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成长、分享生活”坚持写作之361/400,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十五条法则?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十五条法则(处理人际关系最好用的角度)

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十五条法则

“记录成长、分享生活”坚持写作之361/400

接触到的知识,学习到的东西很多。但需要有筛选意识,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特别是能解决当下自己问题和疑虑的知识。摈弃类似读书一样,看到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但跟自己没有关系的语段一样。所有的行为都是为自己服务的,得清楚这个核心。否则会陷入,一看都会,一做就废,停留在嘴上功夫。越是让自己很爽的东西就越是需要警惕,特别是鸡汤文。以下是最近的阅读思考,分享给大家:

1、《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是一本好书,讲课事业、个人成长、家庭关系、小孩教育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夫妻关系与事业等两个方向解决了自己的疑惑。我想这本书每隔几个月都需要重复读一遍。人生需要找到自己的目标,并持续用目标驱动自己前进。此刻想到这里,我需要把书买回去。

2、孩子培养的三个重要方向:资源分配、思思考方式、价值观取向。资源”是他所利用的东西,“应用流程”是他做事的方式,“价值取向”则是他做某件事的动机。

“资源”是指孩子得到的或者获取的经济和物质资源,他的时间和经历,他的知识、天分、人际关系以及过去学到的经验。资源是决定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第一个因素。

决定孩子能力的因素是“应用流程”, “应用流程”是指孩子们的思考方式,如何提出有洞察力的问题,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各种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等。还包括孩子们利用他的资源实现了什么,做到了什么,以及为自己创造了什么新的东西。

价值取向”决定孩子们在生活中如何做决定,也就是在他的想法中以及生活中,哪些因素会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哪些是次要的,以及哪些是他根本没有兴趣的。

(原来资源分配的另一层意思理解是能力,清楚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思考方式是以提问为前提条件的,也是保持好奇心的重要手段,生活中的我们被告知太多确定性的东西,缺失自我提问的思考环节,常表现遇到问题就没了主见与方向。)

3、面对他人的需求,也可以以“对方最需要我做的是什么”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找对对方最关注的重点,以帮助我们思考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工作或者给予支持。眼力见与情商高都是这条理论的表象。

4、我们可以为配偶做一切事情,但是,在我们寻找幸福的夫妻关系时,如果没有关注到对方最需要我们做的工作是什么,只会收获挫折感和困惑。

即使夫妻两人都是从好意出发,彼此相爱,但还是会从根本上误解对方。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杂务缠身,相互之间的交流最后就变成关注对方正在做的事情了,我们是在自以为是地看待事情。

如果我们都以“需要完成的工作”这个透镜来研究婚姻,就会发现,那些彼此最忠贞的夫妻,通常能弄清楚伴侣需要完成什么工作,并且能协助对方完成这项工作,而且做得很出色。

(这是一个很好的理论,换句话理解是降低预期,实际也需要明确告知另一半,我想要的任务是什么,需要对方给予支持或者理解,而不是想当然的要求对方做这个与那个,理解错了这点,信号极容易被理解成命令,造成对方的逆反心理,也就拿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5、具讽刺的是,许多建立在无私奉献基础上的婚姻之所以不幸,通常都是因为这种“无私奉献”——只是给对方自己想给的东西,他们通常会自认为这个东西应该是对方想要的,其实对方真正想要的不一定是你给予的,你给予的也不一定是对方真正想要的。我们应该给予的其实应该是对方真正想要的,而不是自己认为的。“人之所欲,施之于人”才是正确的方法。任何人都会猜想配偶也许想要什么,而不是努力去理解配偶生活中需要什么。

(解释了夫妻或者朋友之间想改变一个人,苦口婆心是行不通,自己主动给的也并不是对方想要的,唯一一个渠道,需要真诚地沟通,等到对方主动提出任务来,且解决这个任务能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给解决才是真正的利他。类似关于以前找同事杨的情况,有事基本上都回去了,没有扣我的钱,也没多说什么。前有我提出任务,他在能力范围内满足,长久以往赢得了我内心的认同。当然,对自己能力圈的边界需要清楚。赢得人际关系,利他主义大体也是如此吧!特别是赢得人心,最开始不熟悉,或者拿不准就以小恩小惠来打通。)

6、每个成功的产品或服务,不论明确的还是暗含的,都是为完成某项工作而设的。设法解决消费者某个面对的问题,帮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是一种购买行为背后的因果关系机制在起作用,因此要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如果有人开发了一项有趣的产品,但是直觉上没有与消费者头脑里想要做的工作对上,那么要成功就会很艰难——除非这个产品被调整了,重新定位到能帮助消费者完成一项他们需要面对的重要的工作。

(换位思考视角的重要性,特别是做生意时,需要从客户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产品能帮助客户完成什么任务,是否能达到目的。而不是以己需求去假想客户需求。思路有了,那么不担心他人抄袭,毕竟思路有了可以不断创新,抄袭只能是表象。)

7、我们把这个理论称为“需要完成的工作”。在这个思维模式背后,我们洞察到:我们之所以要购买产品和服务,是因为我们其实需要购买产品来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

我们发现,生活中有些任务会定期出现,需要我们去完成。于是,我们就会找到一些方法帮助自己来完成。如果某个公司开发了一种产品或服务刚好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我们就会去购买,或是“雇用”这个产品来帮助我们完成。这种导致我们购买某种产品的机制就是:“我需要完成一项任务,这个产品能帮助我达成这个目的。”

(借用“需要完成的工作”理论,所有需求是完成什么任务,行为只是选择的结果,而任务的探究是掌握行为动机的关键,需求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比如说当下口渴,行为就会去买水,买水的行为是为了解决口渴的任务,至于喝什么水,买多贵的水,显然是受环境其它因素决定,但核心任务解决口渴的问题。

这样去理解人际关系,对身边的人,理解他们的心理、情绪就变得简单许多,对方的行为想表达对方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呢?从这个思路理解会好得多。不再用目的、动机等冠冕堂皇的词,而说人话,好理解的话。)

8、人际关系也是一样:我们总是考虑自己需要什么,而没有考虑对他人而言什么是重要的。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对于改善你的人际关系是非常有效的。

(利己主义者与利他主义者是人际关系处理两条标准,从同事杨的行为举止显现出的就是利他主义者,工班所有决策都极大方便下面的职工,朋友王属于典型的利己主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哄骗身边信任的人。一对比就清楚什么样的人是可以交的,同时自己要成为杨卓儒一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