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师报 作者:赵宝每一次大型模拟考后,一线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教的,考试基本都不考;试卷考的,老师基本都没教”学生也抱怨:“考前背的都不考,试卷考的都没背”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隔开了教学和考试教师困惑,学生无助,教学迷茫问题症结到底在哪儿?是教出现了问题,还是检测环节出现了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分段整理的教学反思?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段整理的教学反思(教学和考试的蓄水池)

分段整理的教学反思

来源:教师报 作者:赵宝

每一次大型模拟考后,一线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教的,考试基本都不考;试卷考的,老师基本都没教。”学生也抱怨:“考前背的都不考,试卷考的都没背。”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隔开了教学和考试。教师困惑,学生无助,教学迷茫。问题症结到底在哪儿?是教出现了问题,还是检测环节出现了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

立德树人视野下的教学,对学生人文、学科素养的考核比重凸显,教学和考试之间脱节,问题在学生吗?显然不是,上述问题的症结归根结底在教师身上。如何填补教学和考试间的鸿沟,不妨从下面几点做起。

备课中要深刻领悟学科核心素养,将教材内容融入学科素养中

以历史学科为例,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严格地说,五大核心素养可以归一,统一归为历史解释。因为历史教学就是为了在学生知识架构中构建正确的历史认识,以此来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那么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就要充分挖掘课堂、挖掘教材中可以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让学科素养融入学生心田。

我们不能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传声筒,而要成为知识的加工者、整合者、传播者。教师的格局、站位低了,学生就不会有大格局。我们的课堂应该有大格局,我们的站位提升了,学生的站位也会水涨船高,所以我们要在备课中深刻反思,反思我们这节课该教给学生什么,能够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教材是纲,我们以纲为统领,如何填充,如何排兵布阵,那就要看教师的加工整合能力。学为基础,反思为引领,当我们在学科素养下自己反思,再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去反思历史事件,教材历史事件之间的留白(历史事件之间脱节问题)学生就会自己填补一部分,剩下的教师再加以补充,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中要注意课堂生成,这是教师的反思之源,学生的原动力

虽然我们是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课前我们也充分考虑了学情、班情,考虑了学科素养,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备课就是完美的。有一种课堂现象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按照常理出牌,而教师则想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组织教学。此刻我们就要反思,学生为何不按照常理出牌?其实课堂本就是争鸣的地方,有争鸣才会碰撞,思想的火花才会出现,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课堂,才是育人的课堂。

学生站位不同,他们思考得出的结论就会各异,当争鸣超出了我们的预设,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引导错了,相反这恰恰是课堂的精华所在,因为课堂生成,就是要生成不一样的声音,美妙的音乐全都是一个音符,你觉得那还是动听的音乐吗,还有音乐的质感吗?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用心倾听他们的声音,课堂上如果有时间,就展开讨论,没有时间,就留在下节课集体讨论,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在浪费课时,耽误教学进度。因为出现争论是这节课最值得欣赏的地方,不是每一节课都会有这样的生成,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样的生成,分析这样的生成,不管这样的生成对与错,我们都要去探究。学生经历了探究,才能深刻领悟,教师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收获是按部就班的教学永远无法企及的。

在教学中反思,我们就会知道备课预设会出现哪些我们无法预料的情况,在接下来的备课中,我们就会预设可能发生的情境,及早制定预设方案,这对我们教师自身的成长,对我们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知识的迁移,对学生应付考试,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学生在开放的教学中,在争鸣的课堂上,学会课本以外的东西,学科核心素养凸显,考试检测,不就是考查学生的这种能力吗?这样的反思,无形中填补了教学和考试间的鸿沟。

教学和考试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如同一个知识场。反思,就犹如一个巨大的蓄水池,知识的再现、迁移、运用,都会在这样的蓄水池里被打捞出来。教师反思,会让课堂不断完善,教学水平更加精进,对考试的把握更加科学有度;学生反思,会让他们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重组,会让他们知识的迁移能力不断提升。如果把老师的反思比作是“渔”,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作是“鱼”,当“鱼”遇到了“渔”,教学也就成了一潭活水,反思也就成了教学和考试之间的蓄水池,学生就能够游刃有余于各种考试之间,“学在书内,考在书外”对学生而言也就不成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