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风雨夜,多相思。巴山夜雨之夜,李商隐独自一人在外,听着那“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雨声该是何等难过!诗人想要转移这一份难耐的忧愁,于是便开始设想未来归家后,能和妻子一起剪烛西窗,那时再来回忆这巴山夜雨时,应该会有几分温馨吧。

这首诗后,剪烛西窗成为形容夫妻之情的一个美好意象,意为男子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不过后来「剪烛西窗」被泛用,也用来指亲友聚谈。

但其实,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不妨用「对床风雨」这个意象。

何当共剪西窗烛可以表达爱意吗(剪烛西窗vs对床风雨)(1)

唐代韦应物有诗《示全真元常》:

余辞郡符去,尔为外事牵。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始话南池饮,更咏西楼篇。无将一会易,岁月坐推迁。

这首诗在诗人辈出、佳作频出的唐朝并不显眼,直到北宋苏轼独具慧眼发掘出来,并多次使用,东坡非常欣赏这两句,并在给弟弟子由写得诗中多次化用「对床风雨」,比如: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对床老兄弟,夜雨鸣竹屋。

对床定悠悠,夜雨空萧瑟。

这哥俩的感情那不是一般的好,想必那对床风雨,就是他俩一起成长、一起读书、一起上京赶考的时光里,共同度过的很多个风雨之夜里的美好回忆吧。

从此之后,「对床风雨」成为表达兄弟之情的一个意象,南宋的辛弃疾受此影响,他在自己送祐之弟的词中也提笔写道「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

到了民国,「对床风雨」还在继续使用,并且已经扩展到亲友之情,就比如苏曼殊在《致刘三书》写道:「回忆秣陵半载,对床风雨,受教无量,而今安可得耶?

我们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或许难以体会苏轼和弟弟苏辙之间那份深切的兄弟之情,但是如果我们回忆起上学时,住在一个宿舍的同学,半夜熄灯后还在窸窸窣窣、嘻嘻哈哈聊天的情景,是不是立刻就有了几分「对床风雨」的味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