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记录了法国探险家西尔万·泰松在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的六个月隐居生活。最近的村庄在一百二十公里以外,没有邻居,偶尔有奇怪的访客。冬季,气温降至零下三十摄氏度;夏季,熊在湖岸陡坡出没。

他带去了书籍、雪茄和伏特加。至于其他——天地,静寂,孤独——已在那里。

关于挪威的森林的文艺短片(影评希望我们都有孤独且自由的灵魂)(1)

影片的故事主线十分简单,跟着镜头来到西伯利亚深处,卡车在厚厚的冰面上一路前行,终点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小木屋。木屋窗前正对着贝加尔湖,严冬像是被无限复制的冰雪世界,一直延伸到世界尽头,片尾正值暖季,冰雪已融化,一船一人在清澈纯净的湖上漂荡。

关于挪威的森林的文艺短片(影评希望我们都有孤独且自由的灵魂)(2)

“犀牛月亮用象牙般的角刺伤了非洲色彩的天空。” “叶片钻出粗糙的芽苞,雪喃喃诉说着回到湖中的希望。” “橙红色的月亮在夜空升起。它在浮冰碎块上的倒影犹如破碎祭坛上血色的圣餐饼。”在西尔万的日记中,一景一物都带着诗意的美,他笔下对大自然里的森林、湖泊、月亮、松枝、冰层的描写,让人心旌摇曳,无比神往。他每天与不同的美景相伴,与内心对话,以自己的哲学观思考生命,思考生活,从中寻求答案。

关于挪威的森林的文艺短片(影评希望我们都有孤独且自由的灵魂)(3)

导演很喜欢用广角和空镜,对比空间广袤和人类渺小,以及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宁静的美感。但对于没有切身生活于此的人来说,这些氛围、质感不过都是种自我催眠的浪漫主义。

就像告别了准备物资的人们之后,泰松像个孩子一样在冰上滑行跳舞,此时他还没有感受过西伯利亚的残酷,他对它还有幻想。

关于挪威的森林的文艺短片(影评希望我们都有孤独且自由的灵魂)(4)

像所有喜欢规划自己领地的人类一样,到达小屋的第二天,泰松就开始重新布置房间。揭掉地上的油毡,撕掉花里胡哨的廉价墙纸,露出木地板和墙面本来的样子。钉上地图,架子上整齐排满带来的书。食品摞在墙边,水壶里是烧好的开水,炉子里填满了木材,烧得暖烘烘的。

关于挪威的森林的文艺短片(影评希望我们都有孤独且自由的灵魂)(5)

在简单中支配一切,使他获得无上的满足,在那里,他不曾怀念都市的生活,不曾留恋既往的拥有,即使中途因签证的原因短暂进城,重返小木屋后仍是加倍地珍惜。

自春天开始,森林、湖泊便渐渐有了生机,贝加尔湖的冰雪开始消融,冰层一点点褪去,呈现出多彩的生命——万物在爱中皆有生命。

关于挪威的森林的文艺短片(影评希望我们都有孤独且自由的灵魂)(6)

光线的变化给森林、湖泊平添了丰富的层次,留下日日不同的印象。熊、鹿、狼也渐次醒来,时不时地出没在他的视线里。荒野中西尔万·泰松不止一次地遇见狼、遇见熊,有时狭路相逢,好在短暂的对视后都相安无事。

受美景和好奇心的引诱,危险并未阻止他探索的脚步,某一个时刻面对高远的天空、肃穆的森林,他忍不住在一棵桦树的树干上写下:“桦树,我把一条信息托付给你:告诉天空,我向它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