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生死有命。有出生那便对应会有死亡。
生与死意思相对,看似是两个极端,但实则不然。生与死是相对统一的一个生物范畴。假如没有生,那么死也就不会孤立存在。
古人对于生死可是相当的重视。生代表着家族中添丁进口,寓意着家族未来的兴旺乃是大喜之事。
死则代表着家人离世,这是家族中的大悲之事。基于我国数千年以来养成的“重生讳死”的思想观念,别人家里死了人的话,旁人一般不愿提及。
也正是因为重生讳死思想观念的存在,我国先辈们一直都在苦苦追寻着长生不老,逃脱生死轮回命运的方法。但无论在这条道路上怎么努力,到最后,都无法走出生命轮回的桎梏。
不多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评论一个已故的人员的时候,往往会用到“享年”和“终年”这两个词语。
那么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两者之间能不能通用呢?
“重生讳死”观念根深蒂固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先辈们层寻路蓝缕,苦心孤诣,一直都有人在积极寻求长生不老的仙术。很多帝王为了延年益寿,永葆皇位,还曾派手下名士练就仙丹。
这些练就的仙丹,其基本原料都是朱砂,甚至还有水银。现在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有毒的,但古代帝王为了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不惜冒险一试,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帝王英年早逝。
一统我国疆土的秦始皇嬴政,就曾派遣徐福带领无数的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寻求长生不老药。不过,迫于当时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滞后性,他们并不明白有生就有死这个道理。
人人都不想死,死亡虽是自然生灵之必经环节。但直至今日,重生讳死的思想观念在国人脑海依旧存在。
不过要注意的是,猝死观念的存在,让无数国人在潜意识里抵触死亡。不过,国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却并不轻视死亡,国人认为死者为大,死后以入土为安。
生命重如山,人命大于天。现在社会杜绝铺张浪费,呼吁重孝薄葬。但在历史发展的数千年之中,人死是一件相当大的事儿。
人死之后称谓也有等级之分从王宫贵胄的死亡称谓上就可看出古人对死亡的看重程度。天子死亡常被称为崩;王宫贵胄死亡则被称之为薨;而士大夫死亡则被称之为龙。一些较有名望和地位的人死也被称殁。
这些称谓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不能僭越使用,否则就是大不敬之罪。其实,除了这几种称谓之外,我国对于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人死亡还有多种叫法,规定明确,此处不一一列举。
在旧社会时期,家族中死了一个人之后,整个大家族都将为之忙碌。高搭灵堂,便于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朋友们前来吊唁之后,也不能让人家饿着肚子回家,还要设宴款待。
总之,地位越高、越富有的人,办丧事儿的时候,阵仗越大。为了凸显生前的富贵与地位,死后修筑的坟地也有较大差异。
“享年”和“终年”不可通用人死了之后,需要发布报告,用这篇骆告来通知亲朋好友亲友去世这一悲痛的消息。很多时候讣告中需要写明已故人的名字和生卒。
名字不用多说,但是在写生卒事宜的时候,有时候会用到“享年”一词,也有些时候常用到“终年”一词。单纯的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这两个词语为近义词,都是在表述死者的年龄。
虽然两个词语的意思相近,但是却并不能通用。因为两个词语所适用的语境不用,如果随意互换,就很容易用错,到时候就会贻笑大方了。
“终年”与“享年”还是有些不同的。“终年”从字面意思理解,多用来指一生的年龄,常用于那些60岁以上故去的人。
“终年”一词不含有任何褒贬语义,这个词语用起来常常有种客观意味。
所以,一般有岁数较大的人故去,说起年龄的话,基本都可以用“终年”一词。就比如,住在小区里的周大叔去世了,终年80岁。“终年”可以这么用。
但是“享年”的使用方法相较于“终年”,就有了更多的限制和苛刻条件。
如果说“终年”的使用语境较为客观的话,“享年”一词的使用就多少含有褒义意味。从这个词语中,甚至可以听出写讣告之人对于死者的一些敬意,而死者一般生前也会有大功绩。
“享年”这个词语说出来,尤其是用在一些具有杰出贡献不幸罹难、辞世的人身上,就更会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所以冲这一点,“享年”一词也不可与“终年”互换。
两个词除了在使用的主观意向上有所区别以外,对适用的已故人员的地位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
“终年”一词一般可以用在普通人身上,甚至可以用在已故的平头老百姓身上。用现在的话来说,“终年”一词在语句中的使用环境比较广泛,比较亲民。
再来回头看一下“享年”一词,一些达官显贵、王宫贵胄等拥有较高地位的人,在他们去世之后,讣告上用到“享年”一词的情况比较多。
其实,除了“享年”和“终年”这两词语被现在人常用,还有很多的词语会被用在讣告等地方。
可能是因为“享年”和“终年”这两词适用范围够广,加上其比较好理解,所以,一般很少见到其他词语。
结语人们常说,死者为大。对待死者要十足的诚意。在撰写报告时,要相当谨慎,尽量严谨,别让一件需要严肃地对待的事儿弄出大笑话。
既然人活着是向死而生,既然生老病死无可避免,那么我们还不如坦然地接受这一切。
再生的时候,好好珍惜时光,将自己的生命活得精彩绚烂,争取别给弥留之际的自己留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