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说,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徐汇校区拓展工程和奉贤校区教学实训大楼、学生公寓工程分别获得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深度)和项目建议书批复。市发改委说,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三期工程已获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总建筑面积6.23万平方米,新建综合实训实验楼、公共教学楼、智能制造学院与设计艺术学院楼。详见↓

上海师范大学

徐汇校区拓展工程

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拓展工程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包括2栋学生公寓、1栋科创实验楼、1座35KV用户站。该工程于2021年8月获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深度)批复,预计2024年3月前完工。

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高校排名(上海电机学院将有这些新变化)(1)

学生公寓鸟瞰图

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高校排名(上海电机学院将有这些新变化)(2)

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高校排名(上海电机学院将有这些新变化)(3)

学生公寓内部效果图

学生公寓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精神需求和生活实际,每层宿舍设计有开放式公共空间,使其不仅仅是住宿,更化身为激发学生交流沟通的全新场景。

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高校排名(上海电机学院将有这些新变化)(4)

科创实验楼效果图

科创实验楼选址于徐汇校区西北角,项目传承了校园建筑红砖的机理与古典的竖向秩序,既充满当代建筑的流畅,又延续了历史的文脉,建筑顶部的大屋顶和山花处理,端庄秀丽、富于变化。项目建成后,将主要为理工等学科提供科研实验用房,不仅有助于完善学校现有科研设施条件,全面提升科研环境,还将为学校筹建分析测试中心,推进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奉贤校区教学实训大楼、

学生公寓工程

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教学实训大楼、学生公寓工程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包括学生公寓、教学实训大楼。该工程于2021年8月获批项目建议书批复,预计2024年底完工。

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高校排名(上海电机学院将有这些新变化)(5)

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高校排名(上海电机学院将有这些新变化)(6)

学生公寓立面效果图

该项目建筑空间借用中国传统“庭院”布局模式,以围合或半围合手法形成内向“庭院”。庭院空间的组织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师生提供多层次交往空间,将为强化生命科学、环境地理科学等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更多延伸。

此外,奉贤校区大学生综合发展与现代服务中心工程已于2020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底完工。项目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包括大学生综合发展与现代服务中心(A、B楼及中庭)、运动馆等。

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高校排名(上海电机学院将有这些新变化)(7)

项目鸟瞰图

该项目选址学校奉贤校区新农河畔,通过核心区域开放式中庭空间,将A、B楼与运动馆相互贯通,在打破传统教室之间单一、单向交通空间的基础上,提升空间品质感,增加小型学习及共享空间。

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高校排名(上海电机学院将有这些新变化)(8)

中庭效果图

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高校排名(上海电机学院将有这些新变化)(9)

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高校排名(上海电机学院将有这些新变化)(10)

立面效果图

大学生综合发展与现代服务中心工程的建成将提供学生学业、创业、职业综合发展平台,为设立师范生培训基地、构建教师实践提供空间。

上海电机学院

项目选址:

浦东新区橄榄路1350号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内。

主要建设内容:

新建公共教学楼、智能制造学院与设计艺术学院楼、学生宿舍楼、综合实训实验楼、地下车库、室外总体工程等。

总建筑面积:

新建总建筑面积62314平方米,其中:地上53064平方米、地下9250平方米。

综合实训实验楼

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高校排名(上海电机学院将有这些新变化)(11)

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高校排名(上海电机学院将有这些新变化)(12)

建筑面积约20300平方米,紧邻校园南大门,方正高耸,现代又不失庄重,采用虚实对比、体块切割的设计手法。建成后将成为高端产业、产业共建共管实验室。

公共教学楼

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高校排名(上海电机学院将有这些新变化)(13)

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高校排名(上海电机学院将有这些新变化)(14)

建筑面积约8300平方米,能够同时容纳3660名学生。新增智慧教室,还设有一个挑高的学习中心,集现代、智能和开放为一体,教学环境功能齐备。

智能制造学院与设计艺术学院楼

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高校排名(上海电机学院将有这些新变化)(15)

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高校排名(上海电机学院将有这些新变化)(16)

建筑面积约9400平方米,2个单体建筑通过连廊及室内共享空间相连,形体轮廓呼应地块边界,曲直结合,光影效果丰富。建成后将成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专业教学、实验教学和学院管理中心。

学生宿舍楼

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高校排名(上海电机学院将有这些新变化)(17)

建筑面积约24200平方米,3个单体建筑组成一个沿河的围合,强化沿河景观路径,与周边建筑一起,打造集休闲、生活、锻炼、餐饮、聚会于一体的综合生活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