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庆云
9月22日晚间,湖南卫视在结束电视剧《遇见幸福》大结局之后,播出电视剧《激荡》前两集。从目前首播的两集内容来论,这部电视剧试图以贫困开篇,讲一个上海弄堂兄弟如何最终在市场大潮当中崛起的故事。作为年代剧,《激荡》讲故事的气魄值得肯定,但其年代的质感相对不足,任重和李念等人在开篇剧情当中饰演青少年,还是有装嫩的嫌疑。
先说《激荡》的年代剧情。无独有偶,今年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当中,梁晓声先生的《人世间》与《激荡》竟然有撞梗的嫌疑。这部《人世间》,讲的也是兄弟三人,在最近几十年的大时代里边的风风雨雨。更为有趣的则是,无论是《激荡》,还是《人世间》,都是大哥、二哥和三妹的角色设定。
因此,将两部作品的内容进行比对,其实更容易分出两者的质量高下。《激荡》方面,试图讲一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弄堂故事。而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人世间》则试图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讲起,地点,则是北方某城。这类年代故事,要想成功,都首先需要确立一可信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
什么是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呢?就是故事当中呈现的内容,让有这种年代经历的观众(读者)认为,这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环境的真实,和人物生存经历的真实,都是年代剧和年代小说至关重要的。比对《激荡》和《人世间》,电视剧《激荡》在年代感方面的功课,显然并不理想。
为了呈现年代感,在电视剧《激荡》当中,呈现了一个上海地铁建成的大海报,但是,这种背景板,对上海之外的观众而言,显然缺少更为明确的“时间概念”。而剧情内容当中, 则出现了倒卖股票券等等,也只是针对某些“老上海”才能产生时代记忆。《激荡》这部电视剧,缺少一个更为合理的,可以让所有观众进行时代认知的符号或者内容。
剧情画面当中,当然有故意做旧的嫌疑,试图通过这种做旧,来实现年代感的表达。然而,上海弄堂很多自民国便是如此这般,这种做旧,也就无法满足时代感的基本需求,无法将剧情准确定位在自己的时间线当中。反观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人世间》,因为小说的缘故,更加自由,就可以从历史进程、房屋建筑和城市布局等多方面,给读者更为广袤的年代感印象。
当然,《激荡》要呈现的时代主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部电视剧,从底层视角出现,讲的则是几十年的经济沧桑巨变,讲的是小人物的经济命运愈发好转等等。《激荡》的叙事野心是有的,展现主题内容的信心也是明确的,只是在技巧性上,有待提高。
在角色塑造方面,郭晓东饰演的大哥四平八稳。这个角色,是《激荡》当中最为成功的。上世纪的大哥们,确实大多是角色那样的稳重,肩负着家庭的重要责任。尤其是郭晓东赋予角色的那种沉闷质感,让这个人物的生活化影子很重,“真实有效”。
郭晓东对角色把握的成功,便让任重饰演的角色显得过分浮夸了。为了电视剧剧情好看的需要,故意把二哥做成一个半活宝的样子,也是编剧创作当中的人之常情。只有让角色更为鲜活,才能制造更多的随机看点,让电视剧不至于沦为苦情剧。
不过,任重自身的演技呈现了,有过度的嫌疑。活泼的东西给得有点多了。比如,三妹哭泣,兄弟二人上来探问。一场较为苦情的戏码,以任重角色摔下去收场,其实非常巧妙,但任重最后给的台词,就显得浮夸了,破坏了剧情本身的戏剧张力。余丁导演在《鸡毛飞上天》那部电视剧当中,便把尺度拿捏的非常好。可这部《激荡》,却某些戏份略显用力,估计应该是剧本创作上的瑕疵。
外加上任重和李念在开篇的剧情当中,饰演的不过是个青少年,年龄上过分违和了。任重给人一种三十好几的错觉。而李念,更是不像刚刚结束高考的,而是像当了好多年中学老师的。这种演员年龄过分大于角色的问题,势必成为《激荡》不能让剧迷满意的重要缘由之一。这也是年代剧无法绕过去的问题!年代剧大多跨越几十年,让中年演员演一演青年,也是在所难免的。观众还是应该本着宽和的心态,看待这部年代大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