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中国现存最长的古代木拱廊桥“万安桥”在大火中毁坏,使许多人深感痛心,也激发了众多造桥技艺者的修缮愿望。在中华文化中,桥不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富有精神内涵的艺术符号。它在许多古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是风景与意境的点缀,也是承载画家情感与精神的媒介。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古画中的桥,感受桥在绘画中的千姿百态。

桥是人们用于跨越障碍、满足来往需求的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画中,桥有着多方面的艺术价值。从技法上看,它由于自身清晰利落的轮廓而能反映画家的线条功底,是界画中的常见元素。

从意象上看,它在不同题材的画中也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能为画面增添诗意。有时,它连接着城市的不同区域,对繁杂的市井起到了协调作用;有时,它是山河之景的点缀,为静谧优美的景色赋予人文气息;有时,它出现在村落中,凸显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有时,它坐落于庭院园林,使建筑之美更加深入人心……尽管古画中的桥往往不是画面的主题,却在万千盛景中无处不在。

>>展子虔《游春图》:春光中的那抹红

《游春图》作为中国山水画的奠基作品,采用了青绿设色,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象。画面中,山林相互掩映,树木刚刚萌生绿意,河水泛着波澜,几个游人泛舟水上。在这风景宜人的山水之中,自然也少不了桥的刻画。

山水画中的宝塔(大美视点垂之则有卧波中)(1)

展子虔《游春图》

《游春图》中的桥是一座红栏桥,它是目前中国山水画中出现最早的桥。红栏桥又称“朱桥”,是一种柱梁式的桥。其构造是将木桩、石墩置于水中,上架木梁,铺面成桥。桥面略带弧拱,桥桩排列密集,桥的两侧有木栏。因木栏涂有红漆,故名为红栏桥。

正所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在《游春图》所处的时代,木桥是中国最常见的桥类。这些桥看似简陋,却也承载着交通往来的重要作用,也是人们游览山水、欣赏自然风景的必要媒介。放眼《游春图》中的青绿山水,红色的桥也显得十分醒目。它的存在起到了画面调和的作用,也和附近房屋上的红色柱梁产生了整体性,使观者能在这大好风光中感受到别样的明艳。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河的连接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最著名的青绿山水画之一,其浓郁的设色与工致的笔墨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青山叠翠、飞瀑流泉、山村野市、渔船游艇共同构成了一片壮观秀美的长卷山水。

山水画中的宝塔(大美视点垂之则有卧波中)(2)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然而,在如此壮丽的长卷中,还有十几座形态各异的桥。这些桥涵盖了当时中国古桥的诸多典型种类。画家通过不同种类的桥与相应景物的搭配,为观者呈现了千里江山的美轮美奂,以及自然风景中人文生活的不同形式。例如最边缘山村中的草桥,与放牛赶路的农人共同形成了一幅安居乐业的温馨画面;那水榭园林的廊桥,连接着别墅亭台的清雅舒适;那崖壁上的栈桥,贯通着艰险的曲径,表现了旅途的刺激与不易;那楼阁上的长桥,平稳而又笔直,为游人提供了休憩之所;那山体上的石板桥,以坚固青石板抗击着岁月的流逝……如此丰富的桥,为《千里江山图》的壮丽河山增光添彩,展现了不同风格的山川之美,可谓是“咫尺有千里之趣”的典范。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喧嚣街景的纽带

作为一幅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京城的热闹繁华,也展现了带有区域特点的桥梁。那时的桥仍以木拱桥为主。它们连接着城市的各个区域,是人们逛街、行游的必经之处。《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并不多,但那位于城中的汴水虹桥不仅是整幅画的“画眼”,也反映了叠梁拱桥的历史记忆。

山水画中的宝塔(大美视点垂之则有卧波中)(3)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时期的汴京城交通繁忙,许多货船在运输时都容易产生拥堵和相撞。这些事故轻则影响运货效率,重则导致船、桥尽毁。而跨度较大的石拱桥不易建造,耗时耗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叠梁拱桥应运而生。这种桥能凭借较少的木材,通过叠、压、拉等技艺手法,形成拱形体系,并发挥了木材的抗压属性,实现更大的空间跨度。

画家凭借一座叠梁拱桥,将商贩、行人、牲口、船只汇聚于此。坚固的桥梁浓缩了汴京的繁华,成了画中街景的高潮部分。看着这人来人往的桥梁,观者也能体会到那份穿越千年的热闹,以及叠梁拱桥的辉煌。

>>文徵明《溪桥策杖图》:流连林边水畔

山清水秀、小桥流水,是许多文人都向往的世外桃源。《溪桥策杖图》描绘了古木参天的清幽山谷。画家用沉稳雄健的笔墨使树木山石都交织于一体。潺潺溪流上,一座小桥横跨两岸,一位旅人策杖伫立在桥头。他眺望水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尽管这处景象只存在于画作底部,却是整幅画的核心,也是画作的点题部分。一人、一杖、一桥、一山,将文人隐逸自然、怡然自乐的心境全都展现了出来。这座无名的小桥,也作为画家抒发情感的关键,为旅人实现了行走溪间、饱游沃看的愿望。正如画家在画中的题诗所说:“短策轻衫烂漫游,暮春时节水西头。日长深树青帏合,雨过遥山碧玉浮。”

山水画中的宝塔(大美视点垂之则有卧波中)(4)

文徵明《溪桥策杖图》

>>徐扬《玉带桥诗意图》:浓缩园林好景

玉带桥是一座拱券石桥,由青石和汉白玉建成,位于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的西堤。作为颐和园西堤六桥之首,玉带桥和其余西堤桥一样,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临近万寿山与昆明湖,是跨越多个朝代的旅游胜地。

《玉带桥诗意图》作为中国古代少有的以桥为直接主题的作品,将这座桥横跨两岸、衔接园林盛景的作用展现给了观者。为了更好地表现玉带桥的艺术性,画家并未以写生的形式还原所处时代的玉带桥,而是以前人所写的玉带桥诗歌为基础进行描绘。画中的玉带桥虽没有采用许多画家常用的界画手法,却因线条的自然随意而别有生趣。那简明清晰的桥梁搭配清雅怡人的园林之景,给人以超然出尘的美感,和诗中的描写一起流露出诗情画意的意境。

>>小结

桥象征着人对自然的征服,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更体现了中华美学中的“天人合一”精神。透过古画中的桥,我们不仅能看出桥的丰富种类与千年流变,也能看出画家们对这一意象的逐步挖掘。小小的桥,连接着大千世界,装点着江山百景。即使是今天,也仍有许多画家热衷画桥,使那饱含技艺与诗意的符号融入到艺术的长河中。

山水画中的宝塔(大美视点垂之则有卧波中)(5)

山水画中的宝塔(大美视点垂之则有卧波中)(6)

徐扬《玉带桥诗意图》

编辑:王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