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余渊 赵德龙
多年以后,回忆起在生产队的日子,楼德新依旧记得,妻子楼顺光当年唱戏的模样。那时候,两人白天在一个生产队劳动,晚上在剧团学习唱戏,他是剧团主奏,妻子是花旦。
结婚前,楼德新视力就不好,家中除了几分薄田,别无长物。楼顺光不顾家里反对说,“我是爱人不是爱财”。
结婚近50年,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早已满头白发,当年舞台上的花旦也早已当了奶奶。楼德新先后遭遇失明、中风,楼顺光始终不离不弃。
如今,72岁的楼德新,每天都会和妻子楼顺光一起跑步4公里。一根头绳,连接着夫妻二人,这一跑就是将近30年。50年婚姻,30年长跑,这一段神仙似的爱情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二人携手跑步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黑头绳牵着夫妻心
中秋时节,浙江金华东阳市和堂村的村道上,一派热闹景象。和堂村坐西朝东,鳞次栉比的平房,顺着道路两边方向延伸开去,一眼看不到头,路边不少村民正在自制月饼。
这条村道便是楼德新和楼顺光夫妻俩跑了30年的地方。楼家距离当地罗屏小学仅有不足二百米距离,一座小四合院,水泥围墙上覆着朱红色琉璃瓦,大门半掩,门边竖一块白底黑字牌子:城东街道和堂村卫生室。
楼家大门
进入楼家,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红绳,绳子一段系在立柱上,立柱上挂着四方纸和毛笔字牌:请戴口罩入内。这里既是和堂村卫生室,也是楼德新夫妻二人的家。8月因临近的义乌出现疫情,东阳也受到影响,进入村卫生室,扫码测量体温已成日常。
楼家内部
家是跑步的起点,目的地是2公里外的罗城屏岗,当地人称之为“后山”。沿着村道,妻子楼顺光用一根黑头绳,挽着丈夫楼德新的手,一跑将近30年,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
楼德新年轻时患了眼疾后失明,迈出的每一步都“如临深渊”。在妻子的引领下,二人彼此掌握着对方的节奏,不仅越跑越稳,也越跑越快、越跑越远,跑掉了失明带来的阴霾,更跑出了一段夫妻恩爱和谐的佳话。
跑步一般在清晨,二人凌晨4点多便爬起床,洗漱完毕后,带上收音机、家门钥匙,开始跑步。二人总是一口气跑来回,中途几乎不停歇,4公里左右的距离,总共不到半小时。
楼顺光今年68岁,楼德新年龄更大,已72岁。楼德新戴着墨镜,虽头发花白,跑起步来却步伐轻盈,“跑得快心情就好,心里感到轻松,我们这边有很多人都想和我们试试看,没人超得过我们。”楼德新说。
“他脚肿,最开始连一百步都跑不了。”楼顺光说,最开始尝试跑步时,丈夫曾摔倒很多次,球鞋也磨破很多双,但他们始终没气馁,几十年跑下来,就像上瘾一样,一天不跑就难受。
如今,跑步已成为二人生活中头等大事,跑完步回家吃早餐,楼德新也会承担家里的家务,“虽然他眼睛看不到,但他始终是我的倚靠。”楼顺光说。
村里唯一的花旦
和堂村,位于东阳市中部,距城区约10公里。据村里人介绍,和堂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立村始祖姓楼。
和堂村村道
“和堂村是大村,村里多是楼姓。”村里一位厉姓村民介绍,他是从外地迁入和堂村的,如今也已有30多年。
楼德新和楼顺光都是和堂村上世纪50年代人,两人家隔得不远,从小青梅竹马。“成人后,我们在一个生产队劳动。”楼德新说,除了生产队,村里还组织了戏团,唱婺剧,他是戏团主奏。婺剧,俗称“金华戏”,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金华古称婺州,1950年正名为婺剧。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这是红灯记里一段唱词,回忆起在剧团的日子,楼顺光依旧历历在目,戏班子初时让她去学戏,后来又让她做了花旦。同在戏团,二人在朝夕相处中,逐渐产生感情。
当被问及,到底是谁追谁时,楼顺光笑了,在楼德兴肩头重重拍了一下,“你说!”
