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人类最珍贵,最伟大的情爱。母爱是儿女生长的依靠,成才的动力,成功的基石。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能够有所成就,在其身上大都有母亲所付出的智慧和心血;一些身败名裂或不成器的人,多为不听母亲训教所致。闲来读书,看到历史上许多关于慈母事迹的记录,感受很深,特取几例,献给天下的可爱的母亲。

孟母教子

贤母为何多寡母(贤母自古多有爱)(1)

一个杰出人物的结局小异大同:事业成功,名垂青史。但杰出人物的成功之路却各部相同。孟母三迁,是流传中国数千年,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记载了一个母亲为教子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孟子,名轲,山东邹县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教育主要还是贵族特权,民间教育还不普及,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的人识并不高。作为家庭妇女,孟子的母亲仉氏可以算得上最早理解教育作用,智慧超前的女性。她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儿子孟轲培养成有文化,有理想的人。

童年时代的孟轲和普通人家孩子没有多少区别,调皮,贪玩,不爱读书,经常逃学。一次逃学回家,母亲正在织布,他母亲将梭线扯断,教育儿子说,学习和织布一样,如果半途而废,就会一事无成。孟母知道学习环境对孩子学习相当重要,为了给儿子改善学习环境,她不顾家庭困难,多次搬家,母亲的良苦用心,感动了儿子,孟子后来发愤读书,钻研百家学说,成为中国儒家文化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他所著《孟子》一书,在封建社会被列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材。

没有孟母,就没有孟子。孟母对儿子教育所付出的爱,获得了后世高度评价。孟母成为善于教子的典范,人们常把关心子女教育,并使儿女成才的母亲敬称为“当今孟母”。

隽母问政

中国政治向来反对妇女干政,但母亲关心当官的子女,教他们做好官,这样的“干政”却受到赞美。西汉隽不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慈母,她用母亲的特殊影响力,经常提醒儿子要公正执法,当个好官,因而挽救了无数无辜生命。隽不疑是河北沧县人,从小在母亲影响下熟读经书,因“文学”出众被推荐到朝廷,汉武帝末年他被派到青州作刺史,主要监督地方官员,诸候。汉武帝死,九岁的昭帝继位,汉武帝儿子燕王刘旦联络山东刘姓宗族刘泽等,造谣说昭帝不是武帝的儿子,要举兵造反夺权,隽不疑得到密报,迅速将刘泽逮捕,粉碎了叛乱阴谋。因有功,隽不疑被提拔为京兆尹,即首都得最高行政长官。

贤母为何多寡母(贤母自古多有爱)(2)

汉武帝爱用酷吏,新皇年少,权臣要巩固权力,也喜欢酷吏。酷吏的最大特点就是听皇帝和领导的话,严格执法,喜欢杀人。京兆尹掌握着辖区内人民生杀大权,权力很大。隽母见儿子官高位重,十分关注儿子使用权力情况。每次隽不疑到各县检查工作,了解案情,回来后隽母都要问:“你这次平反了几个案子?救活了几个人?”如果隽不疑回答说“多有所平反”,隽母就特别高兴,“言笑异于他时”;如果说没有纠正任何案件,“母怒,不为食”,用拒绝吃饭来表示不满。为了让母亲高兴,隽不疑当官执法十分公正严谨,生怕出错,史称“不疑为吏,严而不酷”,“吏民敬其威信”。公元前82年,一个骗子冒充前太子刘据窗进朝廷,百官不知所措,隽不疑引经据典,冷静沉着,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受到“明于大义”的好评,“不疑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以为不及也”。隽不疑能成为西汉一代良臣,隽母共不可没。

贤哉!隽母。如果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的母亲能像隽母一样时刻关注要求儿女作个好官员,及时提醒他们用好权力,我们的社会就不会出那么多贪官坏官,人民也会从中得到实惠。

严母斥子

俗语说,儿大不由娘。一个人是好是坏最关键还是自己。但能在儿子春风得意时及时发现其错误,示以大意,严加批评规劝,在无法改变纠正其错误时能抛弃亲情,坚守正义,这样的母亲也很伟大,值得敬佩。西汉严延年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有大智大勇的母亲。

