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饱满的革命豪情、爱国热情、奋斗激情,书写了一篇篇广为传诵的经典诗词,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红色诗词中蕴含的革命情怀?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色诗词中蕴含的革命情怀(红色诗词中的革命精神)

红色诗词中蕴含的革命情怀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饱满的革命豪情、爱国热情、奋斗激情,书写了一篇篇广为传诵的经典诗词,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中国共产党人视死如归、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一首首豪情万丈、踌躇满志的壮丽诗篇。

1917年6月,19岁的周恩来从南开中学毕业,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厚重的家国情怀和沉重的使命感正落在他的肩头,在老师和朋友的帮助下,他筹集到一笔最低限度的费用,准备赴日留学。临行前,他写下了这首《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唱罢雄壮豪放的歌曲,毅然掉转身躯向东而去,这是为了精心研究科学来挽救祖国的危亡。希望十年面壁钻研之后,我能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拯救我的祖国和人民于水火之中,如果不能实现,就算像当年辛亥革命志士陈天华那样蹈海自尽,也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这首诗慷慨激昂、壮阔雄浑,哪怕历经百年沧桑,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青年周恩来力图“破壁而飞”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事业的伟大情怀。

1936年冬天,陈毅率领的赣南游击队陷入了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陈毅也正经历着他“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艰难的阶段”。他率领游击队昼伏夜出,蛰伏在丛林中以野草野果充饥。在这生死关头,他自料难以脱险,便写下了绝命诗《梅岭三章》: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革命者四海为家,艰苦残酷的战争必然会有终止的时候,今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未来,反动派必将失败,我们的祖国将成为自由与和平的国度,我们的人民也会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多年之后,我们仍能从诗句中感受到诗人的耿耿丹心与铮铮铁骨,而如今的我们终于能自信且自豪地对他们说一句:这盛世如你所愿,这中华国泰民安。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横渡长江,但遇到了阻碍,毛泽东果断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敌军遭遇,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这一仗意义重大,毛泽东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挥笔写下了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这是毛泽东在长征中写过的七首诗词的第一篇,是红军越过遵义娄山关天险的艺术写照,也是毛泽东诗词中唯一具有凄美悲壮风格的词作。篇幅虽短,但气势如虹,犹如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生动描画了战斗的紧张激烈和红军的豪情壮志。

面对如铁雄关,一个“漫”字,既彰显了视险如夷的豪气,又流露出对敌人的轻蔑; “从头越”的叠句,既有开创长征新局面的寓意,更有放眼胜利未来的深情。“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不仅是对暮色晚霞的自然描写,更是展开了对大海波涛般革命浪潮的遐想和对红军战士血染风采的敬仰。如铁、如海、如血,如椽巨笔,力透纸背,表现出诗人的宏伟气魄和壮烈情怀。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这些脍炙人口的红色诗词,彰显了中国革命者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不畏险阻、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