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坛场法器之“钟”
钟是道教斋醮科仪以及宫观中常用法器之一种。中国古代很早就能制作铜质钟,以为乐器。早期道教并无以钟为法器的记载,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文献中才有钟声之乐曲为仙乐的说法。隋唐以後,道教宫观中以及在斋醮科仪里面就有大量用钟的记载。
道教宫观和科仪之中使用钟,其目的有二,一是感动神灵,二是警戒住观和行仪的道士。《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称,“凡钟者,四众所会,六时急务,此器若阙,则法席乖轨。经曰:长斋会玄都,鸣玉扣琼钟,又法鼓会群仙,灵唱靡不同是也”。唐代道士朱法满的《要修科仪戒律钞》引《太真科》云,“斋堂之前,经台之上,皆悬金钟玉磬,依时鸣行。道上讲悉先扣击,非唯警戒人众,亦乃感动群灵。神人相闻,同时集会,弘道济物,盛德交归”。宫观和科仪中,道士鸣钟有一定的程式,其鸣钟的次数也有一定的意义。
道教坛场法器之“法杖”
中国古代以杖作为王位或军权的象徵,或者作为惩罚犯人的刑具。东汉以後的神仙传记中,杖还作为人尸解後躯体的化身。南北朝时,道教也以杖作为权力的象徵。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无上秘要 》中有「策杖品」称,元始天尊有神杖,「用灵山太阳之竹七节」,上空一节,下空一节, 以应天象地。但是,其後多数道书都称法杖有九节。《太平御览》引《龟山元箓》称,「冬三月,三天玉童,化为老人,手把九节金杖」。道教斋醮科仪中使用法杖大约是南朝刘宋以後之事。
《洞玄灵宝道学科仪》称,「凡是道学 ,当知九节杖,辅老救危,各有名字,不可不知」。杖之九节,各以星为名,依次为太皇星 、荧惑星、角星、衡星、张星、营室星、镇星、东井星、拘星等等。
道士制作法杖,「须择 名山福地,凈域灵墟,用吉日取向南凈竹长五尺五分,通有九节者,奉安凈所,选甲午、丙 午、丁卯或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将竹第一节左微曲一曲,右微曲一 曲,於第一节下四面开四窍,纳以四岳内名。於顶中开一元,安中岳内名。又实以灵书中篇 ,各以蜡封固,或专意佩持修用者,则用五帝符入杖中。以黄纹之缯作袋用,长短小大仅可 容杖」。在斋醮科仪中,道士使用这样制作的法杖可以召请神灵或天将,可以按法勘破幽狱 。「以杖指天,天神设礼;以杖指地,地衹侍迎;指东北方,万鬼束形」。
法师在行仪时, 常在九节杖的第二节下悬挂一小黄幡,长七寸,上书有十方救苦天尊号及十方玄化符。王契 真《上清灵宝大法》称,法师在破狱时,注目於杖,「化策杖为芝幢,龙头虎尾之状。龙身 光耀,口含华幡,灵风庆云,盘结於上,光焕无极」。
道教坛场法器之“木鱼”
道教法器之一, 用於诵经敲打之用,形圆如鱼,故讳木鱼。又一种说法,木鱼造形,类似人的头形。诵经的磬和木鱼配用,磬敲响若“醒”的声音,木鱼打下去若“觉”的声音。《无上秘要》说:“ 木鱼清磬,振醒尘寰。”
晋宋时期,道观已经出现了木制的鱼形器物。《异苑》卷七云:湘君庙位于洞庭湖君山,因湘妃而闻名。蒋道支刻木为鱼,中空,颇类似于后世的圆形木鱼,只是用途不同罢了。可见,道观使用木鱼虽然始于唐代,但其源头却在汉晋。
