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字的甲骨文像太阳之形,甲骨文日字不圆,弧线不好刻。日中有原点,是太阳黑子。《汉书》有记载“日中有黑气如钱”。

早上太阳升出地平线,孳生出“旦”字。“旦”的本义是天刚亮,即早晨。成语有“枕戈待旦”,枕着兵刃,等待天亮,是一时一刻也不放松警惕的意思。“信誓旦旦”指对着初升的太阳发誓,意思是誓言说得极为诚恳。

太阳升高,“日”字加“尧”即为“晓”。(“尧”有“高”义,见前文《尧帝原是制陶师》。)“破晓”是破除黑暗,露出光明。晓由“阳光明亮”,可引申为心中清楚,有知道、明白的意思,如“通晓”“晓得”“家喻户晓”。

太阳刚刚升起,还没露出草丛,月亮尚未落下,是为“朝”,指早晨,如“朝阳”“朝晖”“朝霞”。朝的另一个音念“chao”,有面对、朝见、朝廷、朝代之义。因为古代臣下拜见君王都是在早晨,所以臣下拜见君王叫“上朝”。朝见的地方叫“朝廷”,某一姓的君王统治的时期叫朝代。

太阳继续升高,升到树上,是为“杲”,有明亮、高远之义。如果日上中天、阳光照耀四方,即为“昊”,有广大无边之义。

太阳落到树下是为“杳”,表示天色已昏暗,有幽暗、深远之义,如“杳远”“杳无音讯”。

到了傍晚,太阳已落至地平线,能从草丛中看到太阳,是为“暮”。“暮”字最初写作“莫”,表示“日在草中”,本义为日落。后“莫”用来表示否定,又加一日在下面,表示傍晚。

太阳落下去,黄昏到了。《说文解字》说:“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太阳落下,时至黄昏,天色变黑,一切都显得暗了,由“昏”的本义便引申出“头脑糊涂,不明是非”的意义来,如“昏庸”“昏君”。“昏”在古代还有“婚”的意思,“士娶之礼以昏为期”,是说男子娶妻是在黄昏时分,后来用“婚”在表示“结婚”的意义。

太阳下山,见不到了,即为“昧”,本义是光线不明、昏暗。古人把黎明、拂晓称为昧旦,昧是昏暗,旦是光明,昧旦是指天刚刚亮,还有点暗,未完全明,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昧”从昏暗引申为隐藏、欺瞒。拾到东西不隐瞒下来,不据为己有,称为“拾金不昧”、瞒着自己的良心叫“昧着良心”。

日和月的汉字变化(汉字形义说日)(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