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一带一路”建设者中,大部分是青年工作时,他们是建设者、管理者、翻译或司机;生活中,他们则是丈夫、儿子或父亲他们在最好的人生年华,参与、见证和推动了“一带一路”的发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名在世界各个角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青年,听他们讲述与“一带一路”结下的不解之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一带一路建设者?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带一路建设者
在众多“一带一路”建设者中,大部分是青年。工作时,他们是建设者、管理者、翻译或司机;生活中,他们则是丈夫、儿子或父亲。他们在最好的人生年华,参与、见证和推动了“一带一路”的发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名在世界各个角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青年,听他们讲述与“一带一路”结下的不解之缘。
让中欧班列像水一样流动
沿着312国道走到最西端,有一座灰色建筑,建筑前飘扬着一面中国国旗,这就是霍尔果斯铁路口岸。这里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交界处,也是中欧班列的主要出入境口岸之一。
站内,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个个集装箱。它们来自武汉、义乌、重庆、成都或其他内地城市,箱体颜色和标识透露出箱内物资的信息——服装、汽配件、电子产品……据霍尔果斯站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主任孙永昱介绍,所有出境集装箱都要在这里等待办理海关手续,接受检查,进行编组和换轨,才能重新装车,经哈萨克斯坦驶向中亚和欧洲各地。
2012年以前,中国通往哈萨克斯坦的唯一铁路口岸是阿拉山口岸。2012年霍尔果斯铁路站开始筹备时,“铁三代”孙永昱只有23岁,尚未成家。新车站让他看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他自告奋勇来到这里工作。孙永昱记得,中欧班列第一次从霍尔果斯出境,是2016年3月的一天,开始时一天通行不足10列。
在孙永昱眼里,来来往往的班列就像水流一样,要加快“流速”,需要与海关、边检、边防和哈方默契配合。为此,他专门学了哈萨克斯坦官方语言之一的俄语,如“有故障”“在抢修”“等一等”。
经过车站扩容和流程改进,列车在霍尔果斯站的停留时间,从12小时缩短到6-8小时,每年从这里过境的中欧班列从700列增加到6000列,中欧班列固定线路也从最初的寥寥几条发展到29条,辐射德国、波兰、土耳其、俄罗斯等18个国家的45座城市。
孙永昱见证了霍尔果斯口岸的发展,见证了中欧班列的繁荣,自己也与车站一起成长。如今他已经结婚生子,但家人都在乌鲁木齐,他一年只能在家里待10来天。对此,他显得淡然。“铁路系统的流动性很大,两地分居是普遍现象。”他说,将来他可能还会去往更需要他的地方。
中老铁路:让天堑变通途
从云南西双版纳州磨憨口岸向东南方向前行,就进入了老挝地界。这里群山蜿蜒,汽车在山路上行驶像在云中穿行,沿途景色秀美,但中铁建工集团磨万铁路FJSG1项目部的员工们却无心欣赏。他们的使命,是要在险峻山岭之中开辟出中老铁路磨万段。
中老铁路分为昆玉段、玉磨段、磨万段,其中磨万段从磨丁到万象,全长418公里,共有5个客运站——磨丁、纳堆、纳磨、孟塞、孟阿。老挝雨季长,森林覆盖率高达98%以上,山林蚊虫肆虐、野兽出没。加上当地物资匮乏、熟练工人稀缺、沟通不畅,工程开工时,当年26岁的小伙子、项目技术部副部长樊怡感觉,“面临的困难就像眼前的一座座大山”。
磨万段5个车站中,磨丁站工程量最大。为保证项目进度,樊怡和同事们基本都泡在工地上,整个团队经常工作到夜里十一二点。瓢泼大雨中,他们搭起简易遮雨棚继续施工,一个个都变成了“泥猴”。在磨丁,樊怡度过了他人生中第一个海外生日。
从2017年6月开始施工,到2021年12月投入运营,建设磨丁站一共用了4年多时间。至此,磨万铁路上的5座车站全部亮相。一座座融合了中国与老挝审美元素的车站,也成为中老文化结合的象征。参与车站设计的项目总工程师刘智说,“我们参建的这五座站房,就像老挝国花占芭花一般绽放在中老铁路上,五站齐绽是我心中最美的景象!”
