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571天,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怎么提高表达能力的方法?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怎么提高表达能力的方法(如何快速提高当众表达能力)

怎么提高表达能力的方法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571天。

眼看要到年底,很多人都面临一个挑战,那就是当众表达。比如年底工作汇报、拜访客户、饭局应酬,等等。你看,这么多场合,各有各的难题,各有各的解法。

假如你想在表达这件事上,获取一点立竿见影的能力,今天,我们听听北京奥运会奥申委&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王惠老师的建议。

王惠老师可是我心中新闻发言人的第一人,她曾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突发事件新闻中心,在很多国家级的新闻事件中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她更是我心中当众表达的艺术大师。她当众表达的水平,是当之无愧的天花板级别。她回答过上千名记者的刁钻提问,身经百战,实战经验特别丰富。

以下是她最有价值的三个问题,分享给你:

第一个,表达状态上,一到当众讲话就特别紧张,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问的人最多。

第二个,表达内容上,当众讲话,怎么把话说到观众的心里去,减少观众的疑问?

第三个,和现场应对有关,面对现场刁钻尖锐的问题,陷入了被动状态,那怎么说,可以快速地掌握主动权呢?这个问题可以说最为棘手。

接下来,我们就一个一个来看。

场景一:当众讲话很紧张,怎么处理?

第一个,当众讲话特别紧张,应该怎么处理?紧张是一个特别有共鸣的难题,不少同学都说:

我都强准备了,但是公开场合一开口还是紧张,打乱了思路,最后语无伦次。

或者,工作汇报的时候特别紧张,严重的时候还会手抖。本来准备了5条,最后却只说了1条。该怎么办呢?

当众讲话紧张了,这种心态其实很正常。马克·吐温说过:世上只有两种演讲者,一种是紧张的,一种是假装不紧张的。

别看王惠老师现在面对各种大场面都能侃侃而谈,但是实际上她也有紧张的时候。那她是怎么应对的呢?王惠老师分享了一个自己的经历。

在北京奥运会的筹办过程中,她被任命为北京奥组委的新闻宣传部部长。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要每三个月述职一次,陈述一下筹办情况。

陈述现场,有很多官员,有国家官员,还有国际奥委会的官员,压力本来就很大。而更让人紧张的是,她还要用并不是非常熟练的英文来述职。王惠老师就提到了这么一个细节,她说:“我只要念错一个单词,我身边的外交官身体就会扭动一下。他一扭我就知道我念错了,然后我就越念越紧张。”

中场休息的时候,有同事就找到她说:“王惠,刚才在你的陈述中,你的自信,你的气场哪儿去了?你就像个一年级的学生,拿着新课本,在磕磕绊绊地念……其实你只要把意思表达出来就行了,不一定要多么精准。你太紧张了。”

听完这话,王老师做了三个动作,当场见效:

第一点,找回高光时刻。什么意思?就是要回想过往,找到自己最自信的感觉。王惠老师什么时候最自信呢?是每次在发布会上回答记者问题的时候。包括跟他们互动时的眼神、手势、坐姿等等等等。为什么这个时候这么自信呢?

这就说到了第二点,礼物心态。就是说,在这件事上你要说的话,你掌握的信息是最新最权威的,这些信息就好像是给观众的礼物。有了这个心态,被观众审视的感觉就会扭转过来。

所以她后来陈述的时候,就不低头看英文稿了,而是把稿子当成提词器,偶尔看一下。更多的时候,她是看着现场人的眼睛说话,做到目中有人,交流感也一下增强了。那具体看谁呢?

这就说到了第三个动作,找“朋友”。注意啊,如果你很紧张的话,不要去看那些皱着眉头、面无表情的人,而是看那些微笑地看着你,时不时还点头认同的人。他们用欣赏认可的眼光看你,你的自信就更强了。

在后面的每次陈述中,王老师都不断加强这三个动作。她说:“等到后面几次做陈述的时候,身边的外交官身体都不扭动了。那一天我就知道,我全说对了,我更加自信了。”最后国际奥委会的官员也连连肯定,说:“你的陈述非常清楚。”

场景二:当众讲话时,怎么说到观众心里,减少疑问?

好,说完了紧张的话题,还有一类问题也很难处理:怎么能把话说到观众心里。什么叫把话说到观众心里?

你想,把话说完等于说到了观众心里吗?不等于,还要让观众能听得进去。那观众能听得进去等于说到心里了吗?还是不等于,还要说完之后,没有歧义,没有疑问。那到这儿就完了吗?当然还不够,最后还要让对方按照你说的去行动。

具体怎么做呢?这就需要我们问题前置,做好强准备。

王惠老师给我们支了一招,叫“四宁法”。她每次面对各方记者的现场提问时,都能娓娓道来,就是用“四宁法”提前预测了记者的问题。

其实咱们在职场上也一样,汇报、述职的时候,难免被同事领导提问、怀疑、指出问题,甚至有时候对方本身就对你有偏见。针对这样的场景,咱们就要提前筛选出关键人,推演出他们可能会提出的关键问题。

