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雷会说相声吗?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张云雷是靠一首北京小曲《探清水河》火起来的,甚至有人认为他根本不会说相声,只会唱。
伴随着巨大的争议,有些人对他的成名不以为然,有些人却眼红他的成名速度。不管是诋毁他相声水平的故意踩踏,还是想复制他成名之路,期待某日的一步登天。这些人,似乎都忘记深究张云雷大火的深层原因,只停留在浅显的、片面的认识之中。
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很多短视频平台上,一些相声社团和演员在宣传上,试图复制张云雷走红之路。一些相声演员开始往“帅”上宣传,往偶像上去靠,也开始学张云雷出歌、唱歌。在返场上,更是废掉了他们擅长的语言节目,全改成了不擅长的歌曲演唱。以至于在舞台上,没有发挥出他们的语言功底和优势,反而暴露了自己荒腔走调的唱歌短板。震耳的音乐,闪烁的灯光,再加上演员们嗨到爆的动作,通过手机在公众平台的传播下,掀起了不小的热议。
这些能不能抓住观众,是不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现在很难看出来。因为,人们在对待新鲜事物上,好奇心往往是最大的。一旦人们满足了好奇心,人们的审美就会开始疲劳。是虚假繁荣?还是盛世高歌?到最后,就要看是断崖式的观众流失,还是增长式的观众涌入。时间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张云雷的成名之路。张云雷的成名不是他们认为的那么简单,也不是能轻易复制的模板。
张云雷的成名是偶然的。一首改编的北京小曲《探清水河》,在偶然的时机,适合的平台,以点带面的爆发出来,在互联网上形成了极为广泛的传播和轰动效应,也有了张云雷所谓的“一夜成名”。
张云雷的成名是必然的。成名的起因《探清水河》在2018年大火,但这首小曲却是张云雷在2015年改编而成。满怀理想的少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在多少个舞台和演出中唱过,谁又知道呢?这些词一遍遍在舌尖滚过,这个曲调一遍遍用深情熨过,长久的打磨不负这一刻的出彩。唯有耐得住等待,才能看得到成功。
如果张云雷只单单靠一首小曲,那么他红不了这么长的时间,也吸引不了这么多观众。在他的成名之路上,自幼锤炼的传统文化曲艺功底成为了他最大的依仗和优势。
张云雷的成名与自身的天赋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他自幼学艺,传统曲艺功底扎实。京韵大鼓、太平歌词、莲花落、京剧、评剧等曲艺,都是他的强项。尤其是太平歌词《白蛇传》、《太公卖面》、《鹬蚌相争》、《韩信算卦》等等,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更是被称作“少年太平歌词老艺术家"。
他的唱,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因为张云雷的唱功了得,时常被人夸赞唱得好,而忽略了他相声说的也好的事实。我们不能因为他唱的好,就去否定他的说。好似拉低他的相声水平,就能掩盖大家都不会唱的尴尬。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张云雷的相声水平一直被各种人恶意拉踩着。
首先,从听觉之美上来看张云雷的相声。侯宝林先生在《相声的表演》一书中写到:“相声演员说话咬字、发音不但要正确,而且要美,不仅使人听得见、听得懂,而且要好听,给人听觉上一种美感,吸引人爱听。”
从德云社的早期视频中可以看到,张云雷从小是在师父郭德纲身边耳濡目染下成长起来的,在说和唱上,更是郭德纲先生一字一句教出来的。张云雷从小在师父的严厉要求和教导下,打下了十分扎实的功底,在吐字发音上非常讲究。小时候演唱的太平歌词,嗓音洪亮,口齿清晰,韵味十足。就算经历倒仓,他的嗓音虽没有小时候那么洪亮,却多了一份醇厚的音色出来,演唱起来有一种独特的优美圆润之感。
在年轻一辈的相声演员中,唯独他吆喝的《卖药糖》和《十三香》娴熟流畅,韵律十足,悦耳动听。他演唱的太平歌词更是字字入耳,句句讲究。一张口便让人觉得婉转动听,让人不自觉的想要跟着一起哼唱。他演唱的京剧,易懂易学,音色唯美,连一向不爱听戏的90后、00、10后,都被他的唱腔吸引着,跟着他一起学唱。作为一个相声演员张云雷能把京剧唱的让年轻人“听”进去,然后跟着一起“学”和“唱”,这本身也是一种实力的体现。所以,我们看到了几千人一起合唱太平歌词《白蛇传》和京剧《锁麟囊》的场面。在张云雷的传播和带动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平歌词”和“京剧”被大众熟知和喜欢,并成为当下年轻人纷纷学唱的一种文化新潮流。
张云雷的嗓音有一种独特的,引人入胜的魅力。无论是他演唱的太平歌词,还是京剧、评剧,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大规模的学唱热潮。在微博“跟张云雷学曲艺”话题中,阅读量高达8亿次,讨论量高达32.3万次。更有贴心的网友整理出张云雷的传统唱段合集,方便大家学唱。这种由张云雷引起的,粉丝自发组织的大规模对传统曲艺的学唱,难道不是张云雷为传统文化传播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吗?
