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柳新蝉,绿荫成行。又到了一年毕业季。每到这个时节,总是充满了伤感,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毕业意味着各奔东西甚至就此别过,再也没有联系。

友情真的能够经受住时间和距离的考验吗?或许看了下面这个温暖动人的故事,你会有新的答案。

浙大海归失联(毕业即失联浙大老前辈)(1)

浙大海归失联(毕业即失联浙大老前辈)(2)

习惯于互联网通信的现代人也许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信纸了,也难以理解,写信是为何。然而这一封封信,在三十年前还是中国人通信往来的主要工具。但这个故事里的主角却还不是普通的信件,它是一封整整写了21年的“连环信”。

所谓“连环信”,类似于“漂流瓶”,是指在一群人中间,一个给另一个写信,一直循环下去,直到最后信又回到自己手上。这21年的“连环信”,到2014年,已经进行了50余轮,一共700多张信纸。而写信的正是浙江大学1946级的学生,也是浙大医学院的首届毕业生。他们在后来都成为了医学各科的教授,其中不乏中科院院士、学科负责人、医学院院长等等。

浙大海归失联(毕业即失联浙大老前辈)(3)

整理母亲遗物时,揭开尘封的往事

尘封多年的“连环信”往事被揭开,缘于浙大老师马衡在整理母亲严徵辉遗物时的发现:一封封书写工整的信件被细心封存,每封信的页角均被编号标记。信件中还夹带着当年的草稿,显示出书写者之严谨以及对信件的重视。马衡意识到,这便是母亲多年来所寄“连环信”的原稿。

浙大海归失联(毕业即失联浙大老前辈)(4)

这“连环信”的发起人是陈宜张,他是老浙大医学院的首届毕业生,也是新浙大医学院的首任院长。陈宜张说,活动是在1993年3月发起,参与“连环信”的共有14位同学,分别住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温州、重庆、成都、大连等地。按照事先约定的寄信顺序,第一封信从上海的陈宜张处发出,每经停一处便添加一封信,最终连环信再次回到上海陈宜张手中时,便集齐14封。自此,天各一方的14名同学,开始了21年书信不断的温情同窗往事。

浙大海归失联(毕业即失联浙大老前辈)(5)

为了防止“连环信”越寄越厚,每位同学会在下一轮邮寄中,取出自己的上一封信。这样能够保证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写的信,而自己写的信也由自己保存,这也是马衡发现母亲的那沓细心珍藏的信件的由来。同时,大家约定用薄得透亮的稿纸写信,以减轻信件的重量。

每次写信收信,都是一件很隆重的事

“连环信”延续多年,早已成为参与的老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马衡的印象中,收发“连环信”是母亲严徵辉生活中一件“很隆重的事情”。每当“连环信”的上一任经手者柯士钫要来上门送信,严徵辉便会起个大早,兴奋地在家中等待信件的到来。而严徵辉也曾在信件中描述了自己对“连环信”的盼望:“收到信便迫不及待阅读,以至于一顿饭竟断断续续吃了两个小时。”

浙大海归失联(毕业即失联浙大老前辈)(6)

对“连环信”十分重视的,并不止严徵辉一人。徐英含老先生在他94岁接受采访时还说,他们对“连环信”都是盼星星盼月亮。“连环信”的另一参与者冯镇沅晚年有视力障碍,手也没劲,写一页字要花一两个小时。但他的每一封信,都写得非常工整,有时甚至洋洋洒洒写下三四页。家住大连的来匡逮为了不耽误“连环信”进程,曾经在大雪未化之时冒雪送信至邮局,并在信中为自己的“延误”连连致歉。

但随着年岁增长,“连环信”的参与者相继故去,“连环信”的停靠站也一个接一个地减少,渐渐地,到了2013年,“连环信”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2018年年底,90多岁高龄的陈宜张与妻子徐仁宝为老同学徐英含寄去了一张久违的明信片,祝贺他新年快乐。

这群浙大出身的医学教授,见证了共和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连环信”沟通了身处天南海北的老同学的感情,也帮助他们不断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

浙大医学院成立于1946年。那时,浙大刚刚结束十年西迁,从贵州遵义、湄潭搬回到杭州。一切百废待兴,医学院就在这样艰苦朴素、从无到有的环境中发展起来。医学院首届毕业生14人中,有数人是主动从原先的物理系、外文系、机械系等转专业过来的。

浙大海归失联(毕业即失联浙大老前辈)(7)

“当年的医学专业学制是7年。别人大学都读4年,谁愿意读7年?”马衡老师说,他的母亲严徵辉就是从外文系转而学医的,“他们那代人常说,国家困难,只有做医生才能直接服务社会。”

浙大海归失联(毕业即失联浙大老前辈)(8)

杭州解放初期,许多同学生活困难,只好在课余时间做豆浆、加工木箱、绘制教学挂图等,半工半读,自力更生。教微生物学的教师钮家琪看大家工读辛苦,建议医学系同学试制伤寒霍乱疫苗。同学们制成的疫苗被杭州市卫生防疫站收购,卖得460万元旧人民币(大约普通人一年的工资)。这笔钱被作为互助基金,用于帮助交伙食费有困难的同学。临近毕业,这笔钱还剩下159万元旧币,同学们悉数捐出,用于抗美援朝志愿军部队购买飞机大炮。当年的银行收据,直到毕业多年后仍被细心留存。

浙大海归失联(毕业即失联浙大老前辈)(9)

这一届毕业生,后来分配到全国各地工作,基本都成了医学各科的翘楚。阴差阳错成了法医的徐英含先生,后来成了我国法医病理学最著名的专家之一,被称为法医界的“福尔摩斯”,为中国法医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浙大海归失联(毕业即失联浙大老前辈)(10)

看到那一张张泛黄的信纸,不知你心里是否和小编一样自然地浮现出那首《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慢到“老同学在年初祝贺新年的声音,我直到5月23日才听见”。可是这份情谊,就这样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冬到春,从春到夏地传递着、联系着,至死方渝。


文字、图片素材来自于钱江晚报《"神仙"友情!浙大毕业医学教授 全靠700多个"漂流瓶"联系》、浙大求是新闻网《一封写了21年的连环信 一段持续70多年的同窗情》、中国蓝新闻公众号《别样的“同窗情”!一封写了21年的“连环信”》

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郑舒怡

责任编辑:周亦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