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1)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2)

建筑师伊东丰雄在其事务所成立50周年之际,

手绘了建筑代表作,并为《卷宗Wallpaper*》

创作了四周年特别版封面。

伊东丰雄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建筑

并置在一个图面之中,虽然建筑外形千变万化,

但“亲近自然”是其建筑理念不变的内核。

大三岛坐落于濑户内海的中央,自古被称为“神之岛”。岛上的古树成林,郁郁葱葱,明媚的阳光孕育出极好的农作物。从岛上眺望的海面无风无浪,平静如水。时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彷佛以另一种速度在流动。然而,在自然环境优渥的另一面,大三岛面临着严峻的“极限村落”问题。岛上常住人口不足6,000人,其中大约一半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年迈的农民无法维持农业生产,岛屿逐渐丧失着社会活力。出于机缘巧合,从10年前开始建筑师伊东丰雄带领着伊东建筑塾的塾生们在大三岛进行“地域再生”活动。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3)

大三岛的夕阳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4)

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伊东丰雄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5)

伊东丰雄一直都很想让大三岛变成一个更为活力的地方。出于这种心情,很久之前伊东想了一个标语——“将大三岛变成日本最宜居的岛屿”。然而,10年过去,伊东发现或许凭借自己的力量什么都改变不了,挫败感渐渐占了上风。由于少子老龄化的推进,大三岛的人口在逐年减少。但万幸的是,每年也有年轻人慢慢移住到岛上,伊东希望借助这些年轻人的力量将其转变为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岛屿。如果没有动机的话,老年人是不太愿意不能外出的。虽然大三岛的状况和都市全然不同,但伊东希望改变岛上的现状,哪怕只能改变一点点,使其成为更为宜居的岛屿。只是,在执行过程中,他和团队也意识到想要改变一个地方的困难。话虽如此,如今他仍然想再做点什么去改变大三岛。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6)

大三岛上的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

画面前部为银色小屋(Sliver Hut),

背后为钢铁小屋(Steel Hut)。

©️Iwan Baan

10年来,他们将废弃的学校改造成旅店、租下参道上的房屋创造人们聚集的场所、和移住到岛上的年轻人们一起建立自给自足的社会系统、尝试构建亲近自然的生活模式......如此种种,没有委托人,没有资助,几乎以志愿者的形式在进行着——用伊东自己的话说,“或许只是在多管闲事罢了”。每当说起大三岛,这位在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建筑斗士都会流露出温柔的情绪,他放下了名为“建筑”的武器,试图以一种更为柔软的方式介入地方村落,促进其改变与再生。或许,也正因如此,伊东在大三岛留下的痕迹,有着图纸上的单薄线条无法描绘的丰厚的人情味。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7)

伊东丰雄在大三岛上的葡萄田里

改变的方法并不局限于通过建筑的手段。一开始,伊东尝试了用建筑的方式去进行改变。比如说修缮空屋,最初建筑师认为只要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可能就会有人愿意移住到岛上;又尝试了在参道上租下一个房子将其改造成“大家之家”,试图制造一个人们可以聚集的地方来让参道会逐渐热闹起来。但实际做了之后,伊东意识到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非常困难。于是转变了方向,例如将荒废的橘子林的土地重新利用,将其变成葡萄园,和移住到岛上的年轻人一起开始了葡萄酒的酿造。距今已经有六七年了,酒庄一点一点地成长,大三岛的变化逐渐有效而可见了。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8)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9)

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的钢铁小屋(Steel Hut)。

©️Iwan Baan

伊东丰雄成立了专注于培养年轻建筑师的伊东建筑塾。当伊东和建筑塾的年轻人一起去大三岛时,和他预想的不同,年轻人们很快就完全融入了大三岛。更有两个塾生已经搬到大三岛,成为了岛上的住民。伊东说,“我了解到年轻人想要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想要生活在大三岛的大自然中,而非是我一直认为的城市生活。这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思考方式。”

伊东认为大三岛的活动对他建筑的影响可能和年龄变大这件事有所重叠,他所设计的建筑本身也逐渐变得平和。虽然还是想去做出一些改变,但是建筑表现没有那么激进了。话虽如此,伊东还是说道:“我一直无法让有关传统建筑思想和建筑表现取得和解。这两者之间的鸿沟,依旧无法跨越。”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10)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11)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12)

