压工人运动的决策,由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工人和士兵团体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政权。

沙俄为何不放弃海参崴(海参崴与俄罗斯的远东战略)(4)

帝国主义无法容忍一个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于是在1918年3月,英法等国发起了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大批军队在白俄残余的协助下于远东地区登陆,推翻了当地的布尔什维克政权。

新生的苏俄被迫与怀揣恶意的帝国主义集团再度进行战争,在经过三年的武装斗争后,苏俄政府驱逐了帝国主义的干涉部队,稳固了苏维埃政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极大破坏了远东地区的基础设施,地方政局不定,秩序混乱,货物运送至海参崴港后无法进行销售,导致后续工作只能在其他地区完成,大幅增加了商品的运输成本,从而造成该区域的经济水平急速下滑。

因此在驱逐了反苏武装后,苏俄当局启动了对海参崴地区的重建,经过数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海参崴恢复了往日港口枢纽的荣光。

但,1924年,苏联方面将原本中国管辖的中东铁路划为中苏共管,此举触碰了“东北王”张作霖的根本利益,中苏关系也因此日益恶化

沙俄为何不放弃海参崴(海参崴与俄罗斯的远东战略)(5)

1928年,张学良派兵进驻中东铁路,宣布拿回中东铁路的控制权,次年,苏联为了报复张学良的行动,关闭一切中苏商业组织,中断了与中国东北的贸易往来,而日本趁此在中国攫取了大量利益。

三年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随即占领东北全境,日本作为帝国主义的反苏急先锋,自然不会主动向苏方示好,日本关东军更试图以东北地区为据点,试图蚕食蒙古以及外兴安岭的部分土地,屡屡挑起与苏联边防部队的武装冲突。

1933年,为了应对日方的挑衅,苏联向中蒙边境以及海参崴港进驻了大量部队,海参崴正式从一个商业化的交易港口变成了一个完全服务于军事的特殊港口,海参崴的商贸活动基本陷入了停顿状态。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打响了吞并世界的第一枪,仅用时一个月就吞并了波兰。

鉴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存在,法西斯德国将第二进攻目标放在了位于西欧的英法两国上,从而避免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中。

沙俄为何不放弃海参崴(海参崴与俄罗斯的远东战略)(6)

而远在东亚的日本法西斯,也按捺不住自己对外扩张的野心,军国主义分子自负地认为百万关东军能瓦解苏联以及外蒙古的防御。

于是以伪满洲国的名义,在诺门罕地区与苏联支持的外蒙古打了一场代理人战役,然而在中国战场上耀武扬威的日本侵略者在苏联红军的钢铁洪流面前有如白纸一般,在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后,日本军国主义份子暂时放弃了染指苏联远东地区的念头。

然而就在诺门罕战役结束的两年后,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各条战线上对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苏联红军由于应对不足,在战争早期节节败退,丢失了在欧洲的大片土地。

苏联前期的失利似乎给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自信,所谓两头夹击,和德国在莫斯科会师的念头突然在日本军界内部甚嚣尘上。但此时的日本已经深陷中国战场,又与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展开了大规模较量,已经无力再插手远东事务。

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的东方获得了难得了和平,海参崴以及周围城市成为了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的后方,承担了诸如军工生产以及物资转运的任务。为整个卫国战争的胜利创下了不可泯灭的功绩。

沙俄为何不放弃海参崴(海参崴与俄罗斯的远东战略)(7)

三 、二战后的海参崴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了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掀开了两大阵营间的冷战序幕。

和戒备森严的东欧大陆相比,人口稀少,幅员辽阔的远东地区成了资本主义阵营间谍渗透的绝佳地点。

1952年,斯大林宣布对海参崴实施军管,强令居住在该地的外国人搬离该区域。

次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为了扭转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赫鲁晓夫将远东地区视为苏联经济的新试验点。

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浓厚的政治氛围,苏联当局不敢完全开放远东地区,只能沿用斯大林时代的封锁政策,而这一封锁,就是整整四十年,直到苏联解体之后,继承苏联大部分遗产的俄罗斯才宣布海参崴解封。

40年的封锁让这颗曾经的远东明珠黯淡无光,沦为了冷战期间美苏争霸的牺牲品。

沙俄为何不放弃海参崴(海参崴与俄罗斯的远东战略)(8)

但毕竟底子还在,普京成为俄罗斯总统后,中俄关系的日益改善给远东地区带来了极高的商业价值,海参崴作为一个海港也开始全面发挥其全部优势。

千禧年后,俄罗斯当局加紧了对远东地区的开发,将部分产业转移到海参崴中,使其在短短数年之内就成为了俄罗斯远东地区重要的工业中心。

除此以外,俄当局还在海参崴地区大力发展渔业以及轻工业,在天然港口的优势加持下,海参崴当地的渔业水平得以获得了蓬勃发展。

如今,海参崴已经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渔业城市,全城超过半数的工业企业都与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有着全俄罗斯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配备了先进的捕捞设备。

当船队完成捕捞工作后,岸上的食品加工企业能对捕捞上来的渔获进行及时处理,从而形成从捕捞——加工再到销售的一条龙产业。

沙俄为何不放弃海参崴(海参崴与俄罗斯的远东战略)(9)

根据2018年全球港口与经济的年度报告显示,海参崴每年的海鲜产量达到了惊人的2120万吨其利润更是达到了恐怖的118亿美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水产行业重镇,渔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大量外国游客慕名而来,海参崴低廉的物价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渔业的飞速发展也给海参崴造成了不良后果。

苏联解体之后,基层行政组织受损严重,导致俄罗斯中央当局的政令无法及时传达到地方政府,这导致海参崴的渔业捕捞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渔民以及捕捞公司的工作可以说是竭泽而渔,尽管俄罗斯当局意识到如此过度捕捞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颁布了相应的禁渔举措,但已经尝到甜头的渔民和捕捞公司又怎么会放弃这来之不易的发财良机,他们向当地的主管部门行贿,从而得以在禁渔期进行海洋捕捞作业。

沙俄为何不放弃海参崴(海参崴与俄罗斯的远东战略)(10)

四 结语

从近代对外扩张,到美苏争霸,再到苏联解体,这座小城承载了数个时代的变迁。从原本俄罗斯帝国的远东大本营,到苏联时代封锁闭塞的战略要塞,再到新时代的渔业及旅游城市,历史的积淀给这座城市蒙上了一层极具魅力的面纱,在这个帝王蟹等名贵海鲜“畅吃”的城市,背后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