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合拉达合泽山东麓的约古宗列渠。
“黄河”之名称是因该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水色尚黄而得名。
在历史文献中,黄河有多种不同名称的记载,它们从不同层面反映了人们对黄河的理解和认识。
春秋以前,并无“黄河”这一名称,说明黄河并非天然是黄色,而是因其流域植被被不断破坏所致。
文献记载此前的黄河,多以“河”或“河水”名之。
古文献《山海经》中记载: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
据中国最早的历史地理名著之一《尚书·禹贡》里记载:“导河积石”、“入于河”。
这些文献中所说的“河”、“河水”均是指现在的黄河。
黄河泥沙含量增加,且导致河水尚黄大概始于春秋及其后期。
成书于春秋末年的《左传》中就有“俟河水之清,人寿几何”的慨叹。
后渐有“浊河”、“黄河”的记载:
“夫齐,东有琅琊、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
文中的“浊河”,指的就是黄河。
《汉书·沟洫志》中更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说法。
《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中有“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的记载,这是“黄河”之称的最早记载。
但在当时民间少有人称之,在唐宋以前的文献中,仍多以“河水”相称。
唐宋以后,尤其到了宋代,“黄河”这一名称才被极普遍地使用起来。
这反映了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后,黄河流域的植被破坏已相当严重了。
如《宋史》中记载:“黄、汴、清、御”,这里把黄河简称为“黄”。
在北宋的小说集《太平广记》中载:
“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
这反映了自宋朝以后,“黄河”之称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
这也足以证明,自宋朝及其以后,大量边远人口涌入内地和中原,加上战争频繁,黄河上游的树木被大量砍伐,水土保持极差,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河水含沙量大增,一“黄”字足以代之,黄河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了。
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河的患病,给黄土高原地区和中原大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黄河的有些名称反映了黄河的发源地及其流经地域风貌。
如上文所引《山海经》及《尚书·禹贡》的有关内容都含糊地指出黄河起源于“积石”这个地方。
《说文解字·水部》记载:
“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发源注海。”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河水注》中写道:“(积石)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羌中。”
隋朝在青藏高原东北部设置河源郡,治所赤水城在今青海省兴海县东南的黄河西岸。
唐朝把积石山分为大积石山和小积石山。
元朝世祖忽必烈曾亲自派人考察河源,并有《河源记》传世。
到清朝时开始认识到黄河的河源共有三条之多,其中卡日曲为正源。
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组织了对黄河的综合考察,肯定了黄河的正源为卡日曲。
这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黄河之水哪里来”这个问题的探索结果是不同的,这是一个不断地接近真理又永远不能穷尽真理的过程。
事实上,就是今天的地理学界,黄河的真正源头在哪里,仍在争论之中。
有些五朝对黄河河源的问题毫无建树,这是与该王朝的疆域密切相关的,如宋朝,它一直无暇顾及西北边疆,所以至今尚未发现有关此问题的记载。
在历史时期用不同名称对黄河的记载还反映了黄河的流经区域的地理状况。
《尚书·禹贡》载:“黑水,西河惟雍州。”文中“西河”是指黄河流经我国西部地区。
《水经》卷二中记载:“河水又东北迳朐卷县故城西。”
郦道元注:“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也。”“朐卷县”即今宁夏中卫县,黄河于此称“上河”。
《水经》卷三载:“河水之北,屈而为南河出焉。……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
是说黄河时入阴山南麓,分为两支,称为“南河”和“北河”。
《水经注》卷二载:“河至金城县,谓之金城河,随地为名也。”
金城县即今甘肃省皋兰县西南,汉代置金城县,黄河流经于此,称为“金城河”。
《汉书·西域传上》中记载:“蒲昌海,一名盐泽池也。……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认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这说明黄河出积石山,进入今甘肃省,称“中国河”。
《明史·河渠志一》记载:
“洪武二十四年(黄河)改流,从汴梁北五里许,由凤阳入淮者为大黄河,其支流出徐州以南者为小黄河。”
这是说,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改道,一支由安徽凤阳进入淮河,另一支流向徐州,分别称为“大黄河”和“小黄河”。
另一些古称则反映了黄河的水系构成及其规模。
远古时期,黄河在今山东境内为九支,统称“九河”。
《尚书·禹贡》载“九河即道”。
《汉书·地理志》:“九河既道”。颜师古曰:“九河,河水分为九,各从其道。”
这九河分别是: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 河、胡苏河、简河、挈河、钩盘河和高津河。
“九河”合而为一,名为“逆河”。
《尚书·禹贡》又载:“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史记》卷二“正义”曰:“同合为一大河,名逆河,而夹右碣石入于渤海。”
黄河因水面辽阔、雄伟壮观,被称为“大河”、“洪水”和“洪河”。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载:“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
“洪水”、“洪河”皆是对黄河之宏大的描述。
了解黄河的发展变化,不难发现,黄河的发展史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史密切相关。
正所谓“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保护生态环境,留住水光山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