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文献当中,只要是单独出现一个"河"字,如无特别注明者,一般都指称"黄河"。就连近现代有些诗词中也还都沿用这样的称法,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典故,或者说历史文化内在意蕴传承。

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这样一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大河上下"中的"河"或者说"大河"就是专门指代黄河而言的,而不能认为是其他的什么河流。

中国境内,最大的两条河流,一条是黄河,另一条是长江,这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既然黄河和长江不分伯仲,那么历史上称黄河时可以简称为"河",那么是不是历史上称长江时也统统简称为"江"呢?

长江和黄河取名有什么依据(34河)(1)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应该是这样,应该是历史上指称长江时就用一个"江"字,就像指称黄河时就用一个"河"字一样,这种用法应该是黄河和长江才能拥有的在文字指称上的特权。可是,就是这样的想当然,让我们犯了错误。

其实,历史上的人们用"江"字有时候指代的是长江,有时候指代的不是长江,这已经为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石泉先生论证清楚了。那么,石泉先生为何说历史上的"江"不能简单认为是指"长江"呢?

一、文献中常说的"江、淮、河、济"中的"江"就不是指长江

四渎为江淮河济,只要稍微读一点古代历史文化书籍,就不难看到这样的称法。四渎就是指的"江、淮、河、济",一般认为,"江"就是长江"淮"就是淮河"河"就是黄河"济"就是济水。长江我们都知道,黄河我们也知道,淮河我们更知道,只是济水可能就不清楚了,因为其在历史上就已经堙没无存了。那么这其中的"江"真的说的是长江吗?

长江和黄河取名有什么依据(34河)(2)

我们可以先行推测一下,久居并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可能在大禹治水的年代,并没有任何人看到过如今的长江,至少不如对北方的河流那样熟悉,长江以南的地区估计也并没有与黄河流域有多大的交往

实际上,《史记·殷本纪》中说的很明白,大禹治水在外,对于人民有功劳,使得人民安居乐业,其中"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从这四条河的方位来看,南边是淮河,如果其中的"江"果真是"长江"的话,不应该是"南为江"吗?怎么会"南为淮"呢?

由此可见,"四渎"中的四条河流的方位最南边的应该是淮河,我们知道长江还在淮河的南边,因此,可能"江、淮、河、济"中的"江"并不是指代长江而是指代的是淮河以北的一条河流这条河流可能已经消失了或者变小了,以至于后人找不到那条河流,看不上那条河流,于是将此"江"误认为是"长江"。不管怎样,四渎中的"江"绝非是指代长江可能是指代今山东境内的沂水。

长江和黄河取名有什么依据(34河)(3)

二、淮河以前叫做淮水,历史上也被简称为"江"

淮河,以前叫做淮水,中国最重要的地理分隔标志,此河以北、此河以南形成两个迥异的自然地理区域,成为独具特色的我国南北方大地理割据形成的原因。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大约是先秦时期,淮河也有时被用一"江"字代替。石泉先生举了好几个例子予以说明,比如《左传》中讲到了楚国围攻蔡国的事情,说楚国想让蔡国迁移到江之北、汝水之南的"江、汝之间"其中的"江"怎么也不可能是长江的简称

原因就是,其实我们只要懂一点地理,我们就知道,汝南郡在三国时候是在现在的河南,其郡治为上蔡,其显然是蔡国故地。汝南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其在汝水的南边。既然如此,则汝水就是在河南境内。汝水在河南,淮水在河南的南边,淮河的南边才是长江。

请问,如果楚国想让蔡国迁徙到"江汝之间",如果江确实是指代长江的话,那岂不是给了蔡国很大的一块地方,并且这个地块还有可能与楚国接壤。一个被楚国围困的蔡国,楚国怎么可能让其获得这样大的地盘呢?

所以,推测即可知道,江很有可能就指代的是淮河。如果是这样,那么本身就在汝河流域的蔡国,被迫迁徙到汝水和淮水之间的狭长地带,才是较为合理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均能证明淮河在古时的一段长时间内被称作江。

长江和黄河取名有什么依据(34河)(4)

三、现在的汉江、古时的汉水也被简称为"江"

现在的汉江在陕西的南部,冲积成汉水盆地,所谓天府之国是也。汉族之汉,汉语之汉,天汉之汉,均是取自此处。本来,汉的本意是"流量比较大的河流",所以既然这是流量较大的河流,所以它的支流就是流量较小的河流,于是汉水的上游有一条支流叫做"漾水",而"漾"的本意就是指代较小的河流

既然"汉"有较大的河流的意思,那么似乎得上"大江"的称呼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其实事情没有这么容易证明。实际上,历史文献中的确有很多地方用江指代的就是汉水,如果不加分辨的话,很有可能误解古书的意思。

例如,《史记·周本纪》中说到周昭王去难边巡守的事情时,说到昭王没有活着回来,而是死在了江上,说"卒于江上"。这条史料大家已经没有什么疑问,其他的史料能够证明周昭王是死在了汉水上,所以这里的"卒于江上"的"江"就是说的汉水而不是长江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周王朝在关中,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住着,要南下巡守,去往汉水还较为可信,说他一下跑到了长江,这之间远隔千里,周昭王就是礼仪性的巡守,没必要跑那么远的地方。同样的例子就太多了,江汉常常连用,江就是汉水,汉水也称为江。

长江和黄河取名有什么依据(34河)(5)

结语:

中华文明的发明与发生跟地域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被体现在文字用语当中。黄河流域是当之无愧的最古老的起源地,黄河对于中华民族早期发展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同时期的长江,所以在历史的早期人们对黄河的熟悉远远超过长江,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基于此,我们发明的"河"字成为黄河的特称就毫不奇怪,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逐渐变浑浊、变黄,才再其前加了一个"黄"字。但是不会改变用一"河"字代指黄河的文化传统。

但是,长江在历史的早期是很少机会能够被黄河流域的人们发现并深刻认识的,所以其长时间被忽视,人们可能那个时候已经发明了"江"的字,用来指称黄河流域的其他的河流,只是随着长江在经济中、文明中得地位日渐突出,历史后期“江”可能大多数情况下才是指代的长江。

所以,自古以来,"江"并不是"长江"的专称,有时指沂水、有时指淮河、有时指汉水。既然如此,历史文献中的"江"就不能被我们简单地划等号于"长江"。河确实是指黄河,但江确实不是专指长江。

参考文献:

石泉:《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文史》第6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