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当你看到这句话时,是否下意识跟着哼唱?《义勇军进行曲》身为中国国歌,朗朗上口的歌词,慷慨热血的旋律,几乎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但很少有人知道,《义勇军进行曲》刚刚被选为国歌时,曾引发过一场争议。当时作词者田汉想要改掉其中一句歌词,可是周总理却鼎力保留。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一切,还需从作曲人聂耳开始说起。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1)

聂耳

“首先要融入广大人民”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件爆发。刚刚迈过20岁门槛的聂耳躺在出租屋内,心里一阵茫然。

聂耳从小接触音乐,热爱音乐。可生在战火连天的时代,他却不知道自己一直坚持的音乐可以为国家,为人民做些什么。他很想跟着战士们一同上战场,可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艺术家,即便上了战场也只会给战士添乱。

就在聂耳左思右想之际,屋外传来一阵吵杂声。他爬起来往外看,这才发现是一群学生在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事迹。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2)

看着那些稚嫩的脸庞,聂耳暗淡的眼底突然生起一道亮光。这些学生的心情和处境,不是恰恰和他一样吗?学生无法上战场,可是他们依旧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共产事业添一分助力。学生能做到的,他也一定能做到。

他找到自己所在歌舞团的团员,向大家建议,组织一场战地义演。如此一来,既可以让战士们知道,百姓对他们的牵挂和敬重,又能减缓将士们的身心疲惫。

这个建议,得到了团员们一致的赞同。很快,聂耳一群人就找到一个伤兵转运站。刚踏入转运站内,聂耳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3)

泥黄色的地面被鲜血染成了暗红色,伤兵们倚在墙上,伤势稍微轻一些的,还会抬头看向他们,可更多的伤兵,却连身体都无法动弹。

聂耳按下心中的悲痛,向战士们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得到战士们的允许后,几个女演员便站出来,唱起了自己的拿手好曲。

这是演员们第一次离炮火如此近,在此之前,她们展示表演的对象,都是一些达官贵人,唱得曲子自然也跟战争、炮火扯不上关系。因此,歌声一起,不少战士就露出了失望的表情。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4)

演员们也察觉到这一点,一时间,竟不知道演出是否该继续,最后这场义演不了了之。

义演的失败,给聂耳带来很大的打击。聂耳再一次怀疑,自己从前的坚持,到底是对是错。他找到好友田汉,也就是后来《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词人,向他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又询问他,自己到底该怎么办。

田汉比聂耳大12岁,两人通过朋友相识,此时在音乐界已经小有名气。

他想了想,只说了一句话:“要想做出让民众接受的音乐,首先你要融入广大人民。”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5)

田汉

一句“广大人民”,让聂耳恍然。他开始趁着空闲时间,跑去上海码头观察那些劳动工人,有时候工人忙不过来,他甚至会亲自动手,免费跟他们一起劳动,与工人们同吃同住。

这段经历,让他此后创作的作品,多了几分“烟火气”。反映工人阶级心声的《码头工人》、《苦力歌》、《打砖歌》,表达奴仆女工苦恼和希求的《奴隶的起来》、《新的女性》,一首又一首为底层人民“发言”的歌曲,出自他口中,传遍大江南北。聂耳这个名字,也逐渐变得家喻户晓。

就在聂耳想要感谢田汉对自己的开导时,田汉入狱的消息却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6)

田汉

来自狱中的艺术品

1935年2月19日,田汉正在家中为自己的新作品《凤凰涅槃》的插曲写词,这首插曲,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的雏形。可他刚刚想了一个开头,国民党特务就突然冲入他的家中,将他逮捕。

田汉匆忙间,只能将刚刚想到的几句词,写在烟盒上,然后将烟盒丢到剧本旁。田汉当时也不敢笃定,烟盒里的内容能不能被剧组人员发现,但如果不记下来,也许下一次就不会想到这么合适的词了。

幸运的是,剧组成员得到他被捕的消息后,及时赶到他的家中,并从烟盒里看到了这份词谱。更为巧合的是,剧组成员还没离开,收到消息的聂耳也找上门了。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7)

聂耳见一群人围在桌子边,负责人还面带喜色地看着手中的烟盒纸,一时好奇,凑上前看。

当时纸上只写了六句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血肉来筑我们新的长城。中国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每一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大炮飞机前进!”

仅仅六句,就震撼了聂耳的心。当他得知这是影剧的主题曲,且这首曲子还没谱曲时,他便一把夺走了烟盒纸,信誓旦旦地向负责人保证,他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出一个最好的作品。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8)

考虑到田汉入狱的事,很有可能会给作品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防止再生横祸,负责人决定要提前让作品问世。当时的聂耳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听到他这么说,负责人直接就同意了。

谱曲的那段时间,聂耳废寝忘食。他和《风云儿女》的剧组人员说过:“我在房间里打拍子哼歌,我的房东还以为我疯了,跑到楼上骂我……”

聂耳的房东确实很嫌弃他,房东太太没上过学,也没接触过音乐。对她而言,聂耳的创作过程,就是像疯子一样,一边扰民,一边在纸上画“豆芽菜”。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9)

她一度给聂耳下通牒:如果他再扰民,就滚出她的房子。聂耳无奈,只能躲到导演司徒慧敏家,才得以继续创作。

同年5月24日,更名为《风云儿女》的《凤凰涅槃》正式上映。这部影剧讲述了一个只顾享乐的知识青年,最终因为好友去世,投身革命的故事。因为符合时代背景,贴近大多数人的现实生活,很快就火遍大江南北。