伊东丰雄设计的仙台媒体中心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13)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14)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15)

伊东丰雄设计的岐阜媒体中心

©️Iwan Baan

所谓的鸿沟,是指现代主义是将建筑与自然分离、利用技术创造人工环境的思想。伊东一直想将建筑变成和自然更为亲近的存在。然而,这种想法和“去做瓦顶木造的建筑”完全是两个问题。尤其是住在大三岛的人们,他们大多会觉得,“还是瓦顶的房子比较好”,或者,“木造建筑感觉很温暖”。伊东所思考的建筑如何亲近自然以及建筑表现之间,始终存在着鸿沟,很难将两者合二为一。其实通过“岐阜媒体中心”“、仙台媒体中心”这些项目,至少在城市当中的人们可以和伊东试图在建筑内部实现的自然所有共鸣。但是,如果直接将“仙台媒体中心”这样的项目套用在大三岛又如何呢?对于大三岛而言,会是一件好事么?伊东对此抱有巨大的疑问。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16)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17)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18)

钢铁小屋(上)与银色小屋(下)©️Iwan Baan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19)

今年是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成立50周年,同时也是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成立10周年。成立“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的契机也与大三岛项目息息相关。在该项目中伊东结识了所敦夫。所敦夫原本打算委托伊东为“所博物馆大三岛(Tokoro Museum Omishima)”设计一个分馆,用以存放所先生收藏的艺术作品。然而,在和所交谈的过程中,他对伊东提出,“设计一个你自己的博物馆,如何?”伊东虽有所迟疑,但同时期刚好成立了东京的建筑塾,所以伊东也希望凭借这个机会,将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作为东京建筑塾在大三岛活动的据点,促进和年轻人们的交流,随即应允了这个设计委托。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20)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21)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22)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23)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24)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25)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26)

钢铁小屋的材质与几何体块从岛上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内部的空间延续着几何折叠错落的形态,呈现出包裹感。

©️Iwan Baan

初设计博物馆的钢铁小屋(Steel Hut)时,建筑师并没有考虑让其融入自然,甚至可以说将其设计为一个自我主张极强的建筑。如同正反两面相互对照一般,银色小屋(Sliver Hut)被设置在钢铁小屋之旁。这对于伊东来说,更像是对自身思绪的一种补全,与此同时,也是对作为展示空间的钢铁小屋的一种补全。只有当两者共同存在时,这个博物馆项目才真正成立。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27)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28)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29)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30)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31)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32)

银色小屋的轻盈、干净与纯粹,

则与岛上的绿色和谐的融为一体。

©️Iwan Baan

当两者作为一个整体出现时,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是可以说是融入大三岛风景之中的。如果单独看钢铁小屋,可能就比较突兀了。钢铁小屋作为展示空间,势必需要大量墙壁的存在。伊东表示,如果现在让他重新设计的话,虽然可能还是一个墙壁比较多的建筑,但或许不会是这样的表现形式了。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33)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34)

银色小屋©️Iwan Baan

在事务所成立50周年之际,伊东丰雄在位于大三岛的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中策划了名为“另一种乌托邦”(Another Utopia)的特展于今年10月31日开幕,展期约为1年。比起回顾,伊东更愿意将其作为重新认识大三岛的契机。在这位建筑师的眼中,在大三岛平静的风景里,似乎蕴藏着和城市完全不同的可能性——被现代化所遗忘的岛屿,会成为“另一种乌托邦”么?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35)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36)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37)

“另一种乌托邦”展览现场

将“另一种乌托邦”作为展览题目,对此伊东的解释是:每个建筑师大概都怀揣着某个意象,作为自身的建筑理想。建筑师总是试图通过在社会上建造出几个这样的建筑,以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伊东称自己如今也依然怀有这样的梦。然而,当他开始频繁去往大三岛之后,却逐渐意识到仅仅如此并不能称为“乌托邦”。他认为,或许没有必要一根筋地只考虑建筑,而是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眺望,跳出建筑本身的框架,探寻另一种理想的状态。于是,他用“另一种乌托邦”这个短语去表达在大三岛项目中获得的这种感悟。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38)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39)