楼德新露出微笑,手指蜷曲,用指关节敲打着桌面,仿佛穿越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村里人,都有意撮合我们,她是村里唯一的花旦,村里培养一个花旦不容易,不想让她嫁出去。”
两人白天一起劳动,晚上一起唱婺剧,楼德新主奏,楼顺光演花旦,主要唱样板戏。朝夕相处,加之周围人都有意撮合,二人之间的感情,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除了唱样板戏,我们还演了婺剧三打白骨精。”楼顺光回忆,当时是在一所小学操场表演的,妻子演白骨精,那部剧非常轰动,县城有几万人赶到现场看剧。
楼德新说,当时大家演样板戏居多,为争取能演三打白骨精那场戏,他给上级写了信。当时群众热情很高,大家也如愿以偿表演了,结果确实很轰动。
在一次次的合作中,两个年轻人的心也越走越近。
楼德新的乐器
“爱人不是爱财”
随着感情逐渐升温,二人的终身大事也逐渐提上日程。那时二人没有房子,加上楼德新眼睛已出现问题,近视高达1000多度,起初楼顺光的家人并不太赞同这门亲事。
据楼顺光的哥哥楼位水回忆,那时娘家人知道两人的关系后,心里很不舒服,“楼德新眼睛不好,我们都担心妹妹嫁过去后,会过不好。”
“我是爱他的人,不是爱他的财。”楼顺光说,在二人交往接触过程中,她早已感知到楼德新待她的真心,而她也一样,早已在心中认定了楼德新。
1969年,楼德新参加了县城举办的专业医护培训,成为了村里的“赤脚医生”,在他的坚持下,慢慢的群众开始信任他找他看病,这也让娘家人逐渐对他放心。
1973年,楼德新和楼顺光在双方亲友见证和祝福下,迈进了婚姻的殿堂。彼时楼德新23岁,楼顺光比他小4岁。婚后的日子里,楼德新为周边居民把脉看诊,楼顺光则帮着打下手。后来楼德新成了村里的村医。
和堂村村民楼延财(化名)说,他也曾找过楼德新看病。“德新医术很好,会把脉。”楼延财说着,用手比划着搭脉的动作。
“我们以前给人看病,都是自己上山挖草药。”楼顺光说,山上的草药效果好也便宜,现在很少上山了。
婚后两个孩子相继出生,楼德新夫妇也将村卫生室的小院买了下来。小院坐东朝西,南面三间房:一间药房,一间治疗室,一间杂房 ;药房门口挂“城东街道和堂村卫生室”牌子,东面房间是厨房和餐厅,北面房间是卧室和客厅。一家人便在这间小院中过着平淡幸福的日子。
楼家小院
1993年夏天,一场变故突然发生,夫妻俩幸福的小日子似乎戛然而止了。那一年楼德新43岁,因为用眼过度,视网膜脱落,亟需做手术。手术前,楼德新眼睛里填充了硅油,需要卧床静养,避免剧烈运动。可就在术前的十多天里,村里有两个小孩不慎溺水,村民抱着孩子跑到他家求助。
楼顺光回忆,本来丈夫躺在床上,听到有人喊救命,就赶紧爬了起来,第一时间给孩子做人工呼吸,等到小孩子生命体征平稳后,他才松了一口气。
“两个小孩顺利救活了,如今都已娶妻生子。”楼德新说,但当年自己因面部过度用力,导致视网膜的更加脆弱,那时他的父亲也突发脑卒中,后经医治无效离世。接连而来的双重打击,让他的身体情况更加严重,在眼睛大出血后,他彻底失明了。
失明给楼德新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楼顺光回忆,丈夫失明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总是郁郁寡欢,身体也因为使用激素治疗变得十分虚弱。
中风两次都已痊愈
2022年9月6日晚上的和堂村,村道上已没有多少行人,虽已入夜,楼家院内还是有不少群众前来问诊。眼下来的是一家三口,妈妈怀里抱着孩子,和楼德新寒暄几句,楼顺光则已为孩子找来药品。
忙完了工作,在客厅乘凉的楼德新,回忆起当初失明时的情形,内心已十分平静。楼德新说,当时为治疗眼睛,他注射了激素,导致身体虚胖,双脚浮肿,整个人根本不想动。
楼顺光回忆,那时丈夫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知道丈夫心里难受,也知道此时自己是丈夫的倚靠。她一面耐心劝解安慰丈夫,一面抚养年幼的孩子。后来,丈夫提出想出去跑步,她当然支持,为了便于领跑,她想出了用头绳牵着丈夫的办法,“确实没想到,这一跑就是将近30年。”
2009年前后,楼德新曾先后两次中风,但都很快恢复。“中风估计与我不吃荤菜有关。”楼德新说,他从小到大,不沾半点荤腥,他认为自己中风后恢复得快,是因为他们二人常年坚持跑步,身体素质很好。
自中风后,楼德新便极少再碰乐器,除非家里有客,或者有爱好者前来讨教。如今,村卫生社不像以前忙碌,两个孩子都已分别在上海和杭州安了家,得了两个孙子,夫妻二人白天没有太多琐事,平日楼德新会听听评书。
晚间的和堂村十分安静,微风轻拂,地上的盆栽随风飞舞,微弱的星光洒在小院内宁静而平和。客厅西南角,摆放着楼德新的乐器,有唢呐、二胡、笛子;客厅东北角,摆放有两座奖杯。两夫妻回忆着往事,看着房里的乐器,仿佛它们也一直在为自己伴奏、喝彩。
夫妻俩相互扶持,挺过了曾经那段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路。未来,二人还将携手跑向未来。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