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结束的奥斯卡颁奖仪式上,奉俊昊执导的韩国电影《寄生虫》一举拿下了四个含金量很高的奖项,成为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优秀吗?我认为是的。《寄生虫》完美吗?很难坚定地这么说。

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荒诞又现实(深度评析寄生虫)(1)

这个影片并非像《美丽人生》、《蝙蝠侠:黑暗骑士》那般压倒性的绝对好评。尽管《寄生虫》的专业媒体评分极高,但在豆瓣上则已经降至8.7分,不少中评的点赞数量非常高。这不禁令人好奇,为什么会这样?

(一)

我看完《寄生虫》的第一感觉是,这个电影的节奏感、戏剧张力、想象力都很不错。当我去看他人的影评时则又发现,《寄生虫》的逻辑和常理成了不少人诟病的地方。其实,仔细想想,这些影评说得也并非没有道理。

在《寄生虫》中,金氏一家作为穷人却个个掌握了优秀的技能,儿子擅长英语辅导,女儿轻易就能化身艺术治疗师,母亲能快速掌握豪宅的起居管理,轻而易举渗透了傻白甜的富人家庭。这在很多人眼中颇为荒诞离奇。富人的保姆和司机可不是谁都能做的,往往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而金氏一家渗透的太快了,这显得并不是很符合常理。

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荒诞又现实(深度评析寄生虫)(2)

在我看来,金氏一家并不能代表穷人阶级。关于穷人为什么会是穷人,这个问题颇为复杂,不仅仅是努力、智商情商、知识、人脉资源、运气、眼界等因素的单一结果,而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系统效应。在《寄生虫》中,金氏一家确实在社会底层,但他们却与社会底层有些格格不入。金氏一家怀才不遇,他们贫穷,但人却不志短。在他们身上,穷人的特征并不多,很难引人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是穷人,甚至不如新闻报道。在电影中,关于穷人的探讨确实是比较浅的,多是一闪而过的画面,未过多深入穷人生活。

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荒诞又现实(深度评析寄生虫)(3)

与之对应的是富人家庭,朴社长一家真的能代表富人阶级吗?《寄生虫》将这一富人家庭表现得较为空洞,有的只是有钱人生活的表面。他们为什么有钱?他们有什么富人有而穷人没有的特征?真的是因为有钱才善良?有钱人的社交生活又是如何?诸如此类问题几乎没有得到解答。不妨问一个尖锐的问题——看完《寄生虫》后,朴社长一家除了有钱好骗,还给观众留下了什么印象?

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荒诞又现实(深度评析寄生虫)(4)

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寄生虫》中的人物都不具有社会典型意义,无法代表阶级群体。换言之,过度解读《寄生虫》的贫富矛盾是不合适的,这个电影并未非常深入的挖掘贫富矛盾,电影高潮穷人富人之间的相杀更多是个体行为。甚至,在《寄生虫》中,贫富矛盾并未多么尖锐,电影也没有过多的对穷人或富人进行批判。

《寄生虫》的拐点在于老保姆雨夜按门铃。在这之前,金氏一家以轻快的节奏推进,一家四口相继在朴氏一家中任职,整体价值是「由坏变好」。但是,老保姆的雨夜门铃则成了金氏一家命运的转折。很多人认为,金氏一家开门的行为实在是过于疯狂,不合逻辑。

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荒诞又现实(深度评析寄生虫)(5)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说得也是有道理的。尽管电影在前一个场景简要的表现了金氏一家的良知,他们喝酒间还会考虑之前取代的人的工作命运,但是金氏一家开门的风险实在太大了,不符合人物最小保守行动原则。更合理的设计应该是双方不断扯皮,金氏一家坚持不让进,而老保姆坚持要自己拿东西,并在最后由老保姆祭出杀手锏,给出金氏一家不得不开门的理由,这一场景才算合理结束。

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荒诞又现实(深度评析寄生虫)(6)

除此之外,《寄生虫》也存在各种大大小小的逻辑漏洞。朴氏一家对金氏一家的各种漏洞疑心甚少?朴氏夫人似乎只是个花瓶,朴社长为何如此深爱?他们一家为何看起来没什么家庭矛盾?金氏一家为何要冒险渗透四个岗位?如果哥妹二人工作稳定,那他们家的收入已经不少了,而每渗透多一人,暴露可能性就多一分。万一暴露了,金氏一家最终又没工作的境地。一方是低风险中收益,一方是高风险高收益,金氏一家为何选择后者?房产中介在勘察房屋时难道不会发现地下室吗?闪烁的灯泡为何一直没有更换?

最重要的问题是,如果《寄生虫》真的有那么多逻辑漏洞,为什么还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我认为,《寄生虫》确实没有交代以上诸多问题,但是这些逻辑漏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二)

论创意,《寄生虫》可谓一绝。当老保姆走进地下室的那一刻,顿时让人了悟“寄生虫”的片名是什么意思。原本金氏一家渗透进富人家庭后,我以为这就是电影所谓的“寄生”。但是,揭晓老保姆夫妻地下室的秘密后,不得不说,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寄生虫”之意,颇为形象。甚至,这一寄生关系还引人遐思,穷人躲在豪宅地下室,是否寄生了一个又一个的上流家庭?

