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太极拳手(听着本草纲目打拳)(1)

2020年12月,河南温县陈家沟武术院的学生习练太极拳。 图/IC photo

202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2年4月,《太极拳基本动作技术规范》5项系列国际标准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以及中国优秀武术拳种之一,太极拳的国际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太极拳有着丰富的底蕴和内涵,融哲理、医理、拳理于一体,在全世界有数以亿计的爱好者和习练者。6月底结束的第二届全球太极拳网络大赛,有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余人参加。过去这些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秉承科学化、规范化、简易化原则推广太极拳,多措并举以更好地对接当代年轻人生活方式、健身需求。太极拳已不再是很多人眼中的“老年人运动”,习练者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

最好看的太极拳手(听着本草纲目打拳)(2)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世界冠军邱慧芳表演太极拳。 受访者供图

全球化

太极拳申遗成功有利于普及推广

太极拳的源流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至今约有400余年历史,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集艺术性、思想性、整体性和体育性为一体。经历代太极拳传承人和专家学者不断完善和丰富,逐步形成了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主要太极拳流派。

作为中国优秀的武术拳种之一,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融合了哲理、医理、拳理的精髓,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深受世界各国民众的喜爱,拥有数以亿计的习练者和爱好者。

2006年5月,太极拳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两年后,太极拳启动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2020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历时12年,太极拳终于申遗成功。

“申遗也是出于我们对太极拳的一些忧患,担心别人跟我们抢。”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太极拳世界冠军邱慧芳称,太极拳在日本的发展也很好,国外一些地方甚至开始叫“日本太极拳”了,这一度让太极拳从业者很是担忧。

太极拳世界冠军马建超也表示,申遗成功在太极拳发展史上是个里程碑,代表它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大家要共同去保护它,不能让它失传,“我们在做太极拳工作时也会特别荣幸,这是在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武管中心)副主任、中国武术协会新闻发言人徐翔鸿看来,太极拳申遗成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是中国武术奉献给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全球数亿太极拳习练者的骄傲与荣耀,有利于太极拳在全球范围的普及和推广,“这种自信来源于我们多年来的推广实践,来自太极拳在‘走出去’进程中所显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徐翔鸿看来,今后太极拳运动会逐渐成为世界健康文化和时尚健身的潮流。

同时,太极拳申遗成功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徐翔鸿认为,这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创新活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

此外,徐翔鸿称,太极拳申遗成功也有利于增进人类健康福祉。“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更是中国武术奉献给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徐翔鸿介绍,太极拳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向全世界倡导“和谐自然”的健康理念,以“刚柔相济”的运动方式向人们诠释了中国朴素的“阴阳”哲学理念,为促进身体健康向世界人民拿出了“中国方案”。

最好看的太极拳手(听着本草纲目打拳)(3)

世界冠军马建超曾登上春晚舞台表演太极拳。 受访者供图

体系化

5项标准获通过彰显文化自信

2022年4月,《太极拳基本动作技术规范》5项标准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对武术项目的发展、向外推广以及产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弥补了行业空白。这5项标准包括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研制提交。

“说白了就一句话,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自2018年起,邱慧芳便参与了这5项标准的制定编写工作。“我们自己的东西要自己出标准,你要学这个就要按照中国的规则来。”邱慧芳称,经常去国外比赛交流,时常还是会有一些关于太极拳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大家不希望听到的,“对我们太极人或者整个武术界来说,将来出去教学的时候要能站得住脚。我们自己的东西,就要按照中国人的规则去做才可以。”

武管中心近几年积极探索武术国际标准化之路,并在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及装备中心支持下,积极组织相关单位及专家研制武术项目的器材、服装及动作技术的标准化工作,以推进中国武术项目相关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在徐翔鸿看来,这5项标准一方面对太极拳项目动作技术的国际标准化推广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得太极拳研习者在技术的掌握上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更加有益于身心康健。

