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形而上学为什么在社会上存在(讨论形而上学会)(1)

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与“旧的形而上学”业已终结,但是,自古希腊以来那种定位于爱智、运思之哲学的形而上学则远没有终结。

原文 :《形而上学会“终结”吗》

作者 | 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 郭继民/副教授

图片 |网络

何谓形而上学

提及形而上学,人们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辩证法”的对立面,实则不然。关于西方的形而上学,至少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即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后”。换言之,形而上学研究的是现象(物理学)之后的“实体”,研究现象之所是的根据或缘由。第二层,即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以静止、片面、机械观念看待世界的“形而上学”观。第三层,为康德及其后世哲学家试图重建的“形而上学”,即西人所谓“超越俗世的上帝哲学”

形而上学为什么在社会上存在(讨论形而上学会)(2)

上述“形而上学”虽表现为“三”,但究其实,却又是“一”:形而上学即谓哲学或“哲学即形而上学”。之所以有“三”,无非人类理性表现不同而已。叔本华曾言,人类是形而上的动物,天生具有思辨、追问之偏好。然自十九世纪始,“形而上学(哲学)终结说”却又不绝于耳,非但非理性哲学家尼采有是言,即便马克思、恩格斯等实践哲学家亦复如是;至若二十世纪更是如此,逻辑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皆有此论。对此,我们势必追问,形而上学真的要终结?如是,这种终结又是何种意义上的终结?

形而上学终结的理由

终结,在惯常意义上,可理解为“停止”,或言,哲学必须有所“止”,而其所能“止”处,即可视为其“终结处”,至少理路上当作此解。由此义(“终止、停止”义)出发,“终结说”似有以下理由。

形而上学为什么在社会上存在(讨论形而上学会)(3)

若从哲学体系之完成来看,黑格尔哲学囊括了西方自希腊以来的几乎所有哲学领域,并以辩证法将以往的重要哲学命题链接、融汇而终成一博大系统,可谓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之终极完成。据此看,黑格尔哲学至少在体系层面上终结了传统的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对哲学之终结给出另一种看法。他认为,哲学之终结表现为: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科学在由哲学开启出来的视界内发展并日趋成熟,获得独立性的建立。哲学的任务已被科学完全接管过去,且已展示殆尽。在海氏看来,这一科学全面接替哲学的过程属于哲学的合法完成,即终结。

上述对“形而上学”终止的看法,在于哲学(无论内容还是体系)有一个终极之归宿,倘若达此终点,则意味着哲学即形而上学的合法完成,或曰终结。

形而上学为什么在社会上存在(讨论形而上学会)(4)

此外,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哲学的终结并非在于哲学“当止于某处”,而是由于“哲学本身”存在问题,应当终结。譬如,逻辑实证主义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根本就是无意义的命题,是“语言的误用”,他们试图以“一种哲学结束传统的哲学”,这样的哲学须是以研究语言的有意义和无意义为基础。

种种说法,尽管不一,似乎皆为形而上学敲响了丧钟。然而,问题在于,形而上学真的要终结吗?

开辟形而上学新理境

诚然,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与“旧的形而上学”业已终结,毋庸多论。但是,自古希腊以来那种定位于爱智、运思之哲学的形而上学则远没有终结。理由如下:其一,即便假定古哲在思辨理路上已臻于完备,然而,后人能否达到此思辨之终极尚是问题。其二,更何况古人只是开辟了道路,亦未必真的达到极处,它仍召唤后来者参与运思。其三,作古义的“爱智”之哲学,最终需落实在行动上、实践上,而当今哲学更多地走向思辨乃是知识,距离哲学之应“止”相差甚远。更何况,传统形而上学中的诸如至善、本质直观、信仰、价值意义等核心命题仍带有恒久性。因此,传统的形而上学依然是启迪人们心智的宝藏,依然值得后人认真运思、拓展。又何以轻言终结呢?

形而上学为什么在社会上存在(讨论形而上学会)(5)

退一步讲,即便排斥形而上学的逻辑实证主义,亦非铁板一块,他们虽然承认传统形而上学乃是语言的误用,然而却未必完全否定其意义。逻辑实证先驱维特根斯坦尝言:“伦理学不可能是科学。它所说的东西对我们任何意义上的知识都没有增加任何新的内容。但这是记载人类心灵的一种倾向,我个人对此无比崇敬,我的一生绝不会嘲弄它。”至于后现代哲学,固然提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但并没有完全否定形而上学。相反,他们多秉持有机、系统哲学之理念,此理念在传统形而上学中也存在过,只是不占主导地位而已。

当然,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哲学自身发展之事实。考察西方哲学史,当知,黑格尔没有终结哲学,上帝没有终结哲学,马克思、海德格尔、逻辑实证主义等同样没有终结哲学。作为反形而上学的叔本华、尼采等虽以非理性主义出现,但观其所思,又何尝不是一种新哲学(形而上学)之开端?又何尝不是以崭新的维度开辟了形而上学新理境?

形而上学为什么在社会上存在(讨论形而上学会)(6)

自然,还是海德格尔说得好,他认为,“终结”除了“终止”的含义外,还有另一层含义——“位置”:从此一终结到彼一终结,意思是从此一位置到彼一位置。如果我们承认哲学的终结,那么这个终结应该是一种“转换”,包括问题域、思维方式与对待哲学态度的转换。譬如,黑格尔以后,不但有马克思哲学的诞生,亦有尼采、弗洛伊德等非理性哲学的崛起;马克思以后,亦有逻辑实证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科学技术哲学等各种哲学流派产生。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人总是具体历史的产物,人总是要面对人的世界,面对具体时代所凝聚的问题,并在具体的问题中“运思”:不同之环境、殊异之问题、多维之运思、特殊之传统乃至哲学家独特之经历,皆注定了哲学无论内容、方法还是运思方式,皆应呈现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局面。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31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形而上学为什么在社会上存在(讨论形而上学会)(7)

形而上学为什么在社会上存在(讨论形而上学会)(8)

形而上学为什么在社会上存在(讨论形而上学会)(9)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