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主体是农耕文明,因此,作为主要畜力之一的牛类,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据着特别重要的篇章。

当然,一如许多人眼中的形象,牛是任劳任怨的,即便劳苦功高,但哼也不哼一声。

正因此,许多先贤或许心中有愧,特别浓墨重彩地记下了不少与牛有关的故事,似乎如此能够稍稍弥补亏欠。下面聊举几例。

故事一:弦高犒师。

公元前628年,郑国国君挂了,新君继位。野心勃勃的秦穆公打算抓住这个机会搞点破坏,他派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带领兵车400辆,准备通过偷袭灭掉郑国。第二年二月,秦军主力走到了滑国境内,这时被郑国的一个商人撞上了。商人带着十二头牛,准备到外面去卖掉,却碰上了远程奔袭的秦军。这时,他有几个选择:一,偷偷溜掉;二,投靠秦军,做带路党……。商人没有怎么犹豫,选择了一个一般人想不到的选项。他冒充郑国的使者,赶着十二头牛来到秦军军营,说是奉国君的命令来犒师。

秦军的将领一听,坏了,自家的计策已经被人识破了,没法搞偷袭了,只得悻悻而回,顺手把十分弱小的滑国给灭了(正所谓春秋无义战也)。

网络图片

故事二: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律,若是鲁人在国外沦为了奴隶,别人把他们赎出来,回国后可以到国库中报销相应费用。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不愿公款报销。孔子严厉责备他:“你小子倒是逞英雄,痛快了,从今以后,鲁国在外为奴的同胞就倒霉了。你如果接收了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让你的高尚行为减色;而你不肯拿钱,搞得别人拿钱也不是,不拿钱又不爽,以后估计没有几个人愿意赎人了。都是你小子坏事!”

又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救起了一名落水者,对方为了感谢他,就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没有推拒欣然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表扬子路说:“你小子会做事,以后鲁国人都知道见义勇为了。”

牛的写意故事概述(国运及道德聊聊有关牛的几个小故事)(1)

这两则故事记载于《吕氏春秋》,在我看来十有八九是当时写手瞎掰的。不过,这两个故事都说得好有道理的样子,我就不惮其烦复述了一下。

很多事情,光靠嘴炮大吹法螺是没有用的。在大众行为方面,树立几个典型,希望大家见贤思齐,思路不错。但若典型树得太高,一般人无从学,最后或者是应者寥寥,或者是假大空流行,总之结果不会美妙。只有在顺应普遍人性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规则和制度,才能有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

这或许也就是胡适先生所指出的: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 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文/孔家老大)

【影响中国历史的著名动物·系列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