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教育报】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今年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窝头会馆》成为院庆活动的压轴大戏。

7月26日晚,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实验中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近90名师生将这部大戏搬上了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的舞台。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直属附校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一年一次的成果展示,这场演出让线上线下的观众共同欣赏了一部充满青春味道的《窝头会馆》。

语文课这样上才最好(别人家的语文课还能这么上)(1)

中学生跨校创作经典戏剧

本次《窝头会馆》演出由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和北京师范大学直属附校学科教研共同体(语文)共同发起。三所学校共派出近90名师生参与剧目排演,从演员到道具、舞美,台前幕后都是中学生挑大梁。从去年9月开始筹备,排练历时十个月。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剧目排演经历一波三折,但中学生演员们却坚持排练,未曾放弃,最终带着他们用心诠释的《窝头会馆》登上舞台。

语文课这样上才最好(别人家的语文课还能这么上)(2)

据介绍,自2019年5月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牵头,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实验中学和第二附属中学为主要实践校,成立直属附校学科教研共同体。此举旨在立足于直属附校学科发展、问题解决及专业提升等需求,整合国内外一流专家及基础教育办学资源,建立打破学校个体局限的学科教育研究组织。其中,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立足学科特色定制设计共同体教研活动,将语文教学与戏剧教育融合,在遵循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大语文教育”理念,通过戏剧活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情和表达能力,为探索新型课堂教学范式提供样例。

不同于以往在校园舞台演出,此次演出的《窝头会馆》也是学生演员们走出校园,走上剧院的大舞台进行公演。

语文课这样上才最好(别人家的语文课还能这么上)(3)

语文课这样上才最好(别人家的语文课还能这么上)(4)

语文课这样上才最好(别人家的语文课还能这么上)(5)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汪文龙介绍,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每年选择一部经典戏剧,组织成员校进行跨校联排联演,三年来已成功演出了《茶馆》和《窝头会馆》。

“我们一直致力于将戏剧教学变为戏剧教育,让戏剧教育从校园走向社会,从而真正实现‘大语文教育’。走出校园,来到更大的社会舞台,学生登上的舞台更大,从中收获的教育和成长也更大。跨校排练演出将各个学校以往相对封闭的小规模演出变为了社会教育的过程。长达数月的排演过程,学生在时间管理、同伴交流协作等方面都获得了锻炼。有些学生还由此爱上戏剧,将戏剧作为自己未来的专业。”

语文课这样上才最好(别人家的语文课还能这么上)(6)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语文教师奚畔是此次《窝头会馆》“第三幕”的指导教师之一。她说:

“新课标实施之后,语文学科提倡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为了演好角色,就要主动地进行文本细读,还要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查阅各类资料。戏剧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为语文学习营造了良好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

“以前我们都是通过研读课本上的戏剧来学习,如今沉浸在剧场中表演,让我更深入地体会了角色,身体力行中体会了作者的思想。平凡人内心的波涛汹涌,并不比名人平淡。”

北师大附中高二年级学生宋圣熠平时热爱理科学习,他认为戏剧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也让自己更加感性地认识生活。

“学校搭台学生飙戏”源自育人初心

此次演出的《窝头会馆》分为三幕,由三所学校分别演绎。作为第三幕的演绎者,北师大二附中已经是第三次参与北师大直属附校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的年度大戏。

语文课这样上才最好(别人家的语文课还能这么上)(7)

作为西城区中学戏剧联盟的参与校,北师大二附中始终坚持以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打好学生的发展基础为教育理念,以人文自主为教育特色。2016年,北师大二附中首次携手五所学校在“中华文化传统高端论坛”中成功演出《枣树》,自此该校便开启了戏剧传承之路,坚持“一年一大戏”,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2017年与西城区兄弟学校联演《雷雨》,参加西城区百姓戏剧节;2018年参加自创剧比赛;2019年与北师大附校联演《茶馆》;再到如今,几次联演活动不仅实现了上文所说的育人目标,而且令人欣喜的是几次排演让剧团精神有了传承,2019年的《窝头会馆》有前一年《茶馆》的剧务人员加入,2020年的《窝头会馆》有《枣树》的毕业学长加入,今年的《窝头会馆》依然有上一届的“老演员”助阵。

语文课这样上才最好(别人家的语文课还能这么上)(8)

语文课这样上才最好(别人家的语文课还能这么上)(9)

北师大二附中的高二年级学生吴昊已经是第三次参演《窝头会馆》,登上大舞台演出令他非常开心。吴昊说:“学校语文课上会给我们讲授戏剧知识,学校也有校本戏剧课。参演《窝头会馆》让我更加了解历史,通过对角色地揣摩更让我看到了在大时代下努力生活的小人物身上闪耀的光辉。”高一年级学生郭宇恒身兼剧务和演员两个身份。在他看来:“这次演出不仅提升了我的统筹能力,也提升了共情的能力。我饰演的人物只有十句台词,但我要在这十句话之间表达出巨大的情感爆发力。以前我觉得戏剧好玩,现在却真正理解了戏剧是一种艺术。”

北师大二附中党委书记申敬红说: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重在提升学生的建构与实践能力。这种能力不能只从通过课堂,还要通过深入的实践来培养。戏剧是非常有效的育人手段,因为孩子的社会角色比较单一,但在舞台上他们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生命体验。同时,戏剧也为孩子提供了迎接挑战性问题并解决它的成长历练,让他们成为克服困难的实践者。”

文字:常悦

图片、视频:付磊

编辑:张秋颖

美编:刘志军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本文来自【现代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