道教坛场法器之“如意”
如意是道教宫观 和斋醮科仪坛场常用的法器之一。道教宫观和斋醮科 仪使用如意,大约自南北朝时开始。
如意之造型有三点,首尾两点作云形,或灵芝形。中央一点作圆形,取三位一体之义,即一心尊三宝也。故道教宫观神灵造象中有天尊手捧如意象。斋醮科仪中高功法师代天说教时,也手执如意。
道教坛场法器之“磬”
磬是道教宫观和 科仪中常用法器之一种。中国古代就以磬作为乐器。磬以石、玉或金属为质,矩形,悬挂於 架上,以木石击之,能发出清脆的撞击声。《说文》称,「磬,乐石也」。今道教宫观和仪坛上,已经用钵盂状铜质磬代替矩形悬 挂用石玉质磬,并且有体积较小的碗状铜磬,称碗磬;还有附在木柄顶端的,可以持之以行 走的手磬,或称引磬。
道教宫观和科仪中用磬的作用有二。一是为了感动神灵,沟通人神;二是为了警戒人众,「节度威仪, 容止所要」。《洞玄灵宝道学科仪》云,「治舍左前台上,有悬钟磬,依时鸣之,非唯警戒人众,亦乃感动群神」。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称,「坛场将肃,钟磬交鸣。韵奏钧 天,仿佛神游於帝所;高音梵唱,依稀境类於玄都」。王契真的《上清灵宝大法》也称,「 钟之形,上圆而势俯,其声清远,其顶蟠龙,其从金钟,曰阳。磬之形,下圆而势仰,其声 重浊,其座虎伏,其从磬,曰阴」。因此钟磬和鸣,犹阴阳交和,能召十方阳德之灵,能集 九地阴冥之宰,普临法会,共证斋功。
道教坛场法器之“引磬”
引磬,又名“手磬”、“击子”。形小如碗状,铜制,器底隆起之顶端,附有木柄,以便携持。木柄有绳,连一铁杆或铜杆。道众在醮坛朝拜或“转天尊”时,持而鸣之,用以引导道众,故名“引磬”。
磬体用铜铸成,呈仰钵体,与铁磬或碰铃相似,磬口外径5.6厘米~7厘米、磬高3 .5厘米~4厘米、磬壁厚0.4厘米~0.8厘米,磬体下端钻有小孔,仰口钉于磬柄上端。磬柄木制, 柄长25厘米~30厘米、柄径1.6厘米~2厘米,柄体外表旋有各种宽、窄、圆、尖环状条纹 为饰。磬棰又称磬钎,用细铜棍或铁棍制成,上圆下扁,直径0.6厘米,长度与磬柄相同。
演奏时,左手持握磬柄下端,磬口朝上,举过胸部与口相齐,右手执金属磬钎敲击磬体而发音。音色清脆明亮。
道教坛场法器之“斗灯”
斗灯,是道教举行祈安礼(拜)斗科仪时所用之物。道教认为斗星司生司杀,执掌人之寿夭、富贵、爵禄。根据人的出生时辰,科仪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官,礼斗法会目的是为人消灾解厄,祈福延寿。斗灯往往由油灯、米斗、斗灯伞以及安奉在斗米上的镜、剑、秤、剪、尺等五种法器组成,以符合五方五行之数。斗灯的整体造型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念。其底部为方斗,以象地方;中有圆形凉伞,以象周天。凉伞又称华盖,下有斗签,书有星辰圣讳。斗灯盛米系古法,道教称米栗乃天降之物。
道教坛场法器之“三清铃”
三清铃为道士作法事中的重要法器。又名帝钟、法钟、法铃、铃书。由于道士学模拟它的声音,俗称师公钘或钘仔。一般高约二十厘米,口径约九厘米,用黄铜制造,有柄、铃内有舌。
柄的上端称作剑,呈“山”字形,以象征三清之意。《太清玉册》卷五:“道家所谓手把帝钟,掷火万里,流铃八冲是也”。以为具有降神除魔的作用。
道教坛场法器之“笏”
