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堤原为人工修筑的挡潮海堤,始建于唐代。唐大历年间,李承任淮南黜陟使时,督工兴筑常丰堰,亦称捍海堰。当时常丰堰,北起阜宁沟墩,南至大丰大团,长70多里。此堰,在较长时期内起了“遮护农田,屏蔽盐灶”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境内农、盐业发展。后因年久失修,逐渐损坏。

盐城历史之宋公堤旧址(盐城范公堤的传说)(1)

宋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任西溪盐官时,目睹海堤久废不治,海水倒灌,灾害频发,即呈奏折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后为泰州知州)请求修筑海堰,提出重修方案,经张纶转奏宋仁宗获准。次年,范仲淹调集通州、泰州、楚州、海州4万余民工施工,重修捍海堤。兴工时节,正值隆冬,天寒地冻,卤气侵袭,海潮倒灌,遇到重重困难,工程被迫停工。后几经周折,在张纶和淮南转运使胡令仪的支持下,上表朝廷,力排众议,于天圣五年秋复工,次年秋建成。堤基宽3丈,高1丈5尺,顶宽1丈。

传说,工程初期难以确定海堤的具体走向和高低水平,筑起的海堤常常第二天就被海潮冲得无影无踪。范仲淹反复寻求,终得一法,命人在涨潮时向大海倾倒大量稻壳,第二天落潮后,自然粘附在海岸的稻壳就成了修海堤的水平和线路。

元、明时期,又修建加长,逐步向南北延伸,日臻巩固,最终形成南起通州吕四场,北至阜宁庙湾场,绵延291公里。堤成后,对挡御海潮曾发挥重要作用,守护了堤内的人民生命财产,也保住了各大盐场、农事、盐业都受其利。后人为怀念范仲淹的业绩,称捍海堰为范公堤。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范公堤身改为通榆公路,现为二O四国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