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代文学史,鹿意象似乎颇受历代文学家青睐。以古代诗歌为例,无论是上古先民的真情咏唱《诗经》,还是蓬勃发展的盛唐诗歌,小鹿意象都极为独特而又丰富。因此探究鹿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多重内蕴,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诗经》以及盛唐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意象,即创作者通过自己独特的情感活动,根据某一客观事物创作出来的,带有某种特殊含义或文学意味的艺术形象。《周易·系辞上传》中提出"立象以尽意",说明意象的主体是客观事物,它内蕴丰富多变,以此表明创作者的独特情感。比如古代诗歌中的红豆意象,多指相思之意;杨柳意象可指离别依依之情;而月亮意象便代表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
小鹿,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纯洁动物,因此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纵观中国文学史,鹿意象的内蕴不仅极为丰富多样,而且能体现出创作者的审美感受。经过不少文人"反省创作",鹿意象的审美内涵也逐渐明确。诗,歌以言志也。以古代诗歌入手,研究鹿意象的丰富内蕴,也有利于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古人的审美内涵。
一、鹿意象在古代文学中的常见内蕴
既然已经谈到,小鹿属于大自然,因而其标签之一便是"奔放而有活力"。唐代诗人卢纶写道:"野日初晴麦垄分,竹园相接鹿成群。"自古以来,鹿便是一种祥瑞之兽,其身体轻盈,在奔腾飞速过程中不畏险阻,有着一往无前的气势。
根据这种特征,不少文人还融入自己的情感在内,赋予小鹿更加深刻的内蕴。如李白《山人劝酒》中写道:"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老。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不难看出,鹿意象表现出李白不畏险阻,又不肯趋炎附势的高洁情操。
其次,小鹿自然之美,即为纯洁本真之美。在众多文学作品之中,如"鹿门"这一概念,逐渐成为不少诗人渴望追求清幽自然的象征。诗人孟浩然在《夜归鹿门歌》写道:"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诗中时常出现归隐情结,故而世人谓孟浩然,称其为"诗隐"。他渴望远离功名利禄之烦扰,向往鹿门之中的自然本真之美。
因此鹿门(鹿车)这一意象,对众多诗人来说,是一个追求本真的世外桃源。明思想家薛瑄在《过鹿门山》中写道:"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宋欧阳修《秋怀》中亦曾写道:"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另外,小鹿赤诚之性与无拘无束,也难免会让众多诗人对其喜爱不已。尤其在宋明时期,国家经济实力飞跃提高,带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市民阶层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但是在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压抑之下,人们却更加渴望内心情感的宣泄。如此一来,鹿意象代表的自由和无拘无束,更加难能可怪。
宋梅尧臣在《鲁山山行》中写道:"霜降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以表达放浪自然之快感;大文豪苏轼在《仙都山鹿》中亦有所感:"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明思想家王阳明则借助鹿意象表明自己超脱旷达的人生境界,他在《独对亭望五老》如是道:"我来骑白鹿,凌虚陟飞嗽。"
二、从《诗经》看鹿意象的丰富象征
《诗经》作为我国诗歌源头,自然不可忽视。据查,在《诗经》当中,共有九篇诗歌涉及到鹿及其意象,其中包括国风三篇(《周南·麟之趾》、《召南·野有死麕》、《豳风·东山》),大小雅共六篇(《小雅·鹿鸣》、《小雅·吉日》、《小雅·小弁》、《大雅·灵台》、《大雅·韩奕》、《大雅·桑柔》)。国风多为劳动人民创作,代表他们最朴实的情感诉求。
而雅诗多为王畿雅正之乐,多描写战争、祭祀、田猎。这些内容,都或多或少与小鹿有直接关联。在这些诗歌中,鹿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代表王权象征,多为雅正之诗;一类代表爱情婚姻象征,传达上古劳动人民的真情吟咏。