项目竣工后,成员们各奔东西。当地司机阿王经常想起跟中国同事朝夕相处的日子,他最期待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在他亲自参与建设的中老铁路上坐火车到中国朋友家去做客。
7000套住房,让马累不再那么拥挤
在游客眼里,水清沙白的马尔代夫是“天堂”;但日复一日生活在马累岛上的居民,看到的是它的另一面——拥挤。用中建国际员工金克婷的话说,“街上来了车,行人要贴墙站立,给车让路”。住房更是逼仄,一套30平方米左右的老房子能住四口人。马尔代夫7000套社会住房项目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2015年,马代政府有意解决马累城市拥挤问题,决定新建社会住房。政府向全球开发团队发出邀请,中建也是受邀者之一。”中建国际马尔代夫总经理张涛说,“中方拿出了最完善的方案,得到了马代政府的高度认可。中方还向马代政府提供了100%项目融资的支持。”
据张涛介绍,马尔代夫7000套社会住房项目位于首都马累地区的胡鲁马累岛,每套住房建筑面积60平方米,项目共有16栋25层高建筑,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这是马尔代夫迄今最大的房建项目和民生工程,项目2020年完工后,入住率已超80%,项目所在地已成为当地繁华区域。项目大大缓解了马累的住房压力,其人口密度也由9.33万人/平方公里降至7.33万人/平方公里。
在非洲,与当地人共建、共享、共赢
为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人力的大量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项目实施中采取了“属地化管理”,进一步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几内亚人乌斯曼此前一直打零工谋生,收入仅能勉强养活家人。2019年他进入中铁集团几内亚公司,在达圣铁路项目部工作,他的儿子也成了项目部一名司机。现在,他们一家搬进了新房,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他说:“中国企业让我的家人和朋友有了更好的生活,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智慧和包容。”
刚果(布)员工约翰曾在中国长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把中国视作“第二故乡”,毕业后就职于中国建筑中西非公司。约翰介绍说,刚果(布)最大的两个城市是布拉柴维尔和黑角,前者是首都,后者是港口,两地相距500多公里,但过去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到达。“2016年中国公司建设的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通车后,这两个主要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至六七个小时,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变化。中国还在1号公路沿途援建了学校和医院,这也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希望。”
刚果(布)1号公路的建成通车,也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当地的影响力。曾任1号公路项目工程师、现任1号公路和2号公路养护及大修项目部经理的宋明洋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过去大多数当地人对中国知之甚少,但现在,基本上所有人都知道中国,当地学习中文、赴中国求学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这也说明,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举措,中国在非洲、在刚果(布)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与“一带一路”紧密相连的爱情
对于投身“一带一路”的中国建设者来说,“分离”可能是一种常态——与父母分离,与爱人分离,与子女分离。但时空距离挡不住真爱。
匈牙利时间6月23日下午,一对中国新人在布达佩斯的渔人堡举办了一场简约而特别的婚礼。在收获同事亲友祝福的同时,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相关的这对新人,也给大家带来了深深的感动。
新郎王道泊、新娘刘凯悦都是中铁员工。2016年,两人毕业后到同一项目实习,从此相知相爱。2017年刘凯悦赴英国攻读硕士学位,她临近毕业时,王道泊又突然奔赴匈牙利,投入到匈塞铁路的筹备工作中。两人经历了一段又一段难熬的异国恋。直至2020年年末,刘凯悦在国外严峻疫情形势中“逆行”来到匈牙利,也加入到匈塞铁路建设队伍之中,两人这才结束了“隔屏相望”“昼夜交错”的异地生活。由于海外疫情不断,他们回国结婚的计划一再搁浅。直到今年夏天,他们决定不再等待,就在布达佩斯举行婚礼,以此见证他们的奋斗和爱情。
“结婚后,我们会继续留在匈塞铁路建设项目中。”在这对小夫妻心里,他们的人生早已与这条铁路、与“一带一路”事业紧密相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