目前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执教的马建超也表示,这5项标准对太极拳传承将起到促进作用。“如果都说不清、道不明的话,即便传承下去,也是这个老师这个范儿,那个老师那个范儿。就像一个东西,有人说一,有人说二,有人说三,就不好推广了。大家如果都一起说三,那就好办多了。”在马建超看来,有了这套标准,大家学到的都是一个体系,在竞技舞台上学习起来也会更简单,再通过演练和个人理解,会让太极拳变得更有韵味。

当然,武术项目标准化工作还在路上,武管中心未来将在国家体育总局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完善相关工作,精准施策,助力实现“武术入奥”之梦。

最好看的太极拳手(听着本草纲目打拳)(4)

中国武协采取多种措施,以便更好地对接年轻人的健身需求。 图/新华社

年轻化

大学生成太极拳普及重要群体

近些年,武管中心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工作理念,把如何推动太极拳运动更好、更快地融入人民群众作为工作目标。武管中心在太极拳推广工作中,不仅致力于如何提高习练者练习水平,还着重提升太极拳习练者的数量。

为提升习练者水平,武管中心这些年采取了太极拳科学指导、建立太极拳技术分级教学体系、确定各阶段太极拳等级标准等措施。同时,还利用武术段位制、群体性赛事活动等平台,以编制太极拳理、太极理念和太极拳科学健身原理的科学指导服务读本为传播载体,更好服务全民健身需求。

如今,太极拳已不再是很多人眼中的“老年人运动”,太极拳习练者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武术协会组织专家创编并向社会推出了太极八法五步,其定位为太极拳入门套路。在各式太极拳的基础上,中国武术协会将太极拳中共性的、核心的“八法五步”技术内容进行了整理规范,对站桩和行进两种锻炼形式进行梳理提炼,从而形成了一套具有文化性、健身性和简易性的太极拳普及套路,更好地对接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健身需求。

在北京理工大学授课20年,邱慧芳最大的感受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太极拳,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喜欢,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

在邱慧芳看来,大学生是太极拳普及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最具活力、最有思想,具有广泛的传播性。“我们采取的教学方式跟其他群体不一样,不仅仅教二十四式。因为年轻人还是很喜欢对抗,我们就引进推手的内容,让他们体会到不是用力量跟力量对抗,而是要用脑子。有的女生能把男生推倒,因为她会用巧劲。”邱慧芳笑着说,每次到推手或是击技对抗时,课堂气氛总是最活跃的。

给大学生上课时,邱慧芳不仅教授动作,还会给同学们讲解讲太极拳的历史、文化、击技方法等。“很多学生都觉得太极拳很神秘,看着这么慢,怎么会有击技功能?”针对大家的好奇心,邱慧芳在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让同学们通过太极拳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邱慧芳指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太极拳的很多理念都是中国所独有的,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的特点非常鲜明,“太极拳击技攻防的时候,我们会讲到四两拨千斤。其实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国与国之间,我们中国人很擅长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

谈及年轻人对太极拳的喜爱,马建超也感同身受,这两年他创编了韵律太极,用《本草纲目》《龙拳》等歌曲做太极拳的配乐,学生们一起习练时都很欢乐。“太极拳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动静结合,也是有节奏的。”很多人以为太极拳应该就是慢的,音乐就该是舒缓的,马建超强调“其实并不是这样”。除了太极拳,马建超在编排动作时,还会加上八卦掌等掌形动作,练起来趣味性更强。

最好看的太极拳手(听着本草纲目打拳)(5)

运动员时期,马建超(中)多次获得太极拳比赛冠军。 受访者供图

平台化

国内外赛事体系日趋完善

2020年1月8日,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太极拳被列入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这是武术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

目前,太极拳国际国内赛事体系已相对完善,除了已成为青奥会、亚运会、世界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太极拳还拥有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杯、世界太极拳锦标赛、世界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等单项国际赛事。

国内赛事方面,全国运动会、全国青年运动会(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等综合性赛事均设有太极拳比赛项目。此外,还有全国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太极拳赛区)、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传统项目赛区)等5个锦标系列赛事。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太极拳已成为当今社会健康文化和时尚健身的潮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除了各类综合性运动会及专业性赛事,社会性赛事活动更是层出不穷。