钢铁小屋©️Iwan Baan

虽然,我还无法具体说出那是什么样的意象,也许到目前为止我都对‘一件事物’过于执着,所以用了‘另一种’这个词汇以暗喻希望产生其他可能性的愿景。”对于伊东来说,什么才是“另一种乌托邦”呢?他说,是一种“人类在自然当中生活,和自然极为亲近的状态”“。虽然我一直从事建筑设计,但我的内心其实总想着,’要是没有建筑的话,才最好不过了’。每一次都满怀信心地想要做出和自然亲近的建筑,但建筑一旦落地,就悲哀地发现建筑仅仅是建筑而已,如此循环往复。或许我的一生都会有着这样的执念,又在无法将其实现的苦恼中迎向终结吧。”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40)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41)

银色小屋与其背后的钢铁小屋©️Iwan Baan

这种亲近自然的理想状态,也是伊东自身极为向往的生活。他这样描述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共情:“虽然我自己不会耕种田地,但是如果有人告诉我,’今年由于没有来台风,所以种植的葡萄迎来了大丰收呢’。我会发自内心地觉得实在是太棒了。像是这样,在自然的恩惠下度过日日夜夜——这或许对我而言,是另一种人性的觉醒;又或许某种意义上,如此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吧。”“我一直怀有一个意象——在樱花树下,拉起布幔,其间跃动着人们跳舞、喝酒的身影——这是我心中是最为理想的’建筑’。保持和自然极为亲近的关系,让建筑在几近’无为’的状态下成立。但实际做起项目来,还是会不知不觉中就造出了坚实的建筑。我总是反复挑战,却始终得到理想的解答。”

对于事务所成立50周年,伊东笑称“居然已经持续50年”。在这50年中,他的建筑表现有着比较激烈的变化,但其想法一直没有改变。换句话说,面对社会现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建筑师一直想知道,是否可以通过实现建筑去改善这些问题,这是他到今时今日也持续思考的事情。在伊东的事务所里,有些员工已经和他一起工作了几十年,想法也达成了默契和共识。对从事建筑行业的年轻人或学习建筑的学生们,伊东想传达的是:“50年来,我一直怀有一种批评精神,或许这就是我的建筑背后的驱动力。现在的年轻人们看起来很安于现状,似乎没有批判性。我希望大家能够对现在的社会有更多的反思精神。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42)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43)

01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王方戟:八代市立博物馆给我的感觉除了建筑跟环境的关系很舒服以外,家具跟建筑也搭配得非常好。比如很细的栏杆跟咖啡厅里很细的椅子腿好像是一套的。这些像一颗颗卵石组配起来的椅子,跟感觉很自由的顶棚也很般配。所以想问当时建筑师跟家具设计师之间是如何协调的?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44)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45)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46)

王方戟主持设计的七园居

伊东丰雄:八代市立博物馆的家具设计师是大桥晃郎先生。我们合作了很多年,相互非常了解,包括我当时的自宅“银色小屋”里的家具也是由大桥先生设计的。可惜在八代市立博物馆项目结束之后,大桥先生就去世了,这成为了他最后的作品。我们事务所基本上只和特定的家具设计师合作,在大桥先生之后比较多合作的是藤江和子女士、藤森泰司先生。我一直认为家具设计十分重要,所以在建筑设计中途就会邀请家具设计师的介入,让他们充分理解建筑设计的细节。他们有时也会反过来对建筑空间提出有趣的意见。我们之间是互动的关系,而不是等建筑竣工之后再让家具设计来进行配合。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47)

八代市立博物馆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48)

银色小屋内的家具由大桥晃郎设计。©️Iwan Baan

王方戟:我在NA中文版建筑家系列中读到,伊东事务所寻求平行组织,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参加项目的组员大家都要交提案,最后由伊东先生来进行定夺。我很想知道伊东先生一般以什么样的标准及心情来评判大家的提案?一般又是按什么样的理由来下决心定下设计的发展方向的?