王老师说,具体要做到四个“宁”。

第一个,是宁多勿少。要按照现场会被问的问题数量的 6- 8 倍整理。王惠老师说,她在发布会如果准备回答4个问题,那一般会提前准备24-32个问题的答案。

第二个是宁难勿易。把观众心里的问题想象得难一点。如果现场观众的问题没这么难,那你回答的时候一下就轻松多了,而且会更自信。

第三个是宁细勿粗。把观众的问题准备得细致一些,比如数字、名称、细节等等等等,以免被追问的时候答不上来。

第四个是宁疑勿信。如果对方的提问你还不太了解,一定不要着急相信对方的说法,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那怎么办呢?可以用这个句式,“现在我正在关注这个问题,同时我想跟你说的是……”,或者“你说的事情我还不太了解,同时我想告诉你的是……”这样回答就避免给出错误答案,同时还给出了增量信息。

这样一轮准备下来,现场观众心里大部分的问题都能提前预测到。甚至在讲话的时候还能提前给出回应,观众听了心里自然是没有疑惑,而且是满意的。

更重要的是,“四宁法”还能帮我们提前规避一种极端场面,那就是被现场的观众问题住了。比如有同学就说,经常需要现场答辩,台下的专家总能挑一些漏洞然后就此发问,很多时候都回答不上来。还有同学说,马上就要年终汇报了,最后的问答环节,要是领导提的问题我不会答,该怎么办呢?

其实,按照“四宁法”提前准备,那专家领导不管怎么问,都会问到你的安全岛之内。

场景三:面对刁钻尖锐问题,怎么掌握主动权?

好,通过提前准备已经说得很全面了,可在现场还是被问到尖锐的问题了,应该怎么办?

别急,王惠老师在这方面特别有经验,她给我们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2015年,是申办冬奥会的最关键的一年,国际奥委会来考察。在发布会上,一个外国记者就问出了这样的问题:

你们北京要申办冬奥会,但是北京的雾霾那么严重,到时候要让全世界运动员戴着防毒面具来参加冬奥会吗?

这个问题问出来就是来者不善,非常尖锐。王惠老师作为奥申委的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会上代表的可不是自己,而是整个北京,甚至整个国家。一句话说不好,都会影响冬奥会的申办。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听到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应对?很多人可能会愤怒生气,或者是不知所措。你猜王惠老师是怎么应对的呢?

王老师说,她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心里在窃喜。为什么?王惠老师一直有这样一个理念:不管对方问了什么问题,都是机遇。当时她是这样回答的,她说:

确如你所说,北京现在的空气确实不尽如人意,但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所关注的是,能够用什么有效的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空气质量问题。上周我们已经研究出台了一个严厉治理雾霾的有关规定。按照这个规定,我们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在 2022年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空气质量的指标。

听完王老师的回答,那个记者还不死心,又追问了一句:

你们是不是为了申冬奥,才这样治理雾霾的呢?

言下之意,这些措施都是面子工程。你看,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王老师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她说:

实际上,申冬奥是促进了我们的空气治理,但是治理好空气更是为了老百姓。所以我们申办冬奥会是一个民生工程,是为了让老百姓尽早地享受到良好的空气。

回答完之后,第二天新闻大标题是这么写的:“北京承诺2022年实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的指标”“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全都是正面的报道。

其实王惠老师的应对,是用了这么一个公式:正面回应 列出方案 给出希望。下面我们来拆解一下:

首先,正面回应。面对刁钻尖锐的问题,不要不回答,不要闪躲。如果是事实我们就承认,就像王老师当时给出的回复:“确如你所说,北京现在的空气确实不尽如人意。”同时不要只是停留在问题的原点上,而是拉着他向前看:你关心,我比你还关心,所以我们不仅关注质量,还关注治理。那具体治理方案,就有很多对方不知道的新信息。

所以接下来马上进入第二步,列出方案。告诉记者和观众具体的治理方案是什么,进度怎么样了,每个治理阶段要花多长时间,投入多少资金、做多少事情。从事实的层面,让对方看到我们的方案还有行动。

到这儿还没完,紧接着第三步,给出希望。王老师还把这个问题背后更深的意义给点破了。空气治理可不只是为了冬奥会,而且还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这一下子跳出了记者的问题本身,带着大家站到了的更高的维度,让大家看到了未来的蓝图和希望。

你看,任何一次被提问,其实都是一次表达机会。借着这个机会,刚好可以传播你希望传播的内容。哪怕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最后也能变成一个正面宣传的机会。

好,到这里,当众表达里三大高频难题就解决完了,最后咱们再归拢归拢。

第一个,状态上,当众讲话时很紧张,怎么办?咱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高光时刻,保持“礼物心态”,在观众里寻找态度友善的朋友。

第二个,内容上,当众讲话,怎么说到观众心里,减少观众的疑问呢?我们可以用“四宁法”做好前置管理,提前预测问题。

第三个,应对上,面对刁钻尖锐的问题,怎么变被动为主动?王惠老师给出了一个公式:正面回应 列出方案 给出希望。

总之,任何一次当众表达,哪怕只是回答一个问题,都是你传播思想、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借助当众表达获取信任,建立权威,是这个时代人人都要掌握的技能。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参考资源:得到APP·得到精选《怎么把话说进观众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