贤母为何多寡母(贤母自古多有爱)(3)

严延年

严延年是江苏下邳人。母亲将他抚养成人送出做官,自己仍在家抚养其他儿女。严延年开始做官很不错,有能力,不畏强权,严于执法。河北涿州号称难治,朝廷派他去做太守,他严惩豪强,保一方平安,颇有政绩。后被调到更重要的地方河南任太守。随者官级的上升,任官时间加长,他开始对朝廷不满,认为国家对他不公,便滥用权力,为政“酷烈”,喜怒无常,大家认为按法律应判死罪的,他就玩弄权术要让他活,大家认为不该判死罪的,他千方百计找理由将其处死,搞的大家不知他执法的标准是什么,“战栗不敢犯禁”,他从中感受权力的快乐。他特别喜欢集中杀人,汉法规定只有冬月才能处决死刑犯,每到冬天,他就把河南各县的囚犯集中道洛阳一起杀,常“流血数里”,河南百姓称他为“屠伯”。

儿行千里,母心相连。严母很想念在外做高官的儿子。一年冬天,她想到河南与儿子一起过“腊节”,刚进洛阳,严母就发现路上囚车不断,十分吃惊,问清情况后,严母很生气,立即决定在路边客栈住下,不进儿子家门。严延年亲自到客栈接,严母坚决不见,严延年跪在门外,严母不得已才见,一见就怒斥儿子:“你有幸当上太守,治理河南千里之地,你不用仁爱去教育感化百姓,让人民安居乐业,却一味滥用刑罚,来树立自己的威风,你这是当父母官该干的吗?”严延年表示“服罪”,亲自驾车将母接到家。

严母也许看到儿子已无法改变,既痛心又无奈,一过完节不顾儿子苦留,坚决要回老家,在告别儿子之际,严母说了一番让人心痛之言:“天道神明,当官且不可对百姓太残酷。滥用权力,滥杀无辜是要遭报应的。我没想到在我年迈之时会看到年轻力壮的儿子因滥用权被朝廷杀头。我回老家了,为你准备一块墓地吧!”回家后,严母将对儿子的看法,给儿子说的话给严延年的兄弟,族人重复了一遍。过了一年多,严母的话果然得到应验。严延年被人举报,经调查,他有“语言怨望,诽谤政治”等数项违法,公元前58年,即汉宣帝神爵四年,朝廷以“不道”罪将其“弃市”处死,“东海莫不贤知其母”。

欧母乐贫

贤母为何多寡母(贤母自古多有爱)(4)

北宋欧阳修是著名文学家,诗人,也是以刚正闻明的政治家。他的人生与其母郑德仪影响有很大关系。

欧阳修出身于官宦人家,父亲欧观是进士出身,做过几任地方官。欧阳修四岁时父亲病故,主要靠母亲将他养大成人。欧母和传统女性一样希望儿子做官,做官能做个好官。她经常用欧阳修的父亲的表现教育儿子。她说,你父为官很廉洁,“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奉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死时“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没有自己买房买地。他还很忠孝,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孝顺。他做官特别仁爱,公正。“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封建制度下的官员办案,多以严酷为事,草菅人命,而欧父办案是慎之又慎,唯恐枉杀无辜。她说,你父亲要我把他的话告诉你,你父为官廉洁仁厚,我坚信欧家会有好报,会有好后代,你一定要努力。

欧阳修不负母望,二十多岁就考中进士,声誉满天下。当洛阳留守推官,不久有到中央任“馆阁校勘”,前途光明。生活条件改善了,欧母仍恭俭持家,说,“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范仲淹是当是公认的敢言之人,上书朝廷,直陈政治过失,得罪宰相吕夷简,受到报复,欧阳修不顾官位低,不是言官,公开为范仲淹辩护,痛斥言官高若讷,也被贬到夷陵,也就是今天的夷昌做县令。欧阳修看到母亲受自己连累,到此荒蛮之地,心理由点难受,欧母毫不在意:“你们欧家本来就很贫穷微贱,我早已习惯了。你能受得了,我也受得了。”几年后才重回朝廷。