到了两个月后,田汉出狱时,《风云儿女》的插曲《进行曲》已经在大街小巷流传开了。田汉听着熟悉的歌词,慷慨的旋律,一时间激动不已。他认为,这是自己这辈子最成功的作品,但彼时的他并没想到,这首歌日后居然会成为自己国家的国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10)

政权更迭,国歌更换

1949年7月15日,《人民日报》率先刊登出征集国歌的消息。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政权更迭,国歌更换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早在1878年清政府时期,清政府驻英、法大使就谱写了一首名为《普天乐》的歌曲,作为国歌,呈现给朝廷。虽然清政府并没有通过有关“国歌”的申请,但《普天乐》依旧以国歌的身份,出现在海外的许多活动会场内。

到了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政府临时政府成立,国歌变更为《五旗共和歌》。如今新中国即将成立,自然也要有一番新气象。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11)

田汉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想到聂耳,在他看来,以聂耳的才华,他的作品很可能入选。可是当他向身边人问起聂耳时,才得知聂耳已经去世了,《进行曲》成了他和聂耳合作的最后一个作品。

得知好友的死讯,田汉悲痛的同时,又为好友的才华感到可惜。再三考虑后,他决定将《进行曲》送去参选。

然而,问题又来了,歌曲的名字叫《进行曲》,如果仅仅是用作影剧插曲,倒也没什么,可如果是用作国歌的名字,未免也显得太草率了。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12)

田汉左思右想,一时间却也想不到更好的名字,最后还是在《风云儿女》剧组投资人朱庆澜的建议下,在“进行曲”前面加了“义勇军”三个字,这才将词谱交到收稿处。

负责审核词谱的,是常委会领导下的第六个工作组。截止到8月20日,他们已经收到了694首词谱。虽然数量多,但质量却始终没能让他们满意。

毕竟从征集消息发布出去的那一天开始算起,到如今截止审核,时间太短了,即便再高明的音乐家,也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创造出理想的国歌。第六小组的成员们看着遍布手边的稿子,只觉得心力交瘁。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13)

就在大家商量着是否需要重新征集时,身为第六小组成员之一梁思成却突然对着一份词谱哼唱起来。

谱子上的歌词很简单,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字,可是配上旋律,却仿佛让人身临战场,亲眼看着战士们冲锋陷阱,用血肉堆砌起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中国。第六小组的组员眼中一亮,纷纷凑了过来。

“这个好,我看这个行。”张奚若说道。

张奚若是当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也是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得到他的肯定,就意味着这份作品很有可能会成为未来的国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14)

另外几个组员也毫不掩饰自己对作品的欣赏,但听到张奚若说要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时,还是皱起了眉头。

“这么做会不会太草率了?这歌好是好,但里面的不少歌词,显然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几个组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义勇军进行曲》是《风云儿女》的插曲,诞生于一个战争的年代,它的其中一句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十分符合那个年代的特征,但如今战争已经结束了,将这句话放到国歌里,显然不符合时代背景。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15)

消息传到田汉耳中,田汉也赞同这种说法,他尝试用别的话语来顶替这句歌词,可是改了好几遍,依旧改不出原本那种慷慨激昂的感觉。

其实在此之前,《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就曾被修改过。

铭记历史,以史为鉴

第一次处是在开头。在田汉写下的原词里,开头的歌词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聂耳在作曲时,在二者中间加了停顿。

第二处是歌词“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因为念起来拗口的原因,聂耳将“飞机大炮”缩改为“炮火”。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16)

第三处则是歌曲的结尾。原词是“前进!前进!前进!”,聂耳在作曲后,感觉原词始终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沸腾感,最后决定在歌曲结尾处,又加了一个“进”字。

这三处更改,为整首歌增添了力量感。如今突然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句歌词改成与和平年代有关的歌词,反倒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考虑到这一点,张奚若和梁思成极力反对更改歌词,双方争议迟迟未能得出结果,国歌定下的事也被迫延迟。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17)

时间转眼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歌还未定下的消息传到周总理耳中后,误以为是征集国歌一事出了什么问题的周总理,匆匆赶来第六小组的临时办公室。

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周总理顿时哭笑不得。他接过歌词,来回哼唱了好几遍,便摆了摆手。

“这不是挺好的吗?改什么呢?”

在周总理看来,即便现在已经结束了抗日战争和内战,但新中国还处于起步的状态,不少列强国家依旧对中国虎视眈眈。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句歌词放到国歌里,不仅能让大家铭记历史,以史为鉴,还能提醒大家现在的处境,居安思危,说不定还能达到激发大家斗志的奇效。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的歌 国歌中一句话引发争议(18)

周总理的这番话,打动了原本想要更改歌词的组员的心,最后大家一致拍板,就用原本的词谱,《义勇军进行曲》也顺利成了新中国的国歌,在后辈的口中代代相传。

《义勇军进行曲》之所以能成为国歌,背后离不开田汉和聂耳的付出,更离不开处于危险年代,依旧愿意尽自己绵薄之力,帮助国家渡过难关的广大人民。它道尽了国家走向繁荣道路的心酸,时刻提醒着我们,即便身处和平年代,也勿忘历史,只有牢记国耻,将悲愤化为动力,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繁盛富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