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沆瀣一气(也说沆瀣一气)(1)

如图,是著名学府上海交大发的一篇抗疫手记,因为一个成语“沆瀣一气”的缘故,成了群讽的中心。

词语用错,倘若一旦明白,马上认错纠错,这也无伤大雅,但若碍于脸面,一味坚持,而且引经据典,妄图将这个贬义词强行说成褒义词,那就不仅是无知,而且属于无聊了。

是的,“沆瀣”本指夜间的水雾露珠,是世外仙人高人的饮品,屈原的《楚辞.远游》中就有“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之语,可见这“沆瀣”确实洁净无暇。

问题是在成语“沆瀣一气”中,“沆瀣”并不是指水,而是指一个叫“沆”一个叫“瀣”的两个姓崔的人,他们师徒一起,相互欣赏结成如同北约之类并不高雅的同盟,于是被人嘲讽为“崔氏师徒,沆瀣一气”,你说,这里的“沆瀣”还与纯净的水珠相关么?就如有秦姓学子在岳王墓前“愧姓秦”一样,“秦”字并无过错,但与“桧”连在一起就有错了,就错成了十恶不赦的大奸贼。

所以说,“沆瀣”是好水,“沆瀣一气”则是不好的联盟,“沆瀣”是中性词,“沆瀣一气”是贬义词,它的兄弟群是“臭味相投”“狼狈为奸”“结党营私”等等等等,你说,这与我们联手抗疫挨得上么?

汉语词汇丰富,涵蕴博大精深,运用时,我们必须心怀敬意,慎之又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