其次,从表演之美上来看张云雷的相声。
郭启儒先生谈相声表演经验时讲:“相声演员的舞台形象必须给人一种美感和亲切感”。侯宝林先生也讲到:“相声表演要讲究美”。
在相声行业里,一直以来被分为四种表演风格,即“帅、卖、怪、坏”。
侯宝林先生在《相声的表演》一书中对相声演员表演风格中的“帅”做了这样的表述:“帅”的意思是潇洒、漂亮,给人一种美感。比如,一出台演员走路落落大方,没有丝毫造做的感觉,说话俐落,动作干净,态度亲切,声音悦耳,从这许多方面,给观众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在《相声那些事》一书中也有相同的阐述:“帅”即是表现美的反映形态,经过艺术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演员,表演起来形体潇洒大方、语言谐趣横生、声音运用自如、表情自然生动,给人以美感。
从以上理论来看,张云雷的相声无疑是“帅”的表演风格。因此,那些从“卖、怪、坏”的角度来诋毁张云雷相声水平的人,就显得有点可笑了。
如何塑造“帅”的舞台形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表演上不能低俗,不能媚俗。即使是立意美的作品,如果没有形式美体现,美也能转化为丑。
在这一点上,张云雷却做到了恰到分寸,恰到好处。张云雷对舞台有一种极致、完美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他对舞台表演的把控和角色塑造的一丝不苟上。
在相声舞台中,《汾河湾》作为一段传统相声,主要考验的是演员腿子活实力。在这段相声中,很多年轻演员在造型上大多采用的是以手绢包头,或以手绢勒头,来塑造柳银环这个女性角色。用“丑”或“滑稽”的造型,给观众一种反差的人物形象来达到“笑果”。在表演上,也仅仅是以男性的形体夸张和搞怪动作来进行笑料的延续。
张云雷在这段传统相声中,去掉了舞台上已形成的“丑态化”表演形式,重新对柳银环这个女性角色赋予了“美”的诠释和演绎。在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恰到好处、恰到自然地表现了柳银环的女性美。
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曾说过:“美”最可怕的敌人是“媚”。张云雷在对女性角色塑造的把握上,真正体现了他在舞台表演和角色塑造上的天赋。这种天赋来源于他对艺术方向的感知,对艺术创造的极致追求和分寸感。所以,在相声舞台中,他所塑造的女性角色,让人看后既不觉得媚,也不觉得俗,清新艳丽中带着优美,如初雪后的梅花,娇艳中泛着清冷,自有一番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疏离之美。
张云雷结合自身的条件和气质,通过恰到好处的舞台表演和角色塑造,给观众呈现了一种高级趣味的审美欣赏。
可以说,这是张云雷对相声舞台做的最大的改变和贡献。他在传统相声以“听”为主的语言“笑果”上,又赋予了相声舞台以“美”的表演和欣赏。他的相声真正做到了让观众脱离“审丑”,走进“审美”。
再次,从人格魅力上来看张云雷的相声。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能吸引人的力量。人格魅力的重点是“人格”。什么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在格局、胸襟气度、负责精神等方面的体现。
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态度和高度,一个人能不能走的长远,走的扎实,主要看他心中的格局。
在今年4月份的采访中,张云雷谈到复出时的目标时,说了这一段话:“我觉得不上品,我就不要了。以前觉得这些能让观众笑,我舍不得,但今年我必须要把这些割舍,宁可观众不笑,我也不能要不上档次的了。”从他的这段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格局和认识高度,即是对“上品相声”的追求。
在年轻一辈的相声演员中,张云雷是最先认识到相声舞台中存在的弊病,即演员在演出中过于迎合媚俗,迁就低级趣味。
常连安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让人想起来美,别让人乐完了后悔。”在《相声那些事》一书中对此做了这样的解释:“要让人想起来美”,乐完以后回味无穷。“别让人乐完了后悔”,感觉器官突然接纳致笑的刺激,虽然做出了笑的表情反应,可回味起来有失身份,有厌恶之意,要观众认同赞赏,乐完不后悔,得让人笑得会心,别让人笑得恶心。
在大多数相声演员还沉浸于制造低廉笑料博观众一笑的时候,张云雷已经清醒认识到演员如果只一味媚俗,将就市场的低俗趣味,相声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窄,越走越没有发展性。所以,他明确了自己“上品相声”的追求,以发展的格局和目光穷途思变。
现在德云社能实现多栖发展的演员没有几个,而张云雷却有着很好的潜质。他的歌手身份,成为了他相声演员身份之外的又一出彩点。从他2017年小封箱《探清水河》舞台剧的表演来看,他对舞台表演和角色塑造的深刻理解和恰到把握,或许将来也能在影视上有一番出彩吧。当然,舞台表演和影视表演还是有区别的,舞台表演是通过舞台与观众直接对话,而影视表演是通过镜头间接与观众对话。不管是舞台表演,还是影视表演,首先都要具备一定的表演功底,在人物的塑造上具有多种可能性,最重要一点要对表演艺术有执着的热爱和追求。
张云雷在求索艺术的道路上,不仅要秉承虚怀若谷的胸怀,更要有锐意进取的品质。砥砺前行,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