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荒诞又现实(深度评析寄生虫)(7)

可以发现,《寄生虫》的两个巨大转折,都是围绕“寄生虫”这一灵感而产生的。如果是想要揭晓“寄生关系”这一灵感,完全可以将镜头给到老保姆。但是,为了让这一真相的揭晓更有冲击力,电影几乎整个前半段都在铺垫。而在结局时,电影让金氏父亲转变为这一豪宅、富人家庭的“寄生虫”,讽刺意味十足。为了实现这一讽刺性的转变,电影在高潮部分激化了贫富矛盾情绪,将金氏父亲逼上这唯一的道路。换言之,《寄生虫》的高潮是为了“金氏变成寄生虫”而服务的。

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荒诞又现实(深度评析寄生虫)(8)

以这种角度来看,《寄生虫》无关贫富矛盾,核心主题其实是「寄生关系」。试想一下,如果将高潮部分的贫富矛盾换成其他矛盾,只要能将人物逼上绝路,完成“寄生虫的转变”,那么整个故事框架——「揭示寄生关系」和「变为寄生关系」的两次巨大转折——依旧是行之有效的。《寄生虫》想要表达的,始终是描绘出这一“寄生关系”。

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荒诞又现实(深度评析寄生虫)(9)

寄生虫是生物学的概念,有三种寄生形式,分别为共栖、互利共生、寄生。电影中,金氏一家起初渗透进富人家庭,金氏一家受益,而朴氏一家既不受益也不受害,此乃共栖。而金氏一家和老保姆夫妻的矛盾引发了朴氏一家的惨案,这则可以看作是寄生关系,即被寄生的一方不仅不受益,而且还受害。我们总是会从大自然中品悟道理,以大自然为比喻,譬如《三傻大闹宝莱坞》中,老院长就以鸠占鹊巢的现象比喻社会竞争的激烈。而在《寄生虫》中,则为我们描绘了另一幅大自然的比喻,让我们一睹人类社会中那些近似“寄生关系”的现象。

之所以说贫富矛盾并非《寄生虫》的重点,是因为这将导致一个更严重的潜台词。发生寄生关系的是两个物种,如果贫富矛盾是重点的话,这是否暗示穷人和富人是两个“物种”,跨越彼此阶级的可能性为零?

我相信《寄生虫》并非想要表达这点,穷人变富人很难,但并非绝无可能。而且,穷人和富人也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相反的,只不过是因为穷人寄生富人是最为直接的表现方式,用来表现“寄生关系”的人类社会比喻很合适,因此电影设计了穷人和富人。并且,在设计穷人富人的时候,电影也没有过多的赋予其典型意义,使穷人富人成为一种符号象征,而非群体代表。如此,就能理解为什么《寄生虫》的穷人不那么“穷人”,富人除了“有钱好骗”没有给人留下其他印象。因为他们并非重点,穷人富人甚至是能更换的符号。

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荒诞又现实(深度评析寄生虫)(10)

在我看来,《寄生虫》的“寄生关系”是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隐喻。看到这一巧妙的设计时,观众绝不会只想到穷人寄生富人,而是会发散思维想到人类社会中的其他“寄生现象”。

举例而言,当啃老族放在话题中心,难道不会想到“寄生虫”吗?当畸形的恋爱关系进入大众视野,当灰色产业被曝光,不也有“寄生虫”的影子吗?与其纠结贫富矛盾,不妨思考一下,“寄生虫”为什么会在社会上存在?“寄生虫”是如何转变而成的?我认为这是《寄生虫》更重要的价值。

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荒诞又现实(深度评析寄生虫)(11)

如果说“寄生虫”这一灵感设计是想象力的盛宴,那么徐徐渐进的矛盾冲突、层层升级的戏剧张力则是导演编剧硬实力的体现。一方面,《寄生虫》非常善于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尤其是老保姆雨夜按门铃,从那一刻开始,整个故事就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金氏一家的命运会如何?朴氏一家是否会发现端倪?老保姆夫妻的命运又会如何?我至今犹记得,当金氏一家暴露在老保姆夫妻面前,金氏一家的谎言被拆穿时,我几乎是屏息着观看。直到电影最后,金氏父亲躲进地下室成为寄生虫的真相揭晓后,我才长舒一口气,每个场景的戏剧张力都拉满。

另一方面,《寄生虫》对细节的处理非常优秀,尤其是伏笔和因果联系。朴氏一家之所以会带儿子去外地过生日,是因为小儿子曾经目睹老保姆丈夫从地下室出来;如果没有朴氏一家带儿子去外地过生日,金氏一家鸠占鹊巢的场景还得另外修改,老保姆雨夜按门铃和地下室秘密的揭晓等情节也就很难顺利推进。仅此一个例子,就能看到《寄生虫》在事件因果联系上的细腻。这让电影的整体联系更加紧密。

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荒诞又现实(深度评析寄生虫)(12)

至于其他伏笔和细节,比如老保姆为什么吃两份饭?为什么敏赫要送石头?为什么石头没砸死金氏儿子?金氏女儿是如何驯服朴氏小儿子的?朴氏女儿为什么爱上金氏儿子?金氏父亲为什么朝朴社长动手?……这些细节大家可以自己前后联系得知,也可以翻阅他人的影评分析,对此我便不赘述了。

结语

《寄生虫》确实称不上完美,仔细挑的话是能找到不少逻辑漏洞的。但是,正如前文所言,贫富矛盾甚至都不是影片的重点,剧情和人物基本上都是为了表现“寄生关系”而服务的。以这个角度来看《寄生虫》,不难发现这个电影对人类社会某些关系所作的隐喻是绝妙的,发人深省的。总而言之,奥斯卡「最佳」诸奖,的确当之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