伊东丰雄:首先,我会和大家共享自己对于这个项目的思考和意象,抽取出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团队中的成员进行自由提案。每次选择的时候,我们也是以大家讨论的方式,最关键的判断标准还是方案是否符合最初的核心概念。虽然具体的形态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但其所表达的本质应当是越来越接近最初的核心概念的。当然最终的形态可能是和最早的草图千差万别。这个过程中,融合了团队中所有参与者的创造力,如此才能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49)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50)

伊东丰雄设计的White O

02

直造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水雁飞:建筑的讨论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日本语境,即使日本与西方交流密切,我也能感受这种讨论之间明显的分野。中国这几年通过大量的实践,也开始自发地有了关于自身语境的一些讨论,但可能因为文化的原因,这种断裂似乎更为明显。您对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的状态,有什么样的看法?

伊东丰雄:建筑会对文化差异有很敏感的反应。在约150年前,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西洋的现代建筑作为全盘西化的一环被引入。当时的人们认为西方的建筑就是社会的最佳解,但实际引入了之后发现有许多问题。其实,无论如何,本土文化还是会强有力地隐匿在建筑之中,即使不那么显性,也不会被外来的思想轻易抹杀。对于我而言,虽然接受了西方的现代主义建筑教育,但是,“如何和日本传统文化的再次接轨”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探索日本人共通的空间感知和现代建筑表现之间的关系。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51)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52)

水雁飞设计的新范菜市场

水雁飞:我们似乎在迈入后人类(post-human)的时代:“人类世”,人类霸占全地球,进行超密集的机器技术生产时代。您认为此时建筑师的工作有什么变化吗?您1971年开业的时候事务所的名称叫Urban Robot,当时所想与现在“人类世”技术密集时代似乎不谋而合了,对此您有什么想法吗?

伊东丰雄:当时事务所的名字其实和机器生产、计算机时代没有任何关系(笑)。说起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我个人感触比较大的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对结构解析的帮助,使得形态复杂的结构体也能够得以实现。因为我的房子总是有很多自由曲面(笑)。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53)

伊东丰雄设计的中国台湾台中歌剧院

03

七月合作社创始人

康恒:读书的时候,很喜欢去多摩美术大学的图书馆,但一直觉得图书馆前的绿化设计有点随意。伊东老师有喜欢的景观设计师吗?如何看待建筑周围的景观与景观中的建筑?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54)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55)

七月合作社作品“境迁庭”

伊东丰雄:在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的项目里,我们没能介入周围景观的设计。确实如您所言,周围的景观设计还有许多改善的余地。我觉得建筑和景观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在岐阜媒体中心项目中,我们和景观设计师石川幹子女士合作,进行整体的把控,实现了内外空间之间的连续。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可以进行这种合作模式的项目非常少,大部分情况景观设计是后置的。

另外,在很多项目中,我们会在做建筑设计的时候也一起做周围的景观设计。比如说台中歌剧院、台湾大学图书馆等,便是将建筑的几何秩序延伸到周围的景观之中。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56)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57)

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

04

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师

胡佳林:在伊东先生的建筑实践中,“身体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在您的新书《美的建筑使人汇聚》中,伊东先生提到了“不要用头脑去思考,而是一定要从身体的深处去挖掘而生”的建筑,才能引起使用者的共鸣。伊东先生在书中说回溯自己的建筑,觉得“如同洞窟一般的建筑是自己的本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对于身体性的思考么?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58)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59)

《美的建筑使人汇聚》中文版内页

同济大学出版社

伊东丰雄:人类也是动物。所谓动物,能够本能地辨识出自己喜欢的场所亦或不喜欢的场所。然而现代的人们长期居住在城市环境中,居住在盒子一样的空间里,慢慢地这些喜好的感官就变模糊了。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60)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61)

伊东丰雄设计的中野本町之家

中野本町之家,也叫“White U”,是我在35岁时建成的早期作品。这个房子对外几乎没有开口,而是从上部落下天光。虽然是建在地面之上,却给人以一种如同地下建筑的空间感官,好似洞窟一般。

像是这样如何“洞窟一般的空间”可以令我十分安心,如同回归到了母体之中。在很久之前,我在早稻田大学当过非常勤讲师。我当时布置了一个设计课题——“设计一个你喜欢的空间”。我当时发现男学生们的作品很多都是有极强防御性的。比如钻入地下的空间、如同甲胄包裹住身体一般的空间。我就在猜想,是不是对于男性来说,大家都共同地匿藏有一种“回归母体”的愿望呢?至少对于我而言,这种欲望是存在的。

伊东丰雄建筑作品和理念(建筑师伊东丰雄)(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