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的本意是什么?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什么微妙的区别?

要品味这种区别,需要探究一下【是】字的本源。

从《辞海》可以查到,“是”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其本意为【正】、【不偏斜】。随着语言的演变,又引申出其它意思,如:

  1. 判断:对、正确等。
  2. 应答:同意、赞成、服从等。
  3. 代词:这个、这、这样等。

关于【是】的本意,有一个词可以体会:共商国是。 (共同商议国家的路线、国本)。

这个词语应用的场合非常庄重,和“谈论国事”,有本质的区别。

关于引申意,我们也都很熟悉:

我是中国人。(不偏斜、对应的很准,100%华夏血脉)

是非曲直。(正确,事情应该有的样子,不歪曲)

“传令,大军明日开拔!” “是!”(您的命令很对!这个想法很正点!我马上执行!)

大家可以发现没有,无论怎么演变,引申意都带有本意的影子:正、对应。

你知道东方人和南方人的区别吗(看完大声疾呼后)(1)

二、【是】放在名词前做定语有什么作用?

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去品味【是】作为代词的用法,就会发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能简单翻译为“上天将要委托大事给某个人。”

----如果想表达“上天将要委托大事给某个人”,孟子还不如写成“天将降大任于人也”。(都是泛指)。

联系上文中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我们可以翻译为: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像前面举例的)这样的人身上。

这里的【是】有“对应”的意思。

【是人】:前面说的那些人、对应前面的那些人。

为了验证,《孟子》一书中类似的用法还有两处(用在名词前做定语):

第一处是《孟子丶尽心上》中一段话: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翻译成白话就是:

公孙丑说:“《诗经》上说:‘不能白吃饭啊。’现在有些君子却不耕种而有饮食,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君子**居住在(对应你说的)这种**国家,这个国家的君主任用他,那么国家就安定富裕、尊贵显荣;国家的少年弟子跟从他学,那么就会继承、友爱、忠实、诚信。比起‘白吃饭’,哪种益处更大?

第二处是《孟子丶万章》中一段话,原文比较长,简略说大意是:

商汤派人去聘用伊尹为官,伊尹不从,说:我要商汤的聘礼有什么用呢?我还不如待在田野独善其身,享受我的尧舜之道呢? 商汤再三去请。伊尹幡然悔悟,道:比起我躲在山里,独自享受遥远的尧舜之道,为什么不现在就出山做点事呢?

【**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

-----让这样的(虚心请我的)君王就成为尧舜之君,让这样君王的百姓就成为尧舜治下的百姓呢?)

和《孟子丶尽心上》中【君子居是国也】一样,《孟子丶万章》的这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 、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同样是动词 定语 名词,指向性非常强,对上文中提到内容的强调和归纳。

你知道东方人和南方人的区别吗(看完大声疾呼后)(2)

三、【是人】和【斯人】有什么区别

上面我们找出了《孟子》中【是】放在名词前做定语的三个例子:

  1.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 君子居是国
  3. 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使是民为尧舜之民

分别联系上文,三句中【是】字的出现都有类似的环境:

  1. 前面是具体的事件(舜发于畎亩之中、君子不耕而食之国、三请伊尹的商汤)
  2. 后面是归纳、推论:这样的贤人、你说的国家、这样的君主
  3. 用【是】字,建立案例和推论的关联,并着重强调。

这是孟子一书中【是】和【斯】的细微区别。我们可以找一个【斯】的例子做对比: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孟子说:“仁的实质就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就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就是明白这二者的道理并坚持下去。

很显然,上文中的【斯二者】,就是单纯代表前面提到的“仁”和“义”,并无承接后文,也不含归纳推论的作用。

同样的,“微斯人,吾谁与归” 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也是这样的作用:单纯的代词。

最后,和很多自媒体分析的大家习惯用【斯人】,是因为【斯人】比【是人】更像古文更文雅,刚好相反。用【是】字,语气上更确凿、更正气。

这和【是】字本意【正、不偏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了“共商国是”,还有一个例子可以供大家品味,那就是佛经上开头四个字:

【如是我闻】。

你可以把它改成“如斯我闻”、“如此我闻”感受一下。

四、结语:

虽然【是人】和【斯人】,放在【天将降大任】一句中意思都差不多,但是在力度上和语气上还是有细微的区别的。

首先【是】不单是代词,还有归纳、强调的作用。

是他,是他,我们的英雄小哪吒。

更正气、更确凿。

如果你大声朗读,【是】是翘舌重音,而【斯】,气息从牙缝里“咻”的一声就飘过去了。

用【是人】更符合孟夫子的浩然正气。

你知道东方人和南方人的区别吗(看完大声疾呼后)(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