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临近,劳动教育随之成为应景的热门话题。

近年来,劳动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发文全面部署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福建省出台方案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在厦门,大中小幼劳动教育改革项目也早已纳入厦门教育未来五年的重点工程之一,到2025年,厦门要建设100所市级劳动教育特色校、200个市级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和200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如今,创新多样的劳动课已在厦门各校悄然生成。今天,我们从以下三位教师在劳动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着眼,或许就能窥见厦门校园劳动教育的发展与价值。

劳动教育课程化

为学生成长赋能

校园劳动教育方案(劳动潜入校)(1)

人物简介

黄经纬 2005年参加工作,厦门一中化学教师,一级教师,办公室副主任,厦门市市级骨干教师,曾获厦门一中“十佳班主任”“深受家长好评的十佳教师”“优秀年段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谷雨煮枸杞叶猪肝汤,惊蛰熬制雪梨糕,大寒炖姜母鸭……这是厦门一中自主研发的《闽南烹饪》劳动教育系列课程内容。它的诞生与《剪纸》《漆线雕》等其他几门劳动教育课一样,都基于学校早年关于《城市普通中学开展劳动育人的研究》课题的探索。作为该课题组的核心成员之一,黄经纬深度参与了学校将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全过程。

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不再只是简单的上街扫马路、下地种稻谷,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为学生的成长赋能,应该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教育功能,实现真正的“五育并举”。

坚定了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黄经纬着手组织学校教师开发“劳动教育培养创造力”“中华园艺”等两个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并先后获评“福建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

例如“劳动教育培养创造力”课程,让高二学生动手加工金属材料、木工材料,在一个个小铁锤、小木榫诞生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同学们在出力流汗的劳动实践中还触发了灵感,激发出创作热情与动力。这一课程开展以来,厦门一中多名学生在国际国内发明创造和科技创新大赛上摘金夺银。

黄经纬还在厦门一中海沧校区创新性地开展厦门一中首届劳动周系列活动,利用校园“无物业日”活动等丰富多彩的配套载体,让学生在出力流汗的劳动实践中,提升学生对劳动的实践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

厦门一中劳动教育的发展从未止步,劳动教育已逐渐渗透进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在长期的中学生劳动教育研究中,黄经纬也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见解,由他撰写的论文《全景渗透 风化于成——中学课程渗入劳动意识的实践与思考》发表在《教研博览》,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渗透德育于劳动

让学生热爱生活

校园劳动教育方案(劳动潜入校)(2)

人物简介

王翠霞 1996年参加工作,厦门双十中学历史教师,教育硕士,高级教师,厦门市优秀教师,厦门市市级学科带头人,厦门市专家型教师,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厦门市卓越教师培养对象。

前段时间,双十中学镇海路校区内新开辟了一片“微农场”,王翠霞带着十几个学生,在这里上起了“种植课”。“爱劳动的孩子才懂得爱生活,才能拥有幸福力。”王翠霞认为,热爱劳动是孩子幸福生活的源泉。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是她德育工作思考的重点。

“周末,王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和家长,来到我家小农场,体验种植,还让学生动手做饭。”家住同安洪塘的陈永民是双十中学的一名学生家长,他和王翠霞合作做劳动教育已有多年。

早在2016年,王翠霞就带着一个班的学生来到农场,开展劳动教育。那天,同学们除了自己体验摘菜,还分小组做了顿丰盛的午餐。过程中,王翠霞不只是让孩子们热热闹闹地干活,而是在过程中对他们渗透德育。这一天的劳动结束后,同学们被告知,他们当天摘的菜,都是他们自己在100天前种下的。接下来,活动以“100天,能有哪些变化?”为主题,鼓励同学们去勇敢面对中考前的100天,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接下来的几年里,陈永民的小农场就成了王翠霞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

在王翠霞的培养下,陈永民的女儿和许多双十的孩子一样,学习成绩优异,考上了重点大学,而且性格阳光开朗,又养成了爱劳动、懂感恩的良好品格。“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亲子互动的快乐。”陈永民说。

多年带着学生劳动,再加上双十中学有劳动教育的基础,让王翠霞对劳动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2021年,她申报主持的课题——“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王翠霞说,劳动教育是双十中学的品牌,她会和学校的课题组一道,把劳动教育评价这项课题做好,把学校的品牌发扬光大。

有温度的劳动教育

培养有爱的学生

校园劳动教育方案(劳动潜入校)(3)

人物简介

刘锦冬 2005年参加工作,西式烹调高级技师,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旅游烹饪部教学副主任,福建省优秀指导教师,福建省餐饮食品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特聘专家委员。

劳动教育,也可以是职业体验。

集美职业技术学校内有一间由学生自主经营的校园咖啡馆,这是2017年由刘锦冬牵头组建起来的项目。每天,负责经营这家校园咖啡馆的“兴趣训练小组”都要自己协调排班,自己烹煮咖啡并进行销售,同时还要兼顾咖啡馆的各项运营。

刘锦冬认为,这样的劳动教育职业体验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和身体力行、脚踏实地的劳动品质,营造了校园内爱劳动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学生最终都是要走上社会的,这样的劳动教育还能让学生提前获得实战经验,让同学们的创业能力也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升。

当然,劳动教育早已被“揉”进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在刘锦冬任教的烹饪专业,烹饪实训必须上手实操,每节实训课后,刘锦冬都会给学生布置“亲情实践性作业”:利用周末在家的时间,把本周实训的菜肴做给家长品尝。刘锦冬说,此举的初衷,是使劳动教育更有温度,也让学生在劳动中更加懂得感恩父母。

渗透于日常点滴的劳动教育,助力该校营造起浓厚的劳动氛围。目前,集美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的学生遍布厦门市的各大酒店和餐饮企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其中有很多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企业骨干,走上企业领导岗位。

让刘锦冬自豪的是,他指导的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收获了很多荣誉。2020年,他指导学生简冰倩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获得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该生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的同时还入选了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烹饪项目国家集训队。刘锦冬认为,这些都是集美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数十年践行劳动教育的成果。

来源:海峡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