(一)逐鹿中原与王权象征
纵观历史长河,鹿曾多次代表过王权象征。商纣王为彰显王权,修建鹿台以示天下。《史记·淮阴侯列传》也有记载:"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表明鹿与王权在某些特定场合,是为等同概念。另外,诸如鹿死谁手、逐鹿中原、群雄逐鹿等成语,也表明鹿与王权密切相关。
又如《诗经》"四始"诗之一《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该诗分三章,每章皆以鹿鸣起兴。天子举办宴会时,命人奏响《鹿鸣》之歌。宴会结束后,天子又赠送宝物给各级君臣,"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
天子在宴会期间奏响《鹿鸣》,并非是随意为之,而是在当时,鹿便彰显王权象征。故而文章以鹿起兴,便能更加准确体现出天子之权威。正因如此,后代举行科举制选拔后,天子也会举办"鹿鸣宴",以示爱才之心。汉末枭雄曹操也曾在《短歌行》中写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一统北方,心中以帝王自居,同时借鹿鸣来表现自己的求贤若渴。
(二)择偶标准与求爱信物
小鹿性格温和,不仅纯美可爱,而且还有不错的繁衍能力。上古初民长期在野外劳作,而野外也是小鹿的活动范围。日积月累之下,人们发现小鹿的生活脾性和性格都符合自己对女子德行的规定,故而便逐渐对小鹿产生出好感。换句话说,小鹿温和善良、繁衍能力强、赤诚合群,也符合当时社会对女子的要求。
如《周南·麟之趾》中写道:"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韩说曰:“《麟趾》,美公族之盛也。"该诗以小鹿为表象,其内蕴是表达创造者对女性生育能力的赞美。另外,在《召南·野有死麕》中,小鹿还被当做猎物,被男子捕获之后用白茅精心包装,以此用作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求爱信物。
三、唐诗鹿意象反映诗人的情感内涵
在蓬勃发展的唐代诗歌中,小鹿也备受诗人喜爱。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唐诗》当中,包含有鹿意象的诗歌高达397首,有197位诗人参与其中。诸如一代帝王李世民、诗歌两座高峰李白和杜甫,都曾咏鹿以明志。不难发现,鹿意象于先秦时期便已经出现。《诗经》有起兴之鹿、《楚辞》有仙化之鹿、汉赋有颂德之鹿、魏晋也有隐逸之鹿。
到了盛唐时代,诗歌有蓬勃发展之气象,鹿意象的内蕴以及精神内涵,也愈加丰富多彩起来,下面列举几例详细说明:
(一)运用典故慨叹自身遭遇
在众多鹿意象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姑苏麋鹿的典故,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与感触。"麋鹿游"意谓胜地衰败,比喻亡国。如李白《赠薛校书》:"我有吴越曲,无人知此音。姑苏成蔓草,麋鹿空悲吟。"姑苏麋鹿之典,源于伍子胥劝谏吴王。李白化用此典,借历史兴亡之叹,表明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以鹿之隐逸,侧面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之情。
又如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十五:"鸱鸮悲东国,麋鹿泣姑苏。谁见鸱夷子,扁舟去五湖。"伍子胥忠谏而亡,表明伴君如伴虎。陈子昂身怀大才,却始终不受重用,他的心情自然是苦闷和无奈的。但他又想到君王无情,故而以范蠡归隐为隐喻,毫不留情揭露当时的黑暗现实,故而其文字又充满鞭挞之感。
(二)赞咏贤者以示尚贤姿态
以国家角度来看,小鹿被古人视作祥瑞之兽,在不少期盼国家兴盛的诗歌中,鹿意象时常出现。但以诗人自身角度入手,他们也时常借助鹿意象表达自己对贤者的赞咏之情。如常建《鄂渚招王昌龄张偾》节选:"有时荷锄犁,旷野自耕耘。不然春山隐,溪涧花氤氲。山鹿自有场,贤达亦顾群。二贤归去来,世上徒纷纷。"
受佛道学说熏陶,不少诗人在仕途失意之后,会将感情寄托于隐逸之中。诗人常建仕途失意后,便曾隐居武昌鄂渚。在此期间,他对同道人士王昌龄、张偾二人颇为赞叹,并提出招隐想法。其目的是以"鹿鸣求其友"之意,表明自己尚贤求友之渴望。与此同时,诗人颇为自得的隐逸姿态,也极具感染力。
参考文献:
《周易·系辞上传》
《鄂渚招王昌龄张偾》
《周南·麟之趾》
《召南·野有死麕》
《过鹿门山》
《全唐诗》
《诗经》
《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