笏:又称“圭简”、“朝简”、“朝板”、“奏板”、“玉板”、“玉笏”、“手板”等。原是古代君臣在朝廷相见时所执的手板,上面可以记事,以免遗忘。朝中之笏有一定之制,天子用玉,诸侯用象牙,大夫和士用竹片。道教则不受此限,根据条件均可使用。举行道场时,高功登坛,双手捧笏,如对天庭。《道书援神契》:“古之公侯皆执圭,周礼有桓圭、信圭、躬圭,礼记:士执鱼须文竹木简之类也。”
道教坛场法器之“令牌”
令牌:又名“雷令”、“五雷牌”。为圆顶平底之木牌。侧面边围刻有二十八宿的名称。上圆下方的形状,象征天地。令牌是道士差遣神灵的神圣法器,有辟邪的作用,也可用于差遣雷神。令牌的形状与图案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的刻有龙或宝剑,有的刻有“五雷号令”、“总召万神”等。《道书援神契》:“周礼,牙璋以起军旅,汉铜虎符上圆下方,刻五牙文若垂露状,背文作一坐虎形,铭其旁曰:如古牙璋作虎符。今召将用令牌,此法也。”
道教坛场法器之“法剑”
法剑:又名“宝剑”、“令剑”、“七星剑”。在钢铁锻制的剑身两面,各镶有青铜制的北斗七星图样,靠近剑柄处有龙、符的图案。道教认为宝剑是斩妖诛魔的强力法器,张天师的家传宝物即为宝剑及天师印。通常剑身单薄的七星剑是以两把并握使用,有时也可分持两手,又称“双剑”或“合剑”。也有一种是在剑身上刻有符咒的木剑,多半使用可以避邪的桃木雕制,又称“桃剑”。道士在行法时,也有拿菜刀代替法剑者。
道教坛场法器之“天蓬尺”
天蓬尺:亦名“法尺”。为长形方木。六面雕满了日、月、二十八宿的名称,及三星、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等图案,还有天蓬元师的圣号。以此行使天蓬元帅的神力,具有辟邪除魔的作用。《道书援神契》:“古者祓除不祥有桃枝,后羿死于桃棒,故后世逐鬼用之,今天蓬尺是其类也。
道教坛场法器之“令旗”
令旗:为高功在醮坛发号施令的旗子。旗为三角形,旗面为黄色,镶以齿状红边,上有一条黄色红边的飘带,旗杆一般为藤制。旗子上书“敕召万神”四字。
道教坛场法器之“法印”
法印:一般为木制、铜制或玉制。印面上刻着具有道教含义的文字,甚至有的还刻着完全符式化的图案,印钮一般是狮子或其他避邪兽。道教自从祖天师张道陵开始传有法印,沿袭至今。法印是道教奏达天庭的公印,也是行使神力的法物。《洞玄经》:“法印照处,魅邪灭亡。”
道教坛场法器之“拷鬼棒”
拷鬼棒是一种道教的法器,用于道教开坛作法或平时驱赶鬼魅、妖邪之用,又称"打鬼棒"、"拷鬼杖"或"拷鬼桃棒"。过去多呈手杖的外形,近代则改为棍棒形,其外观是一根黄色的圆柱形短棍,上面刻有各种符箓,通常是"打邪灭巫孟元帅"和"行刑拷鬼朱元帅"之类的字样,有的棍上单刻其中一位的名号,也有一根棍子上同时刻有两位名号的,并往往同时都配有一些道教的符箓、图案。
这两位元帅同属雷部三十六天将之列,官诰全称是"雷门火车 朱元帅"和"酆都拷鬼 孟元帅",棍子上镌刻了他们的名号,意思是借重二位的威力来驱逐鬼魅。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第六十七代嫡传弟子
天津市『正一天师堂』门下
天津市武清区『聚汇和堂』创始人
天津市武清区道教文化践行人
接受皈依及传度相关事宜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