为助力太极拳的国际推广,武管中心疫情期间相继举办了“全球太极拳网络大赛”“中国·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太极拳网络大赛”“中国·东盟太极拳网络大赛”等一系列太极拳网络赛事。此外,还拍摄制作了99集“中华武术网络大讲堂·太极拳慕课”系列教学课程,扩大了太极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6月底,“第二届全球太极拳网络大赛”刚刚结束,受到全球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这次比赛历时45天,赛事规模、参赛人数和总访问量远超上届。”赛事总裁判长刘玉萍介绍,今年的全球网络大赛共收到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投稿视频23619个,大赛入选18125个参赛视频,参赛人数达21083人。

担任本次全国太极拳网络大赛慕课老师的邱慧芳介绍,每年夏天都是太极拳比赛、交流、活动最多的一个时间段。疫情缘故,很多比赛目前都只能改到线上进行,但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因为是比赛的形式,会敦促大家赛前去习练,达到一个健身的目的。”

太极拳比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拳友间的交流,比赛更多起到了一个平台的作用。如今,即便是线上比赛,拳友间也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邱慧芳介绍,赛事方今年把各组别前几名的参赛视频都挂在网上,选手可以在查看成绩的同时,去观摩其他优秀选手的参赛视频。“形式上换了一下,也是一种交流方法。”邱慧芳说,通过网络传播的形式,古老的太极拳同样也活跃开了。

最好看的太极拳手(听着本草纲目打拳)(6)

邱慧芳认为,要让更多不会练太极的人,先进这个门。 受访者供图

智慧化

用科学手段探测太极拳健身效果

徐翔鸿介绍,武管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以太极拳申遗成功为契机,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科学谋划,贯彻“健康关口前移”理念,从丰富赛事活动、构建统一标准等5个方面推动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

一是服务全民健身,提供丰富多彩的太极拳赛事活动供给。贯彻落实《太极拳推广普及工作方案》,重点打造太极拳健康工程,探索武术康养融合工程,进一步创新模式、优化赛事,逐步形成太极拳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赛事品牌体系,增大供给。

二是深化武医融合,加强太极拳原理和健身效果的科学研究。太极项目独特的健身价值虽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具体锻炼价值、健身效果还多处于个体感知阶段,缺乏高端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医学理论支撑。中国武协将加快传统武术科学化、智慧化等关键技术突破,用现代科学检测手段探测太极拳运动生理和健身效果,逐步揭示太极拳的深刻内涵与科学机理,为构建大众健康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健康指导。

三是发挥行业引领,构建统一规范的太极拳大众推广技术标准体系。遵循简单、易学、易推广原则,针对不同人群建立健全太极拳技术分级教学体系,确立各阶段太极拳等级标准。同时,编制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十三式太极拳标准套路,对现有太极拳(剑)标准套路分类定级,逐级引导习练者向高水平提升。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积极推进太极拳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太极拳产业开发,研发太极拳服饰、器材等国际标准化太极拳用品。吸引相关公益性社会组织、各级各类群团组织积极介入,促进太极拳与医疗、养生、旅游、文化、传媒、教育培训等深度融合,以太极拳特色促产业发展。

五是弘扬太极文化,做好太极拳保护传承和宣传推广工作。挖掘、整理太极拳项目文化,将其作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示范性项目加大推广力度。做好太极拳保护传承和宣传推广工作,阐发太极拳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邱慧芳看来,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传统是根本,需要各方共同守护。一方面,太极拳各流派传承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祖祖辈辈要往下传承。另一方面,类似邱慧芳这样国家培养的优秀太极拳人,肩负更多的则是推广发展的责任。

“我们要让更多不会练太极拳,或者想练太极拳的人先进这个门。”邱慧芳称,感兴趣之后可以继续往下学,所学也不仅仅局限于二十四式等国家推广套路,可以根据各自兴趣学习陈式、杨式等流派,推广和传承由此密切联系在一起,“最终目的是希望习练太极拳的人能有一项终身体育技能,一直练下去,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新京报首席记者 孙海光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刘越

,