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者》剧情中,明楼出身豪门家庭,却不是沉迷酒色的公子哥,国家动荡之际,他挺身而出,成了一名优秀的地下工作者,为了保证机密不被泄露,他没有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任何人,包括最为亲近的姐姐。

明台发现明楼真正的身份(明楼的三重身份就很牛了)(1)

可他的原型却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特工,袁殊,本名袁学易,他的生活也是经历了许多的坎坷。

明台发现明楼真正的身份(明楼的三重身份就很牛了)(2)

袁殊在日本东京留学时留影

出生于湖北蕲春蕲州镇。8岁来沪。父亲袁晓岚是老同盟会员,后任职于国民政府。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袁学易改名袁殊。[2]

民国17年(1928年)赴日留学,先后在早稻田大学和日本大学攻读新闻学与东洋史。民国20年(1931年)3月,在沪创办并主编《文艺新闻》周刊,最早发表左联五烈士被害的消息,并刊出中国新闻学研究会主编的《集纳》专刊。《文艺新闻》随即被国民政府勒令停刊。1931年10月,中共地下情报人员潘汉年经过冯雪峰等人介绍和仔细考察,亲自吸收袁殊加入共产党并参加情报工作。不久后,袁殊经胡抱一介绍结识了暗杀大王王亚樵。王亚樵对袁殊颇有好感,便将手下的一份报纸交给袁殊去办。袁殊办报自然是一把好手,不久将报纸办出了样子,而且和王亚樵手下的骨干交上了朋友。随后,袁殊违反地下工作原则,利用王亚樵掌握的印刷厂为中共外围组织印刷抗日传单,被巡捕房查获,等于在王亚樵面前暴露了袁殊和共产党方面有关系,潘汉年只好命令袁殊中断和王亚樵的联系。

民国25年(1936年)担任外论编译社副社长。翌年参与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创办活动,被推选为总干事。在“孤岛”时期,他受党的委托,创办《译报》,打开局面后交梅益接办;还与美籍犹太人伊罗生合办《中国评论》,并担任《华美晚报》记者。日军进入租界后,受党的派遣,利用社会关系打入敌伪内部,以办《新中国报》和担任伪职为掩护,从事情报的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渡江北上到达解放区,先后在苏北、山东、东北等地从事党的工作。后一度到香港工作。民国37年(1948年)在大连办《海燕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在北京工作,为《世界知识》撰稿人。1955年因“潘扬事件”与潘汉年、扬帆同时被捕入狱。1982年正式平反。

1987年11月26日在北京病逝,死后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或许也因为过多的身份让他后来的生活过于悲剧,五重间谍是袁殊能力的体现,也是他晚年悲剧的主因。

在敌对双方的秘密战线,立场分明,利益清晰,容易善终。

在敌对五方战线,立场不明,利益不清晰,很难善终。五方都可以说他是自己的间谍,但我相信,在形势的不断变化下,五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确保或确信他完全忠诚于自己。

而这一行,忠诚与信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法律上疑罪从无

忠诚上疑罪从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