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

“公子现在什么地方发展,从事什么行业,肯定混的不错吧”,日常生活中,家长们之间聊天,称呼彼此家的男孩,老喜欢用“公子”,日常生活的聊天嘛,为啥会用“公子”这个称谓,很少有人在意?细想想这是上层用语平民化的表现,预示着沧桑的历史更迭,同时也表现了一种朴实的、向往美好生活的阶级感情。

武王联络八百诸侯灭了商,周天子分封天下(那是最大的是王,天子就是王),王以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何为“公子”,历史上有名的,齐国的“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晋国的“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春秋五霸中的前两霸。看到了吗,“公”和“子”本来就是分封的爵位的名称,“子”也是尊称,现在就演变成男孩子的统称了(填户籍的时候,是子女,子就是特指男孩子、女就是女孩子,对还得加上“男”最低的爵位,也是尊称);最后是先有“公”,后有“子”,是出于爵位的高低的前后排序,还是出于父子的血缘先后的排序呢,还是两者兼顾?就不细究了,所以称之为“公子”。还有王子、即后来的皇子,因为是独一的,就没平民化。

历史思维能力例子 思维拓展1称谓里的历史沧桑和人情世故(1)

公子,风华正茂

还有比较职业化或者叫事业化的“总”、“老板”,现在公司中一堆的总,名片上也会很随便的印上“**总监”,也会被称之为“总”,比如我,售前干到16年,名片上印的就是“咨询总监”,大家也称呼我总,还好16、17年确实带着几个人,还说的过去,到了18年,本来说好的团队因为业务发展不好而没配,“光杆司令”一个,大家还是叫“总”,听上去就比较刺耳。印象中,在建国初期,只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才能叫朱老总; 赤裸裸的对权力、地位的向往和无奈的调侃。

接下来,就是“老板”了,带“老”字的一般也是有尊敬、敬畏的含义在里面,比如上面的“老总”,还有“老师”、“老公”、“老婆”,那还是第一次离开北方,去深圳玩耍,发现那里的人见了陌生人就是叫“老板”,和北方叫“哥们”一样的平常,也许是南方人在改革开放后经商比较多的缘故吧。里面饱含了对美好物质生活的向往的朴素情感。

再就是北京的“爷”,应该是满请人缘故吧,除了只拥有尊称性质的“雍亲王”、“果亲王”的王爷外,还有满地的贝勒、贝子也是爷,游手好闲、行尸走肉;后来大家也就都“爷”了,倒儿爷、膀爷、板儿爷,对还有“你大爷”。自己体会下吧。

2地

说的是,你看当今全国31个省的简称,就能看出来他是“华夏”,还是“后并过来的”,“齐鲁大地”山东、“三家分晋”山西、“中原大地”河南豫,还有“冀州”河北、安徽“皖”、湖北“鄂” 、湖南“湘”、江西 “赣”、福建“闽” 、广东“粤”,不一一列举了,浓重的文化底蕴;反观北边、东北、西北,内蒙—蒙、黑龙江—黑、吉林—吉、辽宁—辽;青海—青、新疆—新、西藏—藏,简单明了,省了不少事儿,但看上去沧桑感就单薄了许多。

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齐鲁大地”、“齐鲁大地”,表面上看,是有两国国家的,齐国和鲁国,“齐”是排在“鲁的前面;深层的看,”齐国是出了五霸之首“齐桓公”的;,春秋时代“齐”就比“鲁”强大很多,地盘大、人口多,既富有、还能打;到了“战国七雄”就更没“鲁”啥事了,“齐楚燕韩赵魏秦”,已然找不到“鲁”的影子。那为啥山东不称“齐”而叫“鲁” ?

深层的原因我觉得是腐朽的贵族思想毒瘤贻害,齐国是分封给姜尚的,也就是姜太公姜子牙,而鲁国是分封给姬旦,周公的,你姜子牙再能打,再文韬武略,也不及我们王族尊贵(周朝是姬姓),所以也注定了鲁国抱着腐朽的贵族名号保守残缺,不思进取,齐国相比较会增增日上;更深的比较,最后“秦一统天下”,何尝不是秦始终是积极向上的,因为秦的第一个国君只是附庸他国的子爵,后因秦襄公(这个“公”肯定不是公爵之意,应该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护送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阳有功,才升为伯爵,勉强列位诸侯。

历史思维能力例子 思维拓展1称谓里的历史沧桑和人情世故(2)

高逼格

对忘了说我们“晋”了,春秋五霸变战国七雄,就是因为“三家分晋”,晋被分成了“赵魏韩”,五变七;但山西也没叫赵、魏或者韩,还是晋;肯定也是有“尊贵”的意思在里面。

3朕

本来就像拓展到这儿了,也没其他的可写了,但还没到1700字,单薄了点,就随便来个“朕”吧。

还是沿着说面的说,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当然还有其他的说法,但前四霸则是稳稳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人家都是“公”,你怎么就“王”了?要知道只有分封天下的周天子才称“王”,这里就看到了“王”的式微,为啥有春秋五霸,是因为“尊王攘夷”,“王”要依靠“公”的力量去“攘夷”了;楚国的分封只是个子爵,周王室不给升,我干脆就直接“王”了吧;到了战国时代,虽然东周天子还在,大家就不约而同的都“王”了。

到了嬴政,一统寰宇,觉得“王”这个称谓已经被大家玩烂了,更配不上自己前无古人的功绩,就把“三皇五帝”的“皇”和“帝”都拿出来,叫皇帝,并且是始皇帝,二世、三世、……千秋外代的传下去,自己称自己叫“朕”,代替王时代的“孤”、“寡人”,极端自恋狂。但他的功绩也的确配得上他的自恋。

他创立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从体制上消灭了大部分“贵族”的存在(还有他们赢氏一家),由国家统一派行政官员以确保上下政令统一,政府高效运转,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硬基础;并配套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经济发展软环境。

同时,他在北边筑长城、建 “秦直道”(从咸阳通往蒙古高原的军事物资通道)以抗匈奴;向南征服了南越,还开凿了灵渠,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纳入大秦疆域。把中华帝国的“骨架”搭了起来。

“朕”确实是雄才伟略,但急躁了些、也自私了些,在进行上面利于帝国、利于人民的但已接近“民力”事业的同时,他还为自己修建“骊山陵墓”,加上子弟不肖,终于残了,二世而终。

历史思维能力例子 思维拓展1称谓里的历史沧桑和人情世故(3)

寡人无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