欧阳修一生文章写的好,为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相当于副总理级干部,而切很有政声。一是忠诚正直。史称“修天资刚健见义勇为,放逐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他的妻弟薛良孺因推荐官员不当受责罚,想找他帮忙,欧阳修和皇帝关系很好,本以为会出面给他说话,可欧阳修上书皇帝说,不要因为是我亲戚,看我面子赦免他,“乞特不原”,良孺因此“怨修切齿”。宋英宗说他,“性直,不避众怨”。二是爱民。他多次建言皇帝要关心民生,不要大兴土木。每次被贬到地方做官,他都积极为百姓做好事,“治郡简而不扰,所至民便之”。三是善于发现人才,推荐人才,“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苏轼,王安石等一大批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都得力于他的引荐。他六十六岁去世,王安石称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欧母与欧阳修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七十二岁去世。他勤俭持家,乐贫处世,为北宋培养了一个廉洁正直的好官员,为中国造就了了一位德艺双全的文豪。

后母风范

后母难当,古今如此。东汉李穆姜用自己至诚无私的母爱,书写了一曲后母佳话。

贤母为何多寡母(贤母自古多有爱)(5)

李穆姜是汉中大族李氏家闺秀,从小知书达理。陈文矩任安众县令,前妻生了四个儿子病故,穆姜嫁陈为妻,也生了两个儿子。后来陈文矩病死于官任上,一家六个子女的抚养都落在她身上,担子之重可想而知,善良,贤淑的她发誓不再嫁,要把他们都抚养成人。她特别关照非所生的四个儿子,做衣,用钱都比自己所生“倍之”,就是高出一倍。

但是,陈文矩前妻所生四子对继母十分冷淡,抱团与后母作对,到处散布后母坏话,败坏后母声誉。公道自有人心,邻居们对四兄弟行为实在看不下去,对李穆姜遭遇十分同情,就劝她说:“你对他们仁至义尽,他们对你一点孝心都没有,为何不和他们脱离母子关系,分开过日子,躲他们远点?”穆姜说,“我不可能跟他们断绝母子关系,我要用仁爱来教育他们,总有一天他们会变好的”。一如既往,关心关照四兄弟。

一次四兄弟中的老大陈兴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穆姜日日夜夜在身边伺侯,亲自调药煮饭,恩如骨肉,最后将陈兴从死亡线上救了过来。看到后母多日来对自己的操劳,联想后母多年来为弟兄们的无数关爱,就是亲生母亲又能怎样,十分痛悔过去对后母的伤害。陈兴把三兄弟叫到一起,说:‘继母对我们的爱是出于天性,我们四兄弟这些年来不懂母亲的抚养之恩,真是连禽兽都不如啊!现在我们与母亲关系很好,但我们过去做的事太对不起她,我们要为母亲挽回声誉“。于是四兄弟一起来到南郑县监狱,主动投案,想县令讲述了后母的大恩大德,交待了他们对母亲所做的不忠不孝之事,“乞就刑辟”,也就是要求县令惩罚他们的罪过。县令很感动,立即将此事报告太守,太守派人调查后下令对李穆姜进行表彰,免除其家赋税以予奖励。考虑到四兄弟能主动悔过,决定不追究其不孝之罪,“许以修改”,即自我改正错误。在穆姜的教育下,陈家六兄弟都成为“良士”,家庭和睦,受到好评。

汉朝有厚葬之风。李穆姜活到八十多岁,临终前把六子叫在一起说:“临亡遗令,圣贤法也。”你们一定要记住我的话,不要跟随时尚,在我死后浪费钱财搞厚葬,必须“薄葬”,不要”增吾之累“。儿子们遵从母教,含悲薄葬。再一次显示了一位伟大母亲的胸怀情操。李穆姜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数百年后,范晔著《后汉书》将其收入《烈女传》中,给了这位母亲高度评价。

母亲,一个伟大的称呼;母爱,一种永远无私奉献刻骨铭心的难忘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