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但也有时代的背影。明清小说常融入神鬼之说,这与当时叙述故事的方便有关,毕竟寄托于神鬼,有利于故事叙述。《红楼梦》开篇就用神话来讲故事,主要为了故事的精彩,叙事便利,情节铺垫避讳政治因素。而最引人注明的是秦可卿死后托梦,告知王熙凤贾家退身自保之策以及贾元春即将封妃的事。

贾元春揭示了秦可卿真实身份吗(秦可卿为什么会提前知道贾元春即将晋封贵妃)(1)

秦可卿托梦是非常重要的描写。作者借此告知读者贾家兴衰主旨。托梦一共说了退身自保和元春晋升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辅相成,既代表贾家要有盛事发生,也表达了福祸相依,贾家之败由此而起。

便是有了罪,他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但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

秦可卿这一段才是大善的治家之道,连脂砚斋都感念她的好,不忍她死得不堪,将她死因赦之令曹雪芹删除四五页隐去。我认为这一段固然是秦可卿的见识,何尝不是王熙凤的胸怀。王熙凤与秦可卿感情最好,两人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这治家之道正是二人英雄所见略同,王熙凤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秦可卿之口说出她的最大心事,可惜终究壮志难酬,因为要给家族留后路的钱转眼就被那一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事给败光了。

贾元春揭示了秦可卿真实身份吗(秦可卿为什么会提前知道贾元春即将晋封贵妃)(2)

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患,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秦可卿这次托梦,第一段说了王熙凤的壮志胸怀。第二段是作者借她之口交代了元春晋升贤德妃造成贾家彻底衰落的原因。

秦可卿所谓“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这话就已经隐藏着紧张的气氛。锦上添花很美,但添上鲜花就是笑话。用大火烹油,明显是一场煎熬,稍不小心就灼伤自己。这是秦可卿第一个警告。

第二个警告,“一时的欢乐,瞬息的繁华”讲明元春封妃不过是昙花一现,不要忘记“没有不散的筵席”。贾元春封妃根本帮不了贾家。

第三个警告,“不早为后患,临期只恐后悔无益”这句提醒王熙凤,你的想法很好,要马上实施,如果晚了必然后悔莫及。

贾元春揭示了秦可卿真实身份吗(秦可卿为什么会提前知道贾元春即将晋封贵妃)(3)

贾家兴家的根本和败家的根源都在秦可卿的这一场托梦。前段说明贾家必败,提示会被抄家,要提早为将要到来的抄家灾难做准备。后段就告诉贾家家败与元春封妃有关,抄家隐患就隐藏在自己死后的葬礼和贾元春封妃的盛事之中。告诫王熙凤一定不要等,要马上实施退身之策,否则后悔莫及。

事实证明,秦可卿死后豪华的葬礼,参加葬礼的高规格引起皇帝的关注和忌惮,皇帝在登基不久(宫中有太上皇)皇权不稳的情况下无奈晋升贾元春贤德妃,安抚贾家这一伙四王八公的政治势力。而贾家根本没有执行秦可卿托梦的退身保命之法,反倒将庞大的资产盖了大观园,迎接元春省亲。这一利令智昏的行为,彻底让贾家衰落下来。秦可卿叮嘱“不早为后患,临期只恐后悔无益”完全应验。

秦可卿托梦告诉了一个道理,就是贾雨村路遇的智通寺的对联:身前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贾家就是如此,元春封妃前有钱不考虑后路,元春封妃后花光了所有家产,最后惨被抄家,自救不能后悔莫及!

【文/君笺雅侃红楼】

如果您想点赞,也烦请点击关注下作者^_^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工笔红楼梦·清·孙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