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犬狗有別

甲骨文出现在殷墟地区(殷墟新见甲骨文字探赜之二)(1)

原甲骨片高15mm,宽14mm,龟腹甲残片,颜色土黄。甲骨文单字写作“

甲骨文出现在殷墟地区(殷墟新见甲骨文字探赜之二)(2)

”,从犬从丩,识为“狗”,丩在犬腹下,金文同。残片仅存一字。

《说文》“犬,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说文》“狗。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

《说文》:“丩,相纠缭也。一曰:瓜瓠结丩起。”

犬,《尔雅·释畜》:“未成豪,狗。” 郝懿行《尔雅义疏》:“狗,犬通名,若对文则大者名犬,小者名狗。”又:家畜名。俗称狗。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听觉、嗅觉灵敏。性机警,易于训练。品种很多,按用途可分为牧羊犬、猎犬、警犬、玩赏犬以及挽曳犬、皮肉用犬等。

世人以“狗”“犬”并称,以“狗”为“犬”之俗名,实不辨其细微也。段玉裁注云:“有悬蹏者谓之‘犬’,叩气吠谓之‘狗’,皆于音得义。此与后蹄废谓之‘彘’,三毛聚居谓之‘猪’,竭尾谓之‘豕’,同明一物异名之所由也。《庄子》曰:‘狗非犬。’司马彪曰:‘同实异名。’夫异名必由实异,君子必贵游艺也。”“蹏”即“蹄”。王世襄〈獾狗篇〉也说:“十八个脚趾的为‘狗’,二十个脚趾的为‘犬’。犬在后腿上比狗多两个不著地的脚趾,名曰‘后撩儿。’”(见《中国文化》第九期,页194)可见二者界说之细。

关于“犬”“狗”区别之“县蹏”一词,通常有两种解释,一说:“犬,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县”,“悬”之本字。“蹏”古同“蹄”。“悬蹏”指狗在路边翘起一隻后腿撒尿;另一说:犬在后腿上比狗多了两根不著地的脚趾头,北京话叫做“后撩儿”,即指“悬蹏”。

以往发现的甲骨文中没有“狗”字的,祗有“犬”字。书法家平时书写甲骨文通常祗能以“犬”字代替“狗”字。也就是说,在甲骨文“十二生肖”中,肖狗者祗能属“犬”而非“狗”。

此甲骨文“狗”字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枚写在甲骨片上的,颠覆了学者们惯常认为甲骨文没有“狗”字的说法。

甲骨文出现在殷墟地区(殷墟新见甲骨文字探赜之二)(3)

在《殷墟新出土青铜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编)一书中,收录了一组2005年春出土于安阳范家庄村东4号墓中的青铜器,有鼎、簋、爵、卣等,均铸有“宁狗”字样铭文。

下图为青铜簋局部铭文照片:

甲骨文出现在殷墟地区(殷墟新见甲骨文字探赜之二)(4)

部分青銅器上的金文“狗”字拓片:

甲骨文出现在殷墟地区(殷墟新见甲骨文字探赜之二)(5)

甲骨文犬、狗、狐的异同:

甲骨文出现在殷墟地区(殷墟新见甲骨文字探赜之二)(6)

此片甲骨文的趣事:几年前在古玩市场藏友手中见到它,仅知是犬科动物或与动物有关的字,比较少见,就买了回去。闲时翻查甲骨文字典,祗见有狐、狈等字,并无此字,自知罕见。但因古文字知识知之甚少,也查到了丩旁,却仍不识此字。直到2011年有一天,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考古和古文字研究工作的孙亚冰夫妇位寒舍做客,鉴赏笔者收藏的甲骨文,我伺机将此字就教。孙博士一眼就释出是狗,并说《殷墟新出土青铜器》一书中即有此金文。我将书翻开对照,果然神肖酷似,同出一辙!当即茅塞顿开,欣喜异常!自此也结束了古文字中甲骨文无狗字的历史,了却了百余年来甲骨学界的一桩悬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