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安徽将会怎么做?日前公布的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给出了具体答案按照行动计划,到2025 年,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将保持前列,人均水平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心区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域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区域、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领域一体化都将取得实质性进展,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浙江回合肥能下高速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浙江回合肥能下高速吗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安徽将会怎么做?日前公布的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给出了具体答案。按照行动计划,到2025 年,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将保持前列,人均水平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心区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域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区域、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领域一体化都将取得实质性进展。
科技创新:将争创“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
创新是安徽在长三角发展中的一大优势,按照计划,我省将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不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以合肥、上海张江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推动原始创新,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城同创”推动技术创新,以沪通、宁苏锡、杭甬、合芜蚌“多组团联创”推动产业创新。共建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和产业合作园区,攻克一批“卡脖子”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形成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随着合肥滨湖科学城的启动建设,接下来我省将编制完善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总体规划,建设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集聚区、产学研用创新成果孵化加速转化区“四个先行区”,集中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并积极争创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
此外,我省将依托安徽创新馆,强化科技成果展示、知识产权交易、科技孵化服务功能作用,整合全省各类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平台主体,组建法人主体运作、线上线下互动的安徽科技大市场。
区域协调发展:“合肥都市圈”建世界级城市群
安徽行动计划的范围包括全省16 个市,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和宣城8 个市为中心区。
根据行动计划,我省将高质量推进“一圈五区”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其中“一圈”即为“合肥都市圈”,通过提升合肥省会城市能级,加快都市圈同城化步伐,增强合肥引领带动力。特别是支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国际组织和总部经济聚集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联通中西部重要开放枢纽的节点城市。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合淮蚌产业走廊建设,积极建设合芜、合马、合铜、合滁、合桐发展带,有序推动都市圈扩容提质。重点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典范。加强与上海大都市圈对标对接,深化与杭州、宁波都市圈互动互补,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同时,加快发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G60 科创走廊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着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以合肥、芜湖、蚌埠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园区特色优势,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园区。
生态环境:新安江生态补偿经验全面推广
沪苏浙皖山水相连,生态环境自然关系整个长三角区域的绿色发展。根据计划,我省将优化区域生态系统,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其中,在生态空间保护方面,将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屏障。重点打造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4 条生态廊道,强化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林网和堤岸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开展全线两岸植绿复绿,确保宜林地段绿化率90%以上。加快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谋划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高质量打造环巢湖湿地公园群。
在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将采取更高标准,其中大气污染防治将加强涉气“ 散乱污”和“ 低小散”企业整治,制定老旧车淘汰更新目标及实施方案。固废危废防治将推行垃圾分类,鼓励各地建立“ 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探索建立跨区域固废危废处置补偿机制。
已取得不错成效的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将全面推广,并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第三轮试点,在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园区建设、生态工程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拓展生态补偿的方式和领域。而该生态补偿机制还将在长江、淮河、滁河、洪泽湖流域及其他湿地推广。
交通出行:“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布局
现代综合交通的加速布局,让地缘接近的长三角地区来往更加便捷。
按照计划,我省将积极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其中,畅通沿江和省际高铁通道,加快商合杭等在建项目建设,推动沿江高铁武合宁通道、合新高铁等开工建设,推进沿淮、合肥—襄阳—安康(西安)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谋划推动一批省际高铁通道项目实施。
在构建区域城际铁路网方面,加快推进皖江、皖北地区城际铁路网建设。加强重点旅游景区之间快速连接,规划建设串联齐云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大别山的“五山”联动快速铁路。同时,谋划都市圈市域(郊)铁路网,在“合肥都市圈”和南京、徐州等都市圈毗邻区域规划建设同城化通勤市域(郊)铁路,研究利用既有线路开行城际、市域(郊)列车,实现中心城区至周边主要城镇的快速联通。
到2025 年,实现快速轨道交通网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相邻省辖市之间、省会与其他省辖市之间1.5 小时通达,所有省辖市至沪苏浙主要城市3 小时通达。
同时,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加强与沪苏浙航空枢纽功能对接,全面提升现代化航空服务能力,成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提升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加快亳州、宿州、阜阳、蚌埠、滁州、芜湖、宣城、池州、安庆、黄山、金寨等新建、迁建或改扩建机场步伐,提升支线机场服务能力。
公共服务:异地门诊结算将扩大覆盖范围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目的是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我省将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增强民生保障的能力。
特别是公共服务便利化方面,我省将加强区域协作联动,促进居民异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并便捷结算。建立健全医保异地结算机制,完善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制度,逐步扩大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范围。创新异地就医登记备案方式,探索开展异地备案互认合作,提高异地就医便利性。同时,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办理,开展长三角地区异地居住人员数据交换和比对,推进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合作。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试点等。在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共享方面,我省将积极引进沪苏浙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资源,通过设立分校、整体托管、协作帮扶、学校联盟等方式提升办学水平。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与沪苏浙优质高校全面合作,构建一流学科联合体,共建“双一流”大学。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支持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等国际化教育试点示范。鼓励有条件的市引进沪苏浙一流大学、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
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积极引进上海等地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推进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同时,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建立区域分级诊疗制度,支持合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建设,推进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检查结果互认,共同打造健康